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译

老子今译

玄德篇

【一】

载营魄抱一, 集营养精神于一体,

能毋离乎? 能让它们永不分离吗?

抟气至柔, 糅合物质精神至最柔顺的境地,

能婴儿乎? 能重新变婴儿吗?

修除玄监, 清除心中的明镜,

能无疵乎? 能让它毫无瑕疵灰尘吗?

爱民治国, 爱护人民,治理国家,

能无知乎? 能不用狡诈的权谋知识吗?

天门开阖, 闭紧耳朵眼睛鼻孔,

能为雌乎? 能雌服而不逞强吗?

明白四达, 聪明通达各种事理,

能无为乎? 能不学不良知识不妄为吗?

生之畜之: 化生万物,畜养万物:

生而不有, 让万物滋生而不占有它们,

长而不宰, 让万物成长而不主宰它们,

是谓玄德。 这就是玄妙的道德。

【第十章】

【注释】

载营魄抱一:王本如此。载:负载,包含;营:中医所说的营气,指人体内养护生命的营养物质;魄:魂魄,即人的精神。抱:怀抱,集纳。一:即老子所说的恒道。乙本此句作“载营柏抱一”,柏应为魄。

抟气至柔:乙本如此。抟:繁体为“摶”,王本误作“專”,乙假作“槫”,均应为“摶”:摶,糅合。气:中医所说的营气和卫气。中医认为,人体有属阴的营气和属阳的卫气,都是人体内养护生命的营养物质,要阴阳协调,防止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的病态,糅合营卫二气和物质精神达到柔顺谐和的境地,人才能心广体胖,和乐自在,延年益寿。

能婴儿乎:诸本如此。老子认为,充满童真的婴儿,没有私心杂念,无欲无为,所以是身心最健康的,因而以能变回婴儿,作为恒道观修养玄德的最高境界。

修除玄监:甲乙本如此。修除:甲乙本作“脩除”,其意同修除,指清扫,清除等。玄:玄妙。监:通鉴,镜子;玄监,指心中的明镜。王本此句作“滌除玄览”,字虽异而其义同。

能无疵乎:王本如此。疵:瑕疵,灰尘,毛病。

爱民治国:王本如此。治国:乙本作“栝国”,当为“活”字误笔。“活国”,河上本如此,激活,救活国家,与治国意义无本质区别。

能无知乎:王本如此。知:知识,这里特指有关政治方面的权术。乙本作“能毋以知乎”,意同。

天门开阖:王本如此。天门:指耳、眼、鼻等天生的感官。开阖:开关,指打开或关闭人们认识外界的感官。乙本作“天门启阖”,意同。

能为雌乎:乙本如此。雌:雌服。王本作“能无雌乎”,意同。

明白四达:乙本、王本如此。四达:通达有关道、天、地、人等四方面的各种事理。

能无为乎:王本如此。乙本作“能毋以知乎”,与前句重复。知:知识,此处指不良知识的灌输。

生之畜之:诸本如此。生之:化生它们,指天下万物。畜之:畜养它们,指天下万物。

生而不有:王本如此。有:有,据有,所有,占有,拥有。柯按:此句之后,王本还有“为而不恃”一句,但甲乙本无,且与51章重复,当为错简误植,故不取。

长而不宰:王本如此。宰:主宰,宰割,管治。

是谓玄德:诸本如此。玄德:老子“玄德观”得名之由来,指玄妙的道德,即下面所说恒德,孔德,上德等,老子诸观中仅次于恒道的重要哲学概念。

【二】

孔德之容, 伟大道德的内容形貌,

惟道是从。 都只服从于恒道本体。

道之为物, 道作为产生玄德之物,

唯恍唯惚。 它模糊不清,圆满而隐蔽。

惚兮恍兮, 它潜藏而不分明啊,远望而茫茫然啊,

其中有象。 其中有大象。

恍兮惚兮, 恍恍惚惚之间,观望啊探究啊,

其中有物。 它中间确有实物。

窈兮冥兮, 虽幽暗不明又冥冥难辨啊,

其中有精。 其中却含有精质啊。

其精甚真, 这精质是多么的真实,

其中有信。 其中有自然万物的基因信息。

自今及古, 从今天上溯到远古,

其名不去, 道德的形态都没改变,

以顺众父。 以服从主宰它的所有规律。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 我靠什么知道这些规律的实情呢?

