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在参与创办黄埔军校过程中“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为南昌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 共产党人在参与创办黄埔军校过程中“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为南昌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主要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最初阶段,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工人运动方面,并没有注意建立革命武装和从事武装斗争工作。在工人运动遭受军阀血腥镇压的残酷现实及聆听国际代表建议孙中山创办军校的阐述后,共产党人才逐步认识到军事人才培养和掌握革命武装对国民革命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大革命的开展和深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武装的认识和武装斗争的实践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毛泽东说:“我们党虽然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一九二四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三四年中,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乃至在其以后的一个时期,对此也还认识不足;但是从一九二四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已进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1]在黄埔军校成立后,中共非常重视利用国共联合创办军校这一契机培养自己的军事干部,并在积极创办黄埔军校以及后来参与改编国民革命军的同时,开始了自己创建和掌握革命军队的活动。
黄埔军校成立后,中共中央陆续派党员参与军校管理或教学工作,如周恩来、包惠僧、卜士奇、邵力子、鲁易、廖乾五、聂荣臻、熊雄、于树德、恽代英等一批共产党员投身于黄埔军校工作中。同时,积极组织动员一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等优秀分子报考黄埔军校。共青团广州地委发出通告:“现在国民党在广州创办军官学校,地方拟派三、四同志赴考,来预备将来干军人运动。”[2]192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专门发出第六十二号通告,要求各地“速速多选工作不甚重要之同学,少校同学及民校左派同学,自备川资和旅费,前往广州投考,以免该校为反动派所据”。同时强调:“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3]在中共中央号召下,各地共产党组织积极选派党、团员报考黄埔军校,如蒋先云、伍文生、赵枬、刘仇西、赵自选、郭一予等是由中共湖南组织选派的,王逸常、董仲明、周启邦、张其雄等人是由中共上海组织选派的,许继慎、杨溥泉、彭干臣、姚光鼐等人是由中共安庆地方组织选派的,杨其纲、张隐韬、江镇寰等人是由中共北方区委选派的。
各地共产党员积极走进黄埔军校,说明共产党从这时起开始重视军事工作。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重要起点。
1926年2月21—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确定中共应从各方面准备北伐战争,还决定建立中央军委,以便加强党的军事工作。随后,中共中央建立了军事部。1926年7月召开的中共四届三中扩大会议,形成了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军事运动议决案》,指出:“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同时此项工作就是使本党获得有条理的准备武装暴动的经验。”《议决案》还强调“军事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4]
中共还通过改组和掌握铁甲车队,打开了中共直接领导武装的新局面。1924年底,中共广东区委抓住改组铁甲车队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从黄埔军校抽调徐成章、周士第、廖乾五、赵自选等党、团员到铁甲车队任职。这支铁甲车队在编制上虽隶属于“大元帅府”,但实际上直接受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1925年,中共又以铁甲车队和黄埔军校部分人员为基础,组建叶挺独立团。后以叶挺独立团扩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大部和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是参加南昌起义的重要军事力量。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从事军事活动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在参与创办黄埔军校中获得诸多宝贵实践经验,才“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为大革命失败后能果断发动南昌起义、开始武装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47页,人民出版社,1991。
[2]《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第32、7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第32、7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第227、22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