(一)主要结论
以长江中游地区28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文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耦合机理,并以此为理论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了多种模型方法,对长江中游地区28个地级市的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这两大系统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其耦合协调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将28个城市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按数值大小判断其所处的阶段,借助ArcGIS软件,分析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空间关联,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市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均衡,仍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与此同时,整体的城市创新能力要略高于新型城镇化水平。虽然各城市每年的创新能力排名变化不大,但整体创新能力从2011年至2016年逐渐提升,总体可以概括为从“弱创新小差异”向“强创新大差异”转变。创新发展总体呈现武汉、长沙与南昌三市三足鼎立的态势,但排名第二的长沙市不足排名第一的60%,且武汉市与最后一名的差距从2011年的2.72提高到了2016年的4.01。长江中游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正在逐渐向资源集约化发展过渡,与创新能力不同,第一名与最后一名指数相差的绝对值在6年间十分稳定地在1.35上下波动且变化的幅度不大,从2011年的1.23略微提升到了2016年的1.43,整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较之创新发展更为均衡。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发展状态以“轻微超前型”为主,即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略优于新型城镇化发展。
第二,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创新能力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各子系统发展水平不等。创新能力系统中,知识创新子系统对整体的贡献率最低,创新产出子系统对整体的贡献率最高,在研究期内各子系统均呈现增长态势。三级指标中,发明专利授权数对综合指数起主导作用。新型城镇化水平系统中,土地城镇化子系统对整体的贡献率最低,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对整体的贡献率最高,同时发展最为突出,三级指标中,城区常住人口对综合指数起主导作用。
第三,从2011—2016年,长江中游地区28个主要城市两大系统的耦合水平大都停留在拮抗阶段,且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处在分类中的严重失调阶段。新型城镇化水平滞后成为主流,但城市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提升,二者的耦合互馈对整体的耦合协调性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长江中游地区整体在从严重失调向协调慢慢转变。借助ArcGIS软件进一步做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长江中游地区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正相关但该相关性较低且呈现越来越弱的趋势的结论;城市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关联上只存在高-低值簇且该值簇只在武汉市有显示,即武汉市自身协调性水平很高,而周边区域的协调性都普遍较低。其余地区的耦合协调性没有显著的集聚特征,但协调性的空间分布日趋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