以此。 靠的就是这玄德之道。

【第二十一章】

【注释】

孔德之容:诸本如此。孔:盛大,美好。孔德,即恒道所主张的美好玄德。容:内容,容貌,包含内外。

惟道是从:王本如此。惟:惟有,惟一。道:恒道的本体。从:服从。甲乙本惟写作唯,音义相同。

道之为物:王本如此,甲乙本作“道之物”。道之为物:指恒道作为玄德的产物。

唯恍唯惚:王本如此。恍(huǎng):动,昏瞆不明的样子。惚(bū hū):模糊不清楚,精神不能集中,神志不清。甲本此句写作“唯朢唯忽”,乙本作“唯朢唯沕”。“朢”,分别有远望(远眺)、探望(近观)、圆满(望月)等意义,需结合老子文义恰当运用,此处取第三义“圆满”为宜。甲本忽字与王本以及通行本的“惚”字相合。乙本沕(mì):沕,形容词,潜藏貌,很难辨认之意。

惚兮恍兮:王本如此。乙本作“沕呵望呵”:沕,此作形容词,指因物象潜藏使得玄德看不分明。望,动词,茫然地了望。此句应结合王本与乙本之义,指恍惚之间,对玄德看不分明。

其中有象:王本如此。乙本作“中有象呵”:象,大象,恒道的伟大之象,老子恒道观的概念。

恍兮惚兮:王本如此。乙本作“望呵沕呵”:望呵:动词,仔细地就近察望。沕呵:此作动词,指潜下心来认真探究。此句应结合乙本之义,指恍惚观望、认真探究,对玄德还是难以看清。

其中有物:王本如此。乙本作“中有物呵”。物,实物,万物。

窈兮冥兮:王本如此。窈(yǎo):其意通“幽”,指幽暗不明。冥:昏冥,冥暗难辨。乙本此句作“幼呵冥呵”,乙本假借窈字做“幼”。

其中有精:王本如此。甲本作“中有请吔”,乙本作“其中有请呵”,王本为是。

其精甚真:王本如此。精:可指真精、精气、精华、精神。甲乙本“精”作“请”,通“情”,情自心生,心与精神相通。

其中有信:乙本王本如此。信:守信,信息,此处指有关自然万物内含的基因等宝贵信息。

自今及古:甲乙本如此,有压韵之妙。及:推及,追溯。王本与他本或作“自古及今”,非也。

其名不去:王本如此。名:名称,名状,此处指玄德的形态。去:逝去,改变。

以顺众父:乙本如此。众父:万物的始端,万物的规律。王本作“以阅众甫。”不取。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乙本如此。众父之然:众父,这些规律;然,这样,指恒道的实情。王本此句作“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不取。

【三】

上德不德, 崇尚道德的不大肆鼓吹道德,

是以有德, 所以有真正的道德;

下德不失德, 轻视道德的无良者不愿失去假道德,

是以无德。 所以毫无道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崇尚道德者清静无为,而不会肆意妄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崇尚仁慈者有意作为,而有所不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崇尚义气者刻意作为,因而有所作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崇尚礼仪者有意作为而偏偏无人响应他,

则攘臂而扔之。 只好伸出手臂要去打别人。

故失道而后德, 所以丧失了正道才讲品德,

失德而后仁, 丧失了道德才大讲仁爱,

失仁而后义, 丧失了仁爱才大讲义气,

失义而后礼。 丧失了义气才大讲礼仪。

夫礼者, 所谓礼仪,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是忠诚信义淡薄后的动乱祸首,

前识者, 前面所说的种种不良识见,

道之华也, 是道的浮华粉饰,

而愚之首也。 是最愚蠢的主张。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所以大丈夫保留玄德敦厚,不保留假道德之浅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牢抓玄德的精髓实质,不追求假道德的浮华。

