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孤独艺术家

1.孤独艺术家

问:很多艺术家都是“闭门造车”,即使外出写生也往往是独自一人,那么艺术家艺术创作是不是孤独的呢?

答:毋庸置疑,艺术家的创作必然是孤独的。孤独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技术世界的探索,二是对情感世界的追寻。当然,情感世界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灵世界,更是作品背后所涵化的广博、高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需要超越性,一个界限、一个界限地跃出,如水波涟漪,从小圈荡出,进入更大的世界。伟大的艺术家拥有属于自己的圈,待后人超越。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把自己从技术层面上升到道的层面,最后将艺术创作推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境界,这种人迹罕至的境界是众人难以抵达的境界,艺术家孤独是必然的。

在作品中,孤独感藏身于八大山人创造的瘦水寒山、枯荷残木,藏身于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世界。同样,西方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油画(图5.1)中的孤树,海天之间茕茕孑立的僧侣,孤独逼人。即使凡·高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表现得那么绚烂自足,生机活泼,但总有孤独的影子,他睥睨一切,无视人类所创造的浩大传统,凡·高是孤独的。只有与孤独相伴,才有超越与创新。

图5.1:《海边的修道士》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110.4×171cm
布面油画
1808-1810年
德国

问:艺术家必须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吗?

答:丰富的人生经历是艺术创造的一种动力,可从两方面实现:一是直接经验,即行万里路,在世界或社会中走过、看过、经历过,阅千山万水,历人间世事,冷暖自知,从而化为阅历与见识。二是间接经验,读万卷书,从书本、影像、故事、艺术作品中来体味或总结经验,有共情能力的人,可通过文本体味百态人生,况味千种,已达丰富的人生。

但此处有个误区,人生经历丰富,并不代表一定要过不同的生活。并不是写原始人,就必须体验原始人的生活,在冥思反观中,同样可以人生丰富。此时,生命在静止中打开,如同东方哲学或美学中的修炼,开悟、觉解,豁然开朗,天高地阔。

问:您说的渐入佳境的艺术修炼,应该有很多层级存在,您觉得这种修炼有几个层次呢?

答:冯友兰对人生境界进行归纳时,分为四层,同样适用于艺术创作的境界。首先是自然境界,人像动物一样生存于自然世界,缺乏觉性。此时的人,旨在解决食色问题,最重要的是活下去,别无他求。其次是功利境界,是一种追逐功名利禄的境界。此时,人在做事情时会衡量事件对自己是否有用,进而趋利避害。如果人只停留在功利世界,见利忘义,利益至上,从而缺少人情味,便活得不够高尚,进而需要上升至道德境界。再次道德境界,是以善作为人生旨趣,明知对自己无利,但利于道德、利于社会,便要舍生取义,义无反顾。有些人宁愿守持贫穷卑贱的生活,也要拥抱高贵的德行,这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并给人以巨大的幸福感。最后,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近乎宇宙境界,天地境界带有极强的哲学和宗教意味,人与天地合,小我化入大生命,永恒,辽阔,宁静,生生不息。

艺术家人格修炼层级、艺术创作升华层级、艺术作品境界开启层级,亦可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