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创新和新型城镇化是地区发展的两个重要部分,新型城镇化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各个要素的综合发展实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与内需潜力,而创新能力则是区域和城市在知识时代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1]然而,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各种弊端逐渐凸显出来。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能够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并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共享发展。[2]目前,国内经济进入减速换挡的新时代,经济发展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将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与机遇。[3]以农村剩余劳动力驱动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依靠“土地财政”获得经济增长的“土地财政”行为以及用于提升经济质量的“制度红利” 也不再明显,尤其是在2018年,我国国内的经济状况由之前的“稳中向好”转为“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略有加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来辐射带动农村新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培育新动能,而创新则是新旧动能转化的一个关键抓手,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亟须摆脱以往投资与出口驱动的增长方式,转而追求高质量、高效益、具备丰富的创新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要求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提质增效的创新驱动,那么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之间必然是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作为一个系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工程,新型城镇化发展必然会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创新发展理念是帮助新型城镇化克服传统发展模式困境的重要支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创新驱动为区域带来新的绿色技术,让区域经济更加高效地运行,促进新型城镇化绿色、集约、高效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输送了必要的人力资本支持,两者相辅相成。[4]因此,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新型城镇化水平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均衡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合理地测度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分析二者间的协调性意义重大。

作为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城市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长江中游地区所囊括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全国所有城市群中,覆盖范围最广的城市群,是湘鄂赣3个省份的人口与城镇密集区,是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长江中游地区位处长江经济带这条关键轴线的中间区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区域,同时也是联结其他四大城市群的核心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长江中游地区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一环,将被打造为全国经济新增长的第四极和全国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2017年,长江中游地区凭借3.4%的土地和9%的人口,创造了全国9.6%的GDP,可见其发展潜力巨大。而在创新驱动方面,长江中游地区的三大带动中心——武汉、长沙和南昌围绕着创新驱动所作的产业布局重心略有不同。武汉市目前主要致力于发展以科技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沙主打产业园区发展;南昌致力于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因此,对长江中游地区当前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识别二者的发展状态与影响程度,为提升长江中游地区整体的竞争力与加快实现中部崛起提供参考。

2.研究意义

随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地提出并实践,创新能力和新型城镇化水平之间关系的探讨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对长江中游地区28个主要城市的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协调性进行研究,把握长江中游地区各个城市的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协调情况和时空分布格局,对促进该片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新型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以往学者研究偏向于理论方面,大多研究的是科技创新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且将重点放在科技创新对城市化的单向影响研究上,对于综合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互馈关系研究较少,鲜有学者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对二者间的协调性进行定量分析。新型城镇化对于城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选取长江中游地区28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以与本研究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具体相关理论为基础来探讨分析城市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一步推动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为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野,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的综合发展密切相关,其协调水平必然也会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构建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事关我国结构调整、人民生活改善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客观地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协调发展关系,明确协调发展的滞后要素,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战略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对其他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研究实践意义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