故去彼取此。 所以应去假礼义而取真道德。

【第三十八章】

【注释】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乙本、王本如此。上:上等,崇尚。上德,崇尚道德,高尚之德。不德:自然而然,不刻意宣扬鼓吹道德。

下德不失德:乙本、王本如此。下:下等,看轻。下德:道德低下者,内心深处看不起道德,口头上却不愿意失去道德,实际上只追求道德的表面形式。老子指那些整天把道德挂在嘴边,说个不停的伪君子,假道德。

是以无德:乙本、王本如此。无德:毫无道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王本如此,乙本作“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多一也字。无为:无妄为,老子的重要哲学概念,详见无为篇。无以为:不会有刻意的作为,与无为意思相近。王本此句后还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一句,甲乙本所无,从本章有关上德、上仁、上义、上礼的依次排列看,其中插入下德实为不妥,今从甲乙本删。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王本如此。上仁为之:上,崇尚,引申为高谈。仁,仁爱。为之,有意作为,与无为不同。无以为:无以为之,有所不为,略次于无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王本如此。上义:上,动词,崇尚,引申为很信守,尊奉。义:义气。为之:为了崇尚义气而刻意有所作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王本如此。上:动词,崇尚,引申为很崇奉,讲究。礼:礼仪。莫之应:无人响应它。

则攘臂而扔之:王本如此。攘臂:捋起袖子,伸出手臂;扔之:要打别人。扔,甲乙本假作乃。

故失道而后德:甲乙本、王本如此。失道:丧失了正道。后德:后来才讲品德,

失德而后仁:甲本、王本如此。失德:丧失了道德。后仁:后来才大讲仁爱,

失仁而后义:甲本、王本如此。失仁:丧失了仁爱。后义:后来才大讲义气,

失义而后礼:王本如此。失义:丧失了义气。后礼:后来才大讲礼仪。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王本如此。薄:浅薄,乙本薄写作泊,此处与薄义相近,指糟粕。

前识者,道之华也:乙本、王本如此。前识者:前面所说的识见、主张,指失道、失德、上义、上礼。华:华丽的粉饰。

而愚之首也:甲乙本如此。王本作“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王本如此。处:居留,据守,与居同义,甲本此句为“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泊指糟粕,义与薄同,泊、薄,均指失德后的糟粕浅薄。厚:合乎玄德的敦厚本质。

处其实不居其华:王本如此。处其实:据守恒道玄德的精髓与实质。居其华:空守、追求下劣道德的浮华的虚假表相。甲本此句作“居其实不居其华”,乙本作“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王本如此。甲本作“故去皮取此”,乙本作“故去罷而取此”,皮罷均应为彼。

