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译
治国篇
【一】
太上, 最好的主上,
下知有之, 是人民仅仅知道有他的存在,
其次亲誉之, 其次是大家都争相亲近赞誉他,
其次畏之, 再次的是大家都敬畏而疏远他,
其次侮之。 最次的是大家都公然地侮辱他。
信不足, 信义度不足而空口许诺,
案有不信。 才会有不信任的事发生,
猷乎其贵言也。 认真谋划啊,才能言贵如金。
成功遂事, 成就了功业办妥了好事,
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百姓都说我应该是这样的呀!
【第十七章】
【注释】
太上:甲乙本、王本如此。太:极,最高、最好。上:主上,君主、人主。楚简本作“大上”,大上,即太上。
下知有之:楚简本、甲本王本如此。下:下层,这里指老百姓,他本“下”作“不”,非也。知:知道,了解。有:存在。之:代词,指最好的领袖。
其次亲誉之:楚简本、甲本如此。亲誉:亲,亲近。誉:赞誉,称誉。王本作“其次亲而誉之”,而字可删。
其次畏之:诸本皆同。畏:敬畏,畏惧,敬而远之。
其次侮之:楚简本王本如此。甲乙本作“其下母之”。侮之:侮辱他,甲乙本假“母”为“侮”。
信不足,案有不信:甲本如此。信:信誉,守信的程度。不足:不够。案:于是,乃,楚简本、乙本以“安”假借。信:信任,相信。王本此句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繁复不取。
猷乎其贵言也:楚简本如此,乙本作“猷呵其贵言也”,意同。猷:谋划。贵言:言贵如金,指慎言,寡言,少语。王本此句作“悠兮其贵言”,“悠”为“猷”的同音错字。
成功遂事:甲乙本如此。楚简本作“成事遂功”,王本作“功成事遂”,意思相同。成:成就。功:功劳。遂:达到,满足,完成。
百姓皆谓我自然:王本如此。谓:说,夸,甲乙本假借为胃。自然,正常,本来如此,理应如此,自然而然。楚简本此句为“而百姓曰:我自然也”,也可参。
【二】
大道废, 大道被社会废弃,
有仁义。 才有人大讲仁义。
智慧出, 狡诈智慧出现了,
有大伪。 才有了极大虚伪。
六亲不和, 家族里六亲吵闹不和,
有孝慈。 才有了孝心慈爱。
国家昏乱, 国家昏暗混乱,
有忠臣。 才有了坚贞忠臣。
【第十八章】
【注释】
大道废:王本如此。楚简本、甲乙本此句为“故大道废”。废:废置,废止。王本此句无故字。“故”原为因果关系句式,楚简本中本章与17章本属于同一章。实际上,从篇幅看18章确实太短,从语义看接17章也十分连贯,“故”字本属可取。今仍从通行本与甲乙本,分为十七、十八章。
有仁义:王本如此,甲本作“案有仁义”,意思相同。楚简本、乙本此句作“安有仁义”,意思相反,等于说:“大道被社会废弃,哪里还会有什么仁义?”安有:哪里有?疑问句式,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安有”即“哪能有”的意思。今照王本直译,楚简本、乙本歧义亦存参。两种说法从不同角度看各有其理:一个强调的是无道之世,才有仁义志士出来扭转乱局;一个强调的是无道之世哪里会有什么仁义可讲。
智慧出:乙本如此,唯智写作知。甲本作“知快出”,知(智)在前,快假借为慧。王本作“慧智出”,意义相同。智慧或慧智,联系下文,当指伤天害理,假仁假义的诈智之类。楚简本无此句。
有大伪:王本如此。大:极。大伪:极大的虚伪。甲本作“案有大伪”,意义相同。乙本毁损,楚简本无此句。
六亲不和:诸本皆同。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和:和气,和好,和谐,友爱。
有孝慈:王本如此。孝:孝顺、孝心。甲本此句作“案有畜兹”,畜为孝之误,兹通慈,句意与王本相同。楚简本此句作“安有孝慈?”乙本作“安又孝兹?”意思与王本相反。又:有。兹,通慈,慈爱。楚简本、乙本句意可直译为:“家族里面六亲吵闹不和,哪里还会有什么孝心慈爱?”两种说法从不同角度看各有其理:一个强调的是在不和的家庭,才显出孝子的孝心与修为;一个强调的是不和的家庭哪里会培养出孝子来。
国家昏乱:乙本王本如此。昏:政治昏暗。乱:社会混乱、动乱。楚简本作“邦家昏□”,甲本作“邦家昏乱”。
有忠臣:王本如此。甲本作“案有贞臣”,句意同王本。贞:贞正,坚贞,贞臣即正臣、忠臣。楚简本此句作“安有正臣?”正臣即忠臣。乙本此句作“安有贞臣?”楚简本、乙本句意与甲本王本相反,可直译为:“国家政治昏暗社会动乱,哪里还会有什么正直忠臣?”两种说法从不同角度看各有其理:一个强调的是国家昏乱时,才显出忠臣的肝胆作为,一个强调的是国家昏乱时哪能容忍忠臣出现。
【三】
曲则全, 曲从的可以保全,
枉则定。 屈枉的终会肯定。
洼则盈, 低洼的将会盈满,
敝则新。 敝陋的终将更新。
少则得, 适当减少会有心得,
多则惑。 盲目增多终归迷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所以圣人抓住大道的根本来治理天下。
不自见故明, 不喜欢固执己见所以能明白事理,
不自视故彰, 不自视高明所以能得到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 不好自夸所以立下赫赫功劳,
不自矜故长。 不自高自大所以能茁壮成长。
夫唯不争, 只有不与人相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古人所说的委曲求全者,
岂虚言哉? 难道只是几句空话吗?
