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意味的形式

1.有意味的形式

问:艺术无处不在,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定义艺术?

答:给艺术下定义是难之又难的,在此,可以从一般艺术理论出发,提供几个定义艺术的视角:

第一,从艺术与世界的关系来看,在西方艺术史中,如柏拉图的模仿论,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艺术模仿世界,也就是对理念的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了两层,但总有一个真实或真理的世界,是艺术的源起。从古至今,此种理论一直存在,只是不断改头换面而已:中世纪艺术是神性光辉的“分有”,文艺复兴的“镜子理论”,也是讲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镜现,海德格尔论艺术时,艺术是真理现身的场所。

第二,从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来看,在柏拉图时代,艺术是艺术家迷狂状态下,近似于神灵附体的方式创造的。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高扬,艺术是天才的表现,这种天才性创造的艺术观,一直延续到浪漫主义艺术。再到弗洛伊德时代,艺术就变成了“诗人的白日梦”,是人潜意识的一种转化与升华,尤其是性欲的转化与升华,是现实的替代性满足。中国艺术传统中,艺术创造不那么强调潜意识与欲望,而是讲求性灵、心源、神思等,更着意艺术家的人格修养与涵濡。

第三,从艺术与观众的关系来看,艺术作品一旦完成,进入读者视野,就是进入被读者再一次创造的过程。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自身开启了一种视域,读者由于阅历、审美经验等的不同,而带着自身的“期待视域”,这两种视域产生碰撞、对话与遇合,进而产生出全新的第三个视域,这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来由。

第四,当然,艺术最终要落脚于作品自身形式,在古希腊时期,艺术是数的形式和谐。黑格尔认为美是一种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就落脚于形式。在当代学者贝尔看来,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既要有形式,形式背后还要有意味。形式与意味的关系,在作品中,可能呈现为一种半透明或三分之一透明的形式;意味则沉淀在形式中,不能被一览无余,如同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只占整个冰山的三分之一,剩余的三分之二则是看不见的。实际上,一件好的作品往往是混沌的,在可见的感性形式背后隐含了更多内容,看不见的部分才是艺术生命的活力所在。古典艺术中可见与不可见的比例可能是一比一,现代艺术则可能是一比三,作品三分之二是晦涩混沌的。举个例子,比如莫兰迪的那些瓶瓶罐罐的静物画,乍看,一派清朗,再看,细看,那种地老天荒的坚固,那种余音袅袅的况味与优雅,一派混沌。

图2.1:《泉》

马塞尔·杜尚
1917年
署名“R·Mutt 1917”

当代艺术不断突破原有的艺术定义,从杜尚的《小便池》(图2.1)出现以后,艺术的定义不再是仅仅与某一个艺术要素关联,而是由艺术界这种体制定义。一个工业制成品小便池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品,是因为它被置于美术馆、博物馆展览体制内,得到了体制的命名,所以是艺术。艺术界体制由多个要素构成,比如展览、收藏、拍卖会、艺术批评、艺术研究、大众媒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