【四】

上士闻道, 上等的贤良人士领会了恒道,

勤而行之。 能勤奋地奉行它。

中士闻道, 中等的一般人士听到了恒道,

若存若亡。 好像似懂非懂。

下士闻道, 下等的浅薄人士听说了恒道,

大笑之。 哈哈大笑弃之不顾,

不笑, 其实他们不笑,

不足以为道。 就不足以显示出恒道的深奥。

故建言有之, 所以有识之士建议说,

明道若昧, 光明的恒道仿佛昏昧难辨,

进道若退, 进步的恒道犹如后退不前,

夷道若类。 平坦的大道好似坎坷之路。

上德若谷, 高尚的道德就像低洼山谷,

大白若辱, 伟大的光明如同受到欺辱。

广德若不足。 广博玄德就好像内涵不足。

建德若偷, 建立高尚道德好似偷懒懈怠,

质真若渝。 品质真诚却有如那背信弃义。

大方无隅, 最大的方域没有边界,

大器晚成。 至大的良器很晚完成,

大音希声, 宏大的高音渺无声息,

大象无形。 极大的物象无影无形,

道隐无名。 大道隐藏而不显无名。

夫唯道, 世上也只有玄德恒道,

善始且善成。 才善于开创并成就伟大的事业。

【第四十章】

【注释】

上士闻道:诸本如此。上士:上等的贤良人士。闻道:听取、领会恒道的道理。

勤而行之:王本如此。勤:指勤奋。楚简本作“勤能行于其中”,乙本作“堇能行之”,堇:通仅。

中士闻道:诸本如此。中士:中等资材的一般人士。

若存若亡:乙本、王本如此。若存若亡:好像保留了又好像丢失了,似懂非懂的样子。楚简本作“若闻若亡”,意同。

下士闻道:诸本如此。下士:下等的浅薄顽劣人士。

大笑之:楚简本、乙本如此。王本此句作“大笑”。

不笑:王本如此。乙本作“弗笑”,楚简本作“弗大笑”。

不足以为道:王本如此,可押韵。楚简本作“不足以为道矣”。

故建言有之:王本如此。建言:建议和进言。一说“建言”即古书《建言》。楚简本作“是以建言有之”,乙本作“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若昧:王本、楚简本如此。昧:昏昧,朦胧不清。帛书乙本“明道如费”。费:费解难懂,此处意义与“昧”同。

进道若退:王本如此。楚简本本句内容同王本,但次序居三。进道:修德,上进,接近恒道。乙本作“进道如退。”

夷道若类:王本如此,乙本作“夷道如類”。夷:平坦。類:通戾lì,指偏,违拗,不公平。王本“類”作“纇”(lèi),指丝上小结,亦指不平。楚简本作“遲道如”,次序居二,侯才解为“徐行之道如颓败之道”,亦可参。

上德若谷:王本如此。谷:低洼的山谷,喻虚怀若谷。或参阅“谷神”,有催生之意。楚简本作“上德如谷”。乙本作“上德如浴。”浴假借为谷。

大白若辱:王本如此。大白:非常白亮,指伟大的光明。楚简本、乙本作“大白如辱。”

广德若不足:王本如此。广德:广阔博大的道德,即玄德,恒德。楚简本、乙本作“广德如不足”。

建德若偷:王本如此。乙本作“建德如偷”:建德,建立高尚道德;偷,偷懒,偷安。

质真若渝:王本如此。质:诚信,信实。渝:背叛,改变。楚简本作“质真如愉”。愉:(1)乐;(2)古同“偷”,苟且敷衍;傅奕本此句作“质真若输”,均可参。

大方无隅:王本如此。大方:最大的方域;隅:边角,边界。楚简本作“大方亡隅”,意同。

大器晚成:王本如此。大器:至大的用器,也可指器材,材通才,故此大器又可借指有很高才干的人士。晚成:慢慢地形成,很晚才完成,楚简本作“大器曼成”。曼:慢的假借字,慢与晚之义相同,此处指器物庞大,造工费事费料,需耗费时日,缓慢的迟晚的完成。乙本作“大器免成”,免疑为晚字错抄。甲本的“有静”被乙本少抄半边成为“有争”,晚字少抄日旁则为免,故免义当为晚。有学者认为免与无、希相配,晚不相配,“免成”是指大器之才淡化功名,无须刻意成器,费解不取。

大音希声:乙本、王本如此。大音:宏大的声音。希声:几乎听不见的细小微弱的声音。楚简本此句作“大音傲声”,傲有高、大之意,傲声即巨响,此可以作为老子本章不一定全部用否定句式的旁证。

大象无形:王本如此,楚竹简本此句作“天象亡刑”,乙本作“天象无刑”。大象:极大的伟象,指道体,“天象”意义虽通,但从各句排比看,仍以大象为宜。亡与无同义,刑通形。形:形式,形状。

道隐无名:王本如此。隐:隐藏不显,幽暗不明,此指道的恍兮惚兮,难见其首尾之状。乙本作“道襃无名”,襃:同褒,褒奖。无名:无以名状之物,此处指玄德。此句取王本。

善始且善成:乙本如此,指大道可生一、生二、生三,直至成就万物。王本作“善贷且成”,“贷”可解为施予,指道的伟大创造力,亦可参。

【五】

圣人恒无心, 圣人一向没有贪欲私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 他以老百姓的心为天地良心。

