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十一 红 椿
(一)物种概述
红椿(Toona ciliata Roem.),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俗名红楝子、小果香椿,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落叶或近常绿乔木,渐危种(EN),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中国特有种。落叶或近绿乔木,亚热带珍贵速生用材树种,用于建筑、家具、装饰等。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福建、安徽等地,云南主要分布于大姚、南华、罗平、永仁、元谋、峨山、元江、新平、个旧、开远、蒙自、泸西、屏边、红河、文山、思茅、墨江、景东、景谷、江城、澜沧、西盟、景洪、大理、宾川、弥渡、南涧、巍山、永平、云龙、鹤庆、保山、腾冲、昌宁、施甸、龙陵、芒市、瑞丽、陇川、盈江、梁河、临沧、云县、凤庆、镇康、永德、双江、耿马、沧源等地。楚雄州主要分布于大姚县湾碧、铁锁、石羊、赵家店和南华马街,为金沙江干热河谷优良造林树种。
(二)植物分布区生长情况
调查了5个分布区,即:
1.第一分布区:大姚湾碧
(1)生态照片
红椿实地拍摄生态照片见表40。
表40 生态照片来源表
Tab.40 Source List of Ecological Photos
(2)生长情况
红椿的生长情况为:平均胸径48.18cm,平均树高14.77m,平均冠幅11.46m×11.92m,长势“优”。
(3)生活环境
①海拔: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56)。
图56 海拔分析图
Fig.56 Elevation Profile
由图可知,红椿的海拔区间[1124,1738],最小值为7号植株,最大值为1号植株,属中山地貌。
②年均气温: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57)。
图57 年均气温分析图
Fig.57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alysis Chart
由图可知,红椿的年均气温区间[19.37,23.06],最小值为1号植株,最大值为7号植株。
③群落郁闭度: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58)。
图58 群落郁闭度分析图
Fig.58 Analysis Diagram of Community Canopy Density
由图可知,红椿的群落郁闭度区间[0.20,0.35],最小值为6号和13号植株,最大值为2号、5号、8号和11号植株。
④群落盖度: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59)。
图59 群落盖度分析图
Fig.59 Community Coverage Analysis Map
由图可知,红椿的群落盖度区间[60,95],最小值为8号植株,最大值为1号植株。
⑤土壤类型:红椿的土壤类型为紫色土。
⑥土壤pH值: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60)。
图60 土壤pH值分析图
Fig.60 Soil pH Value Analysis Chart
由图可知,红椿土壤pH值区间[5.74,5.82],最小值为6号和10号植株,最大值为9号和12号植株。
⑦坡向:红椿的坡向有2类,1~9号植株为西向,占69.23%,11号、12号和13号植株为西北向,占30.77%。
⑧坡度:红椿的坡度有2类,1~9号植株为险坡,占69.23%;10~13号植株为斜坡,占30.77%;
⑨坡位:红椿的坡位有2类,1~9号植株为中坡,占69.23%;10~13号植株为下坡,占30.77%;
⑩健康状况:红椿的健康状况均为健康。
⑪干扰方式:红椿受干扰方式均为无。
⑫干扰强度:红椿受干扰强度均为无。
⑬群落植物(见表41)。
表41 群落植物统计表
Tab.41 Statistical Table of Community Plants
由表可知,红椿生活的群落植物分属8科10属10种。
⑭群落结构(见表42)。
表42 群落结构统计表
Tab.42 Statistical Table of Community Structure
由表可知,红椿的群落类型为云南松林群落及红椿群落,其生活型为:共有植物10种,其中,乔木层有4种,占40.00%,灌木层有3种,占30.00%,草本层有3种,占30.00%。
2.第二分布区:大姚铁锁
(1)生态照片
红椿实地拍摄生态照片见表43。
表43 生态照片来源表
Tab.43 Source List of Ecological Photos
(2)生长情况
红椿的生长情况为:平均胸径54.95cm,平均树高14.36m,平均冠幅11.60m×11.20m,长势“优”。
(3)生活环境
①海拔: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61)。
图61 海拔分析图
Fig.61 Elevation Profile
由图可知,红椿的海拔区间[1151,1962],最小值为1号植株,最大值为8号、9号和10号植株,属中山地貌。
②年均气温: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62)。
图62 年均气温分析图
Fig.62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alysis Chart
