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是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

五 南昌起义是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

关于南昌起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近年来南昌起义研究的新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历史已充分肯定。然而,当我们置身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全景,追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时,便能发现南昌起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也具有突出的贡献,对此进行深入研究颇有历史价值。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会长冷溶从理论层面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他指出: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理论上,有一个搞清楚“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南昌起义都作出了深刻的回答。南昌起义在探索“怎样搞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引人深思,给人启发。首先,只有搞了武装斗争后,才会有“怎样搞”的问题。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所有的问题都陆续地提了出来,有成功的一方面,也有失败的一方面。但是,对“怎样搞”这个问题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多的还是从起义失败的教训中得出来的。南昌起义的失败,丝毫不能降低它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贡献和意义。尽管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的认识经历了这样一个很长的过程,但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毕竟是正确探索的起点,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把它们并称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不但完全正确,而且寓意深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昌起义不仅是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一把钥匙,也对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启迪意义。“什么是”和“怎么搞”永远都是中国共产党需要面对和回答的根本问题。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将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相提并论,认为两者都应视为“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1]学者何建华从实践角度也对南昌起义作了探析,认为南昌起义从3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推动: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艰辛过程,其历程中的每个历史事件都是载入史册的光辉一页。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南昌起义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开端。第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成果,南昌起义对此作了可贵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意义不容低估。第三,南昌起义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仅仅是初步的,也有认识上的偏颇和实践上的挫折,为中国革命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

南昌起义在经历过革命高潮后,最终在南征过程中遭到了失败。对于起义失败的原因,学术界一般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解读。不成熟的党中央制定的南下政策、军队纪律的保持、方针政策的制定、战略战术的执行、没有对旧军队彻底改造等主观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误;客观上敌我双方兵力的悬殊以及共产国际的盲目指挥则加速了其失败的进程。[3]对于起义最终的失利因素,评述颇多。著名专家胡绳曾对此作出了论述:“中共只有参加北伐战争那种以占领重要城市为目标的正规军作战的经验,广大农村的革命武装只被看作是配合的力量,因而南昌起义没有直接到农村中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4]南昌起义没能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就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政权的战略性失误,成为其最终失败的根源所在。

学者巩健芳撰文指出: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以武装斗争的方式进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是在革命低潮的形势下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它充分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仆后继、革命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强信念。这次起义唤起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一些根本问题的重新思考和探讨,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给我们以新的启迪。[5]

注释:

[1]石仲泉:《伟大的开篇——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载《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何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南昌起义探析》,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水志刚、赵雷:《南昌起义部队南征失败原因探析》,载《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1期;王安平:《南昌起义失败原因新探》,载《四川党史》1997年第4期。

[4]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80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5]巩健芳:《南昌起义再探》,载《史学月刊》198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