善者善之, 对于良善的人,他善意地对待他,

不善者亦善之, 对于不良善的人,他也同样善待他,

德善也。 这是因为他德行美好善良。

信者信之, 对于守信的人,他非常信任他,

不信者亦信之, 对于不守信的人,他也同样信任他,

德信也。 这是因为他品德高尚坚守信义。

圣人之在天下, 圣人在治理天下时,

欱欱焉, 内聚心性,安祥和合,

为天下浑心。 成为天下人的浑厚爱心。

百姓皆属耳目焉, 百姓们就像是耳目一样啊,

圣人皆孩之。 圣人把他们都当成孩子来关爱。

【第四十九章】

【注释】

圣人恒无心:乙本如此。恒:很久,通常。无心:没有个人私心,欲念。王本作“圣人无常心”,难解,或指没有常人的贪心。乙本为是。

以百姓之心为心:甲乙本如此。乙本姓假作省。王本作“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善之:甲乙本如此,王本作“善者吾善之”,多余一个吾字。善:形容词,良善。善者:名词,指良善的人或事物。善之:善待他们,善为动词。

不善者亦善之:甲本如此,损毁一之字。王本作“不善者吾亦善之”,多余一个吾字。不善者:指不好的人或事物。善之:动词,善意地对待,指圣人善意地教化、转化他们。

德善也:乙本如此,德字毁损。王本只有德善二字,据乙本补“也”字。德善:德行美好良善。

信者信之:乙本如此。王本作“信者吾信之”,多余一个吾字。信者:名词,守信的人们。信之:动词,信任他们。

不信者亦信之:乙本如此。王本作“不信者吾亦信之”,多余吾字。

德信也:乙本王本如此。德信:守信的品德。

圣人之在天下也:乙本如此。王本少一也字。

欱欱焉:乙本如此。欱(hē):(1)吮吸,吸饮。(2)指吞食。(3)受,收。(4)合。王本此句作“歙歙,甲本作“忄翕忄翕焉”。甲本忄翕字意同歙。歙(xī):收敛,聚合,和洽,安定,和合的样子。乙本欱字取“合”义,与甲本、王本义同,音响亮而笔画省,可取。

为天下浑心:甲本如此。浑心:浑厚仁德的善心。

百姓皆属耳目焉:甲本如此,王本缺失此句。属耳目:属,从属,归入,成为,属耳目,即成了耳目。一说属为专注,乙本作“百姓皆注其……”可参,不取,仍取属之本义。

圣人皆孩之:他本如此,参见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赠)等。孩之:孩,动词,指当亲生孩子来照看关爱。甲乙本此句损毁难辨,王本作“圣人皆孩子”。此句各家版本不一,有“咳之”、“骇之”、“之”等多种解说,可见他本之字为是。此句“孩”字应为动词无疑,否则“圣人皆孩子”无解,故王本之“孩子”应为“孩之”之误。

【六】

道生之, 恒道化生了天下万物,

德畜之。 玄德细心地畜养它们。

物形之, 万物形成了各自形状,

势成之。 顺势成就了自己的功用。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所以万物都尊奉恒道而崇尚玄德。

道之尊, 恒道所尊奉的规律准则,

德之贵, 正是玄德所崇尚的,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它无须任命官爵人为操作,而常常会自然而然。

道生之畜之, 恒道化生万物而细心畜养它们,

长之遂之, 让万物茁壮生长,满足它们的心愿,

亭之毒之, 荫蔽爱护它们,刺激锻炼它们,

养之复之。 养育它们生生不息,周而复始!

