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开日本研究的传承与创新”论坛开幕式致辞
(2019年10月12日)
刘岳兵
尊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驻日本国全权大使程永华先生、尊敬的曹雪涛校长、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在南开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各位日研校友从祖国四面八方回到母校,欢聚一堂,共商“百年南开日本研究的传承与创新”大计,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代表日本研究院对各位校友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为迎接南开百年校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编撰了“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第一辑19册已经在今年七、八月份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了。我们在9月28日举办了“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新书发布会,两天前,即10月10日,我们又特为“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举办了一个以——“日本研究的新起点与前沿课题”高端论坛——为名的“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书评会,这些活动的着眼点实际上都在我们今天的论坛“百年南开日本研究的传承和创新”这个主题上。前两次我们邀请了国内最权威的世界史和日本史、日本问题研究专家来共同研讨,我想“百年南开日本研究”作为一个新概念,已经形成。她将与“百年中日关系史”“百年中国学术史”“百年南开大学发展史”,大而言之,可以说与近百年来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发展,都息息相关,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百年南开日本研究”的传统是南开大学建校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日本研究者、毕业生,以及关心和支持南开日本研究事业的各界朋友所共同创造和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创新这一传统,是我们每一个南开日本研究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曹雪涛校长在“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发布会上的致辞中说:
时至今日,南开在日本研究领域汇聚了一批具有科研热情和能力的资深专家与青年学者,积淀了大量能够引领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传统和特色。此次日本研究文库的结集出版,凝结着每一位学者的智慧与心血,是南开深厚学术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体现,有利于形成中国日本研究的“南开学派”,这不仅是南开学脉的传承,更是南开精神的永续。
对我们的工作和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传承南开学脉、永续南开精神,这无疑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也想和各位校友分享一下自己与南开日研的不解情缘。有些感人的事,比如王家骅先生如何引导我入日本研究之门、如何参加杨栋梁教授的科研项目而完成从一个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到世界史学科日本史专业教授的身份转变,这些已经在所编或所写的相关著作的前言或后记中表达过了。因为时间的关系,在这里再说几件印象比较深刻的事。1994年日本研究中心的小楼落成,那时我正好硕士毕业留校,有幸寄居在小楼里。记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中心每天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就是师生聚在一楼的教室里一起观看NHK的晚上七点钟新闻。有一段时间,吴廷璆先生的身体很好,几乎天天来看电视。陪吴先生看电视,幸运的时候,还能够看完电视陪吴先生回家。那时候年轻,日本研究也还没有入门,我忘记和吴先生说了些什么,不管说什么大概都是一些很幼稚的话。但是吴先生的背影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十年前,日本史学界有人想“标新立异”,向吴先生主编的《日本史》挑衅。我当时也是血气方刚,2010年在《读书》杂志上撰文予以回击。说实在话,那时的出发点,的确有维护和守卫“南开日本研究传统”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我并不是一个狭隘的维护者和守卫者,我只是强调,人文学科的创新,首先应该尊重传统、理解传统。2014年应邀参加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因为这本《日本史》是辽大和南开的日本研究者通力合作的结晶,在会上,我评价这本书是“中国日本研究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其基本框架、叙述风格,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日本史研究‘中国风格’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是中国的日本史研究者和准备从事日本史研究的青年学子的案头必备书籍”。这样的评价,我现在也不觉得过分。日本研究的权威学者韩东育教授,在9月28日“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中也提到这本《日本史》,他说:“没有摸过吴廷璆先生的日本史就不算搞过日本史。”可见这本《日本史》的学术意义。创新,离不开土壤和根基,离不开前人的肩膀。有些时代的经典之作,其历史价值,是后人无法超越的。
吴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南开日本研究的奠基人,也是新中国日本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吴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6年了,但是吴先生的背影我觉得越来越高大。作为南开的日本研究者,是相当幸运的,不但有吴先生这样的奠基者,而且有俞辛焞先生这样勇往直前的开拓者。俞先生今天也来到了我们论坛的现场,让我们一起祝福俞先生身体健康!向俞先生献花、致敬!
我想起了2004年3月24日——刚刚过完36岁本命年的生日不久。来日本研究院接受作为引进人才前的考察,主要是日语方面的考察。10点钟正式开始,记得有三项内容,一是用日语做口头的自我介绍,二是笔译一段日文资料,三是用日语写一份自我简介。考察过程很认真、很严格,那种紧张感现在还记忆犹新。将近中午12点钟的时候,俞辛焞先生来到资料室,给正在紧张翻译的我一个温暖、深情的拥抱,并邀请我到他的研究室,只见书桌上摆满了复印的档案材料,还热情地送给我一本自己的文集《躬耕集》。俞先生的学问和成就都是他一点一点从浩如烟海的第一手档案材料中梳爬出来的,是真正“与史料肉搏”的结果。俞先生不仅在日本现代外交史领域的卓越成就不可撼动,而且为南开日本研究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海外交流渠道的拓展,和南开校内日本研究者力量的凝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都是受惠者。就我个人而言,受惠于俞先生的更多。1994年硕士毕业,是俞先生给我在刚刚落成的“小白楼”里一个安身之处。我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日本的文章是1995年第6期《日本学刊》上的《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的新奉献——读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这本书是南开大学授予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先生哲学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我去日本留学之前的一个晚上,俞先生带着我在操场上散步,不知道围着跑道转了多少圈,叮嘱我留学的各种注意事项,鼓励我学好日语要下硬功夫,背诵看上去笨但是最管用,还特意为我给在日本的朋友写了推荐信,等等、等等,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各种社会关系和因素促成的;一个学科的发展繁荣,更是需要几代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是南开日本研究的传统,也是南开精神的体现。南开大学从1919年建校开始就注重日本研究,百年南开日本研究的传统和学脉,其基本轮廓和面貌,已经逐渐清晰。我们都是这个传统和学脉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南开的日本研究先贤、我们的师长,经过他们一代代坚毅卓绝、持之以恒的努力,创下了“百年南开日本研究”这份得到学界认可的“基业”。我们要以史为鉴,牢记先贤的教训。1931年9月20日,“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张伯苓校长召集南开大学全体同学训话,说明事件的真相、告诫同学应持之态度。最后一段他这样说道:
兹再为我同学一述此后应处之态度,以指示诸君烟雾中之迷径。一、将问题观察透澈、认识清楚,沉着精进,从事准备工作。不为扩大暴嚣之举,以授人口实。二、不贴标语、发传单及作其他无谓之举。三、将此事件之印象与对此事件之感想铭诸心坎,以为一生言行之本,抱永矢不忘、至死不腐之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我南开同学其勉诸!
这篇讲稿发表在1931年10月6日出版的《南大周刊》第114期《对日问题专号》上,《张伯苓全集》第二卷收录此文,我编的《南开日本研究(1919—1945)》也收录了此文。“抱永矢不忘、至死不腐之志”,“将问题观察透澈、认识清楚,沉着精进”,不作“无谓之举”。这些话、这种精神在和平时代的今天仍然有振聋发聩之功。
如何传承好这份基业并使之发扬光大,使南开的日本研究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也正是我们这次相聚讨论的主题。在南开日本研究展望新百年的发展征程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原驻日本国全权大使程永华先生加盟南开大学,成为南开日本研究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相信这将对于提升南开大学智库建设和日本研究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感谢曹雪涛校长在百忙中光临我们的论坛和对日本研究的大力支持!期待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