由图可知,红椿年均气温区间[18.03,22.89],最小值为7号、8号、9号和10号植株,最大值为1号植株。
③群落郁闭度: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63)。
图63 群落郁闭度分析图
Fig.63 Analysis Diagram of Community Canopy Density
由图可知,红椿的群落郁闭度区间[0.30,0.50],最小值为1号和5号植株,最大值为7号植株。
④群落盖度: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64)。
图64 群落盖度分析图
Fig.64 Community Coverage Analysis Map
由图可知,红椿的群落盖度区间[70,95],最小值为1号、2号、3号和4号植株,最大值为5号和10号植株。
⑤土壤类型:红椿的土壤类型为紫色土。
⑥土壤pH值: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65)。
图65 土壤pH值分析图
Fig.65 Soil pH Value Analysis Chart
由图可知,红椿的土壤pH值区间[5.71,5.82],最小值为9号植株,最大值为1、4号和7号植株。
⑦坡向:红椿的坡向均为西北向。
⑧坡度:红椿的坡度均为斜坡。
⑨坡位:红椿的坡位均为下坡。
⑩健康状况:红椿的健康状况均为健康。
⑪干扰方式:红椿受干扰方式均为无。
⑫干扰强度:红椿受干扰强度均为无。
⑬群落植物(见表44)。
表44 群落植物统计表
Tab.44 Statistical Table of Community Plants
由表可知,红椿生活的群落植物分属8科8属8种。
⑭群落结构(见表45)。
表45 群落结构统计表
Tab.45 Statistical Table of Community Structure
由表可知,红椿的群落类型为红椿+车桑子+酸浆群落及红椿+核桃+凤尾蕨群落,其生活型为:共有植物8种,其中,乔木层有2种,占25.00%,灌木层有3种,占37.50%,草本层有3种,占37.50%。
3.第三分布区:大姚石羊
(1)生态照片
红椿实地拍摄生态照片见表46。
表46 生态照片来源表
Tab.46 Source List of Ecological Photos
(2)生长情况
红椿的生长情况为:平均胸径26.46cm,平均树高9.44m,平均冠幅7.40m×8.20m,长势“优”。
(3)生活环境
①海拔: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66)。
图66 海拔分析图
Fig.66 Elevation Profile
由图可知,红椿海拔区间[1781,1800],最小值为5号植株,最大值为3号植株,属中山地貌。
②年均气温: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67)。
图67 年均气温分析图
Fig.67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alysis Chart
由图可知,红椿年均气温区间[19.00,19.11],最小值为3号植株,最大值为5号植株。
③群落郁闭度: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68)。
图68 群落郁闭度分析图
Fig.68 Analysis Diagram of Community Canopy Density
由图可知,红椿的群落郁闭度区间[0.25,0.40],最小值为2号植株,最大值为4号植株。
④群落盖度: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69)。
图69 群落盖度分析图
Fig.69 Community Coverage Analysis Map
由图可知,红椿的群落盖度区间[60,75],最小值为2号植株,最大值为3号植株。
⑤土壤类型:红椿的土壤类型均为紫色土。
⑥土壤pH值: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70)。
图70 土壤pH值分析图
Fig.70 Soil pH Value Analysis Chart
由图可知,红椿的土壤pH值区间[0.75,0.81],最小值为2号植株,最大值为1号植株。
⑦坡向:红椿的坡向为西北向。
⑧坡度:红椿的坡度均为斜坡。
⑨坡位:红椿的坡位均为下坡。
⑩健康状况:红椿的健康状况均为健康。
⑪干扰方式:红椿受干扰方式为无。
⑫干扰强度:红椿受干扰强度为无。
⑬群落植物(见表47)。
表47 群落植物统计表
Tab.47 Statistical Table of Community Plants
由表可知,红椿生活的群落植物分属7科8属8种。
⑭群落结构(见表48)。
表48 群落结构统计表
Tab.48 Statistical Table of Community Structure
由表可知,红椿的群落类型为红椿+染饭花+酸浆群落,其生活型为:共有植物8种,其中,乔木层有2种,占25.00%,灌木层有4种,占50.00%,草本层有2种,占25.00%。
4.第四分布区:大姚赵家店
(1)生态照片
红椿实地拍摄生态照片见表49。
表49 生态照片来源表
Tab.49 Source List of Ecological Photos
(2)生长情况
红椿的生长情况为:平均胸径24.52cm,平均树高9.51m,平均冠幅5.55m×5.35m,长势“优”。
(3)生活环境
①海拔: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71)。