诚全归之。 确实全部功劳都归于圣人了。
【第二十三章】
【注释】
曲则全:乙本王本如此。曲,弯曲,委曲。全,保全,顾全。
枉则定:甲本如此。枉:屈枉,冤枉。定:肯定,指平反。乙本作“汪则正”。汪:枉字之误。正:复正,即平反。王本作“枉则直”,直:表示正直,复正,即平反。甲本“正”字贴切押韵。
洼则盈:诸本均如此。洼:低洼。盈:盈满。
敝则新:甲本王本如此,乙本敝下加衣字。敝:敝陋,陈旧。新:更新。
少则得:诸本如此。少:减少,少而精。得:心得,获得。
多则惑:诸本如此。多:增多,贪多。惑:迷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甲乙本如此。执:紧紧抓住。“一”,老学的基本概念,指事物的和谐统一和根本,即恒道。牧:放牧,牧羊,牧民,牧主,引申为治理。一说“牧”为范式,规范、法式。此处应二义皆备。王本此句作“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近甲乙本,指圣人怀抱大道而成为天下的范式,当从甲本演化而来。
不自见故明:王本如此。乙本作“不自视故明”。自见:限于自己的一孔之见,看问题不全面。
不自视故彰:王本如此。乙本作“不自见故章”,甲本亦彰写作章。彰:彰明。今从王本。
不自伐故有功,甲乙本、王本均如此。伐,夸口。
不自矜故长:王本如此。甲乙本作“弗矜故能长。”意近。为排比顺口,今取王本。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王本如此。不争:不争功,不好斗,即无为。甲乙本作“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王本如此。曲则全者:以曲求全,曲而得全,委曲保全。乙本作“古之所谓曲全者”,少字不取。
岂虚言哉:王本如此,较明白。乙本为“几语才?”几:几个,几句。语:话。才:通哉。
诚全归之:乙本如此。诚:确实。全:全部。归:归属于。王本作“诚全而归之。”字多不取。
【四】
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理人民服事上天,没有像俭朴这么重要的。
夫唯啬, 只有俭朴吝惜而不滥用物力,
是谓早服。 才能说是尽早地服从恒道的规律。
早服是谓重积德, 尽早服从恒道,称之为重视积德行善,
重积德则无不克。 重视积德行善,将攻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攻无不克则无法知道他的德多高本领多大。
莫知其极, 不知道他德才能所达到的极高境界,
可以有国。 他就可拥有强大的国家。
有国之母, 拥有立国的玄德根本,
可以长久。 可以长久地统治下去。
是谓深根固柢, 这就叫深藏根本培固玄德,
长生久视之道。 它就是长生久视的恒道。
【第五十九章】
【注释】
治人事天莫若啬:诸本皆同。治:统治,治理。人:人民。治国先治人。事天:事,服事,为其作事。天:上天。莫:没有。若:像。啬:吝啬,此处指吝惜,爱惜。
夫唯啬:诸本如此。唯:只有。
是谓早服:王本如此。服:服从,顺从。楚简本、乙本此句为“是以早服”。
早服是谓重积德:乙本如此,早写作蚤,谓作胃,德字损毁,今据王本补正,王本作“早服谓之重积德。”重:重视。积:积累。德:道德,玄德,指行善。
重积德则无不克:楚简本、王本如此,乙本有损毁。无:没有。克:攻克,克服,打败。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王本如此,甲乙本有损毁。莫知其极:莫知,没人知道。其:玄德。极:极致。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楚简本、王本如此,甲乙本有损毁。有:拥有。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甲本、王本如此。母:根本,指玄德。
是谓深根固柢:王本如此。楚简本、甲乙本此句有损毁,字义相同。是:这。谓:叫作。深:深藏。根:根本,根基。固:培固。柢:根柢,根基,甲乙本柢均假写作氐,意亦指根本;他本误写作蒂,蒂指花或果与茎相连的部分,与根不类。“根”与“柢”虽都指根,但在古代含义有别。向四周生长的根称为“根”,向下生长的根称为“柢”,此处的“根柢”指玄德。“深根固柢”之修为,后因其长生久视的效果,成为道家极力推崇的养生之法。
长生久视之道:王本如此。久视:看得很久,指活得很长久。道:指恒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是为道家重要思想和道教修道成仙的仙学根源。楚简本、甲乙本此句末均有也字。
【五】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就像小心地烹炒小鲜鱼,
以道立天下, 以大道为标榜推行于天下,
其鬼不神。 那么连鬼神都不会神灵了。
非其鬼不神, 并非那鬼神不再显示神通,
其神不伤人也。 而是他的神通不会再伤害人了。
非其神不伤人, 不仅他的神通不伤害人,
圣人亦不伤人。 圣人也不会去伤害人。
夫两不相伤, 既然鬼神和圣人两者之间互不伤害,
故德交归焉。 所以玄德就交融一体而同归恒道了。
【第六十章】