生而不有, 生养万物而不占有,

为而不恃, 有所作为而不自恃高明,

长而不宰, 促进万物生长而不主宰它们,

是谓玄德。 这就叫作玄妙美德。

【第五十一章】

【注释】

道生之,德畜之:乙本、甲本如此。畜:畜养。

物形之,势成之:王本如此。形:形成。势:大势,趋势,环境,发展规律等。甲乙本此句原作“物刑之而器成之”。刑:动词,刑之即赋予它们形状。器:器官,器官的使用,促成万物的诸多功用,可参。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甲乙本如此,王本多“莫不”二字,作“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尊道贵德:尊奉恒道,崇尚玄德,老子道德哲学观的重要政治主张。

道之尊:王本如此。道之尊:恒道所尊奉的。

德之贵:王本如此。德之贵:玄德所崇尚的。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王本如此。莫之命:不要任命官职。此意可参见乙本原句“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莫:不要。爵:爵号,官爵。常自然:与恒自然同义。恒:通常,永久地保持。自然:自然而然。

道生之畜之:甲乙本如此。王本作“道生之,德畜之”,主语一分为二,不如甲乙本。

长之遂之:甲本如此。长之:使生长。遂之;使满足所欲和心愿。王本作“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乙本王本如此。亭之:亭,遮盖;爱护之意。毒之:毒,以毒攻毒,达到疗救目的。大自然以毒物刺激万物,锻炼它们的生存能力。如凡有狼之荒野,羊群一般比较健壮灵活,反之则懒散生病,委靡不振。又如中医将砒霜、毒蝎、斑蝥等入药等。

养之复之:乙本如此。养之:以食料供养。复之:乙本所用为复的繁体“復”,往返,复活,复生,复之,有使其周而复始,反复其道,生生不息,复活再生等意,参见“反复”。王本“復之”写作“覆之”。覆:覆盖,覆灭,有灭无生,意义不同于“復”,今从乙本。

生而不有:王本如此。有:占有。

为而不恃:王本如此,并曾在王本第10章之中出现,甲乙本皆无,当为错简。甲本此句写作“为而弗寺也”。为:作为,使之有作为。恃:自恃高明,甲本寺为恃的假借。

长而不宰:王本如此。甲本作“长而弗宰也”,乙本有“弗宰”无“也”字。

是谓玄德:王本如此。乙本作“是胃玄德”,甲本作“此之谓玄德”,王本为是。

【七】

善建者不拔, 善于建树伟业者不拔离恒道,

善抱者不脱, 善于抱持玄德者不脱离自然,

子孙以祭祀不绝。 子孙万代都永远祭祀他们。

修之身, 以玄德修养自身,

其德乃真。 品德就会高洁纯真。

修之家, 以玄德修养全家,

其德有余。 家德就会充实富余。

修之乡, 以玄德修养乡里,

其德乃长。 乡德就会发扬成长。

修之国, 以玄德修养全国,

其德乃丰。 国德就会盛大丰美。

修之天下, 以玄德修养天下,

其德乃博。 玄德将更深厚广博。

以身观身, 以修德之身反观自身,

以家观家, 以修德之家反观自家,

以乡观乡, 以修德之乡反观本乡,

以国观国, 以修德之国反观本国,

以天下观天下。 以修德之天下反观天下大势。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我凭什么知道天下的将来必然如此呢?

以此。 以对玄德修养规律的根本认识。

【第五十四章】

【注释】

善建者不拔:楚简本、王本如此。拔:拔离,背弃。

善抱者不脱:楚简本、王本如此。善抱者:抱,抱持,坚持。

子孙以祭祀不绝:王本如此。楚简本此句作“子孙以其祭祀不绝”,其字代表善建者,可从上省。

修之身:楚简本、乙本如此,唯修假借为脩。王本作“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诸本皆如此。真:纯真,真实。

修之家:楚简本、乙本如此,唯乙本修假借为脩。以玄德修养全家。

其德乃余:王本如此。楚简本、乙本作“其德有余”。余:富足,充实。

修之乡:楚简本、乙本如此,唯乙本修假借为脩,王本作“修之于乡”。

其德乃长:楚简本、乙本、王本如此。

修之国:甲乙本如此,修假借为脩。楚简本作“修之邦”,王本作“修之于国”。

其德乃丰:楚简本、甲本、王本如此。丰:丰盛,壮大,丰厚之意。乙本作“其德乃夆”,意同。

修之天下:甲乙本如此,唯修假借为脩。楚简本“修之天□”损毁下字。

其德乃博:乙本如此。博:博大,增益。王本作“其德乃普”,普义同博。

以身观身:乙本如此。观:反观,察看。王本作“故以身观身”,多一故字。

以家观家:甲本、王本如此。

以乡观乡:楚简本、甲本、王本如此。

以国观国:王本如此。楚简本、甲本作“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楚简本、乙本、王本均如此。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景龙、易玄、楼煌己、遂州诸本如此。王本此句为“吾何以知天下然哉?”参照乙本此句前半部毁损,仅余后部写作“……天下之然兹”,可知王本当据乙本补一之字。然:如此,这样,指天下演变趋势。哉:语气助词,无义。