图71 海拔分析图
Fig.71 Elevation Profile
由图可知,红椿的海拔区间[1727,1739],最小值为14号植株,最大值为17号植株,属中山地貌。
②年均气温: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72)。
图72 年均气温分析图
Fig.72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alysis Chart
由图可知,红椿的年均气温区间[19.37,19.43],最小值为1号、6号和17号植株,最大值为14号植株。
③群落郁闭度: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73)。
图73 群落郁闭度分析图
Fig.73 Analysis Diagram of Community Canopy Density
由图可知,红椿的群落郁闭度区间[0.25,0.40],最小值为3号和12号,最大值8号和18号。
④群落盖度: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74)。
图74 群落盖度分析图
Fig.74 Community Coverage Analysis Map
由图可知,红椿的群落盖度区间[50,75],最小值为12号植株,最大值为4号、8号、11号和15号植株。
⑤土壤类型:红椿的土壤类型均为紫色土。
⑥土壤pH值: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75)。
图75 土壤pH值分析图
Fig.75 Soil pH Value Analysis Chart
由图可知,红椿的土壤pH值区间[5.67,5.82],最小值为8号植株,最大值为11号植株。
⑦坡向:红椿的坡向均为西北向。
⑧坡度:红椿的坡度均为斜坡。
⑨坡位:红椿的坡位均为下坡。
⑩健康状况:红椿的健康状况均为健康,健康率100%。
⑪干扰方式:红椿受干扰方式均为无。
⑫干扰强度:红椿受干扰强度均为无。
⑬群落植物(见表50)。
表50 群落植物统计表
Tab.50 Statistical Table of Community Plants
由表可知,红椿生活的群落植物分属3科3属4种。
⑭群落结构(见表51)。
表51 群落结构统计表
Tab.51 Statistical Table of Community Structure
由表可知,红椿的群落类型为红椿+桃+黑蒿群落,其生活型为:共有植物4种,其中,乔木层有2种,占50.00%,灌木层有1种,占25.00%,草本层有1种,占25.00%。
5.第五分布区:南华马街
(1)生态照片
红椿实地拍摄生态照片见表52。
表52 生态照片来源表
Tab.52 Source List of Ecological Photos
(2)生长情况
红椿的生长情况为:平均胸径27.30cm,平均树高13.90m,平均冠幅5.50m×6.50m,长势“优”。
(3)生活环境
①海拔: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76)。
图76 海拔分析图
Fig.76 Elevation Profile
由图可知,红椿海拔区间[1154,1223],最小值为2号植株,最大值为1号植株,属中山地貌。
②年均气温: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77)。
图77 年均气温分析图
Fig.77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alysis Chart
由图可知,红椿的年均气温区间[22.46,22.88],最小值为1号植株,最大值为2号植株。
③群落郁闭度: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78)。
图78 群落郁闭度分析图
Fig.78 Analysis Diagram of Community Canopy Density
由图可知,红椿的群落郁闭区间[0.30,0.45],最小值为2号植株,最大值为1号植株。
④群落盖度: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79)。
图79 群落盖度分析图
Fig.79 Community Coverage Analysis Map
由图可知,红椿的群落盖度区间[65,85],最小值为2号植株,最大值为1号植株。
⑤土壤类型:红椿的土壤类型均为黄棕壤。
⑥土壤pH值:经调查统计制图如下(见图80)。
图80 土壤pH值分析图
Fig.80 Soil pH Value Analysis Chart
由图可知,红椿的土壤pH值区间[5.25,5.78],最小值为2号植株,最大值为1号植株。
⑦坡向:红椿的坡向均为东坡。
⑧坡度:红椿的坡度均为险坡。
⑨坡位:红椿的坡位均为下坡。
⑩健康状况:红椿的健康状况均为健康。
⑪干扰方式:红椿受干扰方式均为放牧。
⑫干扰强度:红椿受干扰强度均为中。
⑬群落植物(见表53)。
表53 群落植物统计表
Tab.53 Statistical Table of Community Plants
由表可知,红椿生活的群落植物分属8科9属9种。
(14)群落结构(见表54)。
表54 群落结构统计表
Tab.54 Statistical Table of Community Structure
由表可知,红椿的群落类型为红椿+麻疯树+酸浆群落,其生活型为:共有植物9种,其中,乔木层有3种,占33.33%,灌木层有2种,占22.22%,草本层有4种,占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