【注释】
治大国若烹小鲜:王本如此。治:治理。烹:烹炒,甲乙本误写作“亨”。鲜:鱼。
以道立天下:乙本如此。道:恒道。立:立法,立国,立为标榜,推行于。此处指以推行恒道于天下作为世界大同的根本原则和标榜,妥善处理国内和国际上的各种重大问题。王本立作莅,莅临,意近,指推行恒道的领袖莅临天下,主掌政治。
其鬼不神:诸本如此。
非其鬼不神:王本如此,甲乙本后加也字。鬼,鬼神。神,神灵,灵验。
其神不伤人也:甲乙本如此。神,神通。伤,伤害。
非其神不伤人:王本如此,甲乙本句末多一也字。
圣人亦不伤人:王本如此。甲本作“圣人亦弗伤人。”弗:不,意同。
夫两不相伤:王本如此。两:指神鬼和圣人。相伤:互相伤害。
故德交归焉:乙本王本如此。德:玄德。交:交融。归:归于,归入恒道。
【六】
道者万物之注也。 大道啊,是万物流注归往的主宰。
善人之宝, 它是善良人的无价之宝啊,
不善人之所保。 也是不善之人所要珍爱保护的。
美言可以市, 甜美的花言巧语可以上市赚钱,
尊行可以贺人。 尊贵的善行可以用来恭维别人。
人之不善, 人的这许多不良的劣根性,
何弃之有? 至今有哪些已经去除了呢?
故立天子, 所以要拥立天子,
置三公。 设置太师、太傅、太保等“三公”要职。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 虽有贵重拱璧放在四马豪车前招摇过市,
不若坐而进此。 也不如坐下来进修道德。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 古时之所以尊崇恒道是为什么呢?
不谓求以得, 不就因为求道以获得玄德,
有罪以免与? 有罪过也可以得到赦免吗?
故为天下贵。 所以道德成为天下最宝贵的。
【第六十二章】
【注释】
道者万物之注也:甲乙本如此。注:有流注,归往之意,故可以解为道是万物之所向往、归注之所。联系老子关于“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66]的喻道说法,可知“道”为万物所归,引申为万物之主。故此处“注”与“主”之义相通,有“主”,“主宰”的意思,即道为万物之主。王本与世传本“注”字多为“奥”,实际上也有“主”之义。参见《礼记·礼运》“故人以为奥也”,郑玄注:“‘奥’犹‘主’也。”
善人之宝:王本如此。善人:指有德之人。宝:宝贝,此处指道。甲本宝作葆,意同。
不善人之所保:王本如此。不善人:与善人相反,指有毛病,有缺点之人,以及所有不守恒道的无道德之人。保:保障,保护,保存。所谓“盗亦有道”,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指对违反恒道的人而言,“道”也是他们生活的保障,要好好保存。二是指“道”是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保障与方向,只有尊道贵德,他们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与生命的延续。
美言可以市:诸本一致。美言:甜美的花言巧语。市:市场,引申为出售,赚钱。
尊行可以贺人:甲乙本如此。尊行,可尊敬的品行。贺:恭贺,恭维。王本等传世本“贺”字多写做“加”,误。
人之不善:乙本如此。王本作“人之不美。”乙本为是。
何弃之有:王本如此,甲乙本毁损。何,哪些。弃:抛弃,去除。
故立天子:甲本王本如此。立,拥立。
置三公:王本如此。置:设置。甲乙本作置三卿,三卿,即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古代辅佐天子诸侯的高级官员。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王本如此。拱璧:需双手环抱的大宝璧。甲本写作“共之璧”:共:通拱,拱手。共之璧,即拱璧。先:前,安放前面。驷马:甲本作四马,即四匹马拉的车。以先驷马指放在四马大车之前。
不若坐而进此:乙本如此。不若:不像,不如。进:进修。此,玄德。甲本作“不善坐而进此”,王本作“不如坐进此道。”意同。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甲本如此。贵:尊崇。此:玄德、恒道。何也:为什么。王本此句作“古之所以贵此者何?”意同。
不谓求以得:乙本如此。谓写作胃,通为,因为。求:求取。得:获得。王本作“不曰以求得。”字序颠倒不取。
有罪以免与:甲乙本如此。免:赦免。与:语气词,王本写作邪。
故为天下贵:诸本如此。天下贵:天下所宝贵的。
【七】
天之道犹张弓也。 天道的运行规律就像张开弓箭。
高者抑之, 高起的压下它,
下者举之, 低下的抬举它,
有余者损之, 多余的减损它,
不足者补之。 不足的补充它。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因此天道之行是减损有余的来补益不足的,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人类社会通则却是减损不足的供奉有余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那么谁能有富余的财力才智奉献给天下呢?