以此:王本如此。楚简本、甲乙本皆毁损,乙本仅余一“以”字。

【八】

含德之厚者, 涵养道德深厚的人,

比于赤子, 好比是有赤子之心的婴儿,

蜂虿虫蛇不螫, 狂蜂恶虫毒蛇不螫咬他,

攫鸟猛兽不搏, 凶禽猛兽不搏杀伤害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 骨骼脆弱筋腱柔软而握物牢固。

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 不知交合之事而阳物坚挺,

精之至也。 这是他精诚专一所至,

终日号而不嗄, 终日大声啼哭而不嘶哑气逆,

和之至也。 这是他内心自然平和到了极点的缘故。

知和曰常, 知道和谐万物的就叫做恒常之道,

知常曰明, 知道恒常之道的就叫做明达事理。

益生曰祥, 有益养生延命的就叫做如意祥和,

心使气曰强。 存心故意使性子的叫做好胜逞强。

物壮则老, 万物强壮过头就会衰老,

谓之不道, 这就叫做不守恒道,

不道早已。 不守恒道就会过早灭亡。

【第五十五章】

【注释】

含德之厚者:楚简本、甲乙本如此。含:包涵、涵养,修养。含德:指修养并含有玄德的人。

比于赤子:诸本皆如此。赤子:有赤子之心的婴儿,指道德很高的真人。

蜂虿虫蛇不螫:王本大致如此。此句诸本字形各异,大意相同,皆指不被虫蛇所伤。蜂:狂蜂。甲本假借作“逢”,乙本此字上为夆,下为双虫,类似“蠭”,皆指蜂。虿(chài):蝎类毒虫,王本、傅本用繁体“蠆”,乙本假借作“癘”。虫:长虫,即蛇。王本、范应元本此字写作“虺”(huǐ),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毒蛇,乙本用虫字的古体(虫字上加一撇)。蛇:王本、乙本皆同,甲本假借作“地”。不:王本如此,楚简本、甲乙本写作弗,义同。螫(shì):蝎子马蜂之类的虫子刺人,甲本、王本如此。

攫鸟猛兽不搏:甲本大致如此,其余诸本各异。楚简本此句作“攫鸟猛兽弗扣”,乙本作“據鸟孟兽弗搏”,王本作“猛兽不據,攫鸟不搏”,甲本此句原作“鸟猛兽弗搏”。攫:捕食,用爪攫取,多本皆用可取,甲本假作。攫鸟:鹰雕一类的凶禽。猛兽:多本皆用可取,乙本假作“孟兽”。搏:搏杀吞吃,多本皆用可取,楚简本假借为扣。今依楚简本、甲乙本句式,据楚简本、王本等改扌瞿为攫,“弗”字从王本“不”字改。

骨弱筋柔而握固:甲乙本、王本如此。骨弱筋柔:骨骼脆弱易断,筋腱柔软无力。握固:手握物抓得很牢固。楚简本此句为“骨弱筋柔而捉固”,此处捉意同握。

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乙本如此。牝牡之会:原意指公牛母牛交配,此借指男女交合之事。朘怒:朘,小男孩的生殖器;怒,坚挺,勃起。楚简本此句作“未知牝牡之合然怒”,合与会意义相同,然应为朘。王本此句作“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不可取。

精之至也:楚简本与诸本皆如此。精之至:精诚专一达到极点。

终日号而不嗄:王本如此。终日:整天整夜。号:哭号,大声啼哭。嗄(shà):指声音嘶哑,沙哑。楚简本嗄写作憂,少口字旁,其意通嚘;甲本嗄写作嚘(yōu),气逆,意思相近,繁体僻字不用。

和之至也:诸本如此。和之至:内心自然平和到了极点。

知和曰常:王本如此。和:平和。常:和谐恒常。楚简本、甲本此句为“和曰常”,少一知字,与下句排列不齐,今从王本补。

知常曰明:乙本、王本如此。知常:知道常理,常道,恒道。明:明达事理。楚简本、甲本此句为“知和曰明”,与上句重复不取。

益生曰祥:楚简本、甲本、王本皆如此。益生:益,有益于。生:生命。“益生”即“养生”是中国道家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主张虚静谦柔,反对逞强使性等有害生命的做法。

心使气曰强:诸本如此。心:内心,有意。使气:使性子。强:好强,逞强。

物壮则老:诸本如此。物壮,万物过于强壮。老:衰老,削弱。此意可参见易经大壮卦。

谓之不道:王本如此。不道:不守恒道,违背自然规律。楚简本此句写作“是谓不道”,意同。

不道早已:王本如此。早:提早,过早。已:灭亡。甲本作“不道蚤已”,蚤通早。楚简本无此句,当为后人所加,因流传已久,众所周知,故保留之。

【九】

古之为道者, 远古推行恒道的人,

非以明民, 不是靠什么让民众变明白,

将以愚之也。 而是要以道来淳朴化他们。

民之难治, 民众之所以难治理,

以其智多。 是因为他们狡智太多自以为是。

故以智治国, 因此靠玩弄狡智权术治理国家,

国之贼也。 是国家的盗贼。

不以智治国, 不靠玩弄狡智权术来治理国家,

国之德也。 才是国家的美德。

知此两者, 知道这两种教化的相反结果,

亦稽式。 也就核查知晓了自然的法则。

常知稽式, 永远明白自然的法则,

此谓玄德。 这就叫作玄妙美德。

玄德深矣,远矣, 玄德真深奥啊,真悠远啊!

与物反矣, 它携万物反归于恒道啊,

乃至大顺! 终于进入了畅顺和谐的大美境界!

【第六十五章】

【注释】

古之为道者:乙本如此。为:推行。道:恒道。王本作“古之善为道者”。甲本作“故曰为道者”。

非以明民:王本如此。非:不是。明:使明白。甲本句末多一也字。

将以愚之也:甲本如此,愚,使愚钝、淳朴。王本此句为“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王本如此。难治:难,困难。治,治理。乙本作“夫民之难治也”。

以其智多:王本如此。以:因为。智:狡智。乙本此句作“以其知也”。知:智慧,自以为是。

故以智治国:王本如此。智:狡智,此指玩弄权术。乙本作“故以知知邦”:前一个“知”,名词,指知识,智慧,特指违反恒道的伪知识,同王本“智”。后一个“知”,动词,使之知,即智慧化,教化。今从王本。

国之贼也:乙本如此。王本作“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王本如此。乙本作“以不知知国”。不知:不自以为知,即谦虚好学。知国:以知识治理国家。

国之德也:乙本如此。德:福德,玄德。王本此句作“国之福”,甲本此句余一德字,乙本为是。

知此两者:王本如此。知:明白。此两者,指“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这两种做法和不同结果。

亦稽式:王本如此。亦:也。稽:稽查,核查。式:法式,法则,自然法则。甲乙本作“亦稽式也”。

常知稽式:王本如此。甲乙本作“恒知稽式”。

是谓玄德:王本如此。谓:叫作,甲本假借为胃。玄德:玄妙的美德。

玄德深矣:诸本皆同。深:深奥难测。

远矣:诸本皆同。远,悠远,高远。

与物反矣:王本如此。与:携。物,万物。反:反归,返归正道。

乃至大顺:甲乙本如此。乃:终于。至:进入。大:非常。顺:顺利和谐,顺畅无阻。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建立大顺朝,可见老子“大顺”思想的深远影响。王本此句作“然后乃至大顺。”繁复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