唯有道者。 只有那有道德的贤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因此圣人有作为却从不自恃,
功成而不处。 大功成就而不居功自傲。
其不欲见贤。 他这样做是不想炫耀自己贤能。
【第七十九章】
【注释】
天之道犹张弓也:乙本如此,犹假作酉。天之道:道,运行规律。张弓:张,张开。弓,弓箭。王本此句作“天之道,其犹张弓与”,“犹”字可取,“其”字多余。
高者抑之:王本如此。高:高大,高起。抑:抑制,压下。甲乙本抑误作印。
下者举之:诸本如此。下:低下。举:抬举,举起。
有余者损之:王本如此。余:多余,富余。损:减损。乙本损误作云字。
不足者补之:甲本王本如此。补:补充。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甲乙本合成如此。甲本现存“故天之道损口口口口口口”数字;乙本现存“口口口口云有余而益不足”数字,甲乙本损字皆用异体字。“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是老子倡导的道法自然的理想社会规律。损:精义见《易经》损卦,损下益上为损,乙本损字假作云。益:精义见《易经》益卦,损上益下为益,乙本明用损益二字,老子继承易经爱民思想之明证,可取。王本此句作“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以补代益,经义不如乙本。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乙本如此,损假作云,有假作又。人之道:人类的社会规则,处世之道。甲本毁损。王本此句作“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然:这样。王本语气断裂,不如乙本流畅。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王本如此。奉:供奉。孰:谁。乙本此句为“孰能又余而奉于天者?”甲本此句为“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句式过长,可据王本省。
唯有道者:王本如此。唯:惟一,只有。乙本此句为“唯又道者乎?”甲本此句损毁。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王本如此。为:作为。恃:自恃。乙本此句作“是以圣人为而弗又”。又即有。有:占有,与王本意思相近。
功成而不处:王本如此。功:功劳。成:成就。处:与居同义,居功。乙本作“成功而弗居也”。
其不欲见贤:王本如此。不欲:不想。见:显现,表现,炫耀。贤:贤能,贤良,贤才。甲本此句损毁仅存“……见贤也”,乙本此句作“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繁复不取。
【八】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而攻入坚硬强大物体内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水。
以其无以易之也。 这是因为水以柔克刚的天性是谁也不能改变的。
弱之胜强, 弱小胜过强大,
柔之胜刚, 柔软胜过坚刚,
天下莫不知, 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的,
莫能行。 却没有能实行的。
是以圣人云, 因此圣人说,
受国之, 接受全体国民质询问责的,
是谓社稷主。 这才叫作国家的君主。
受国不祥, 承受大小国家不祥灾祸的,
是为天下王。 这才能为天下的帝王。
正言若反。 正确的言论,往往像说反话一样。
【第八十章】
【注释】
天下莫柔弱于水:乙本王本如此。莫…于…,没有比…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王本如此。甲乙本损毁。攻:攻入。坚:坚硬。强:强大。胜:超过。
以其无以易之也:乙本如此。其:水,水的以柔克刚的本性。无以:无法。易:变易,改变形状、性质等。指水性不可改变。王本此句为“其无以易之”,过简不取。
弱之胜强:王本如此,乙本此句在后,写作“弱之朕强也。”朕即胜。弱:柔弱。
柔之胜刚:王本如此。胜:胜过。刚:坚刚,坚硬。乙本此句在前,写作“水之胜刚也。”柔写作水,胜写作朕。
天下莫不知:王本如此。莫:没有,不。知:知道。乙本此句写作“天下莫弗知也。”弗:不。
莫能行:王本如此。莫能行:不能实行。乙本此句损毁,仅余句末一也字。
是以圣人云:王本如此。甲本此句写作“故圣人之言云曰:”今取王本。
受国之:乙本如此。受:接受。国:全国,引申为全国国民。
(gòu),古同诟,指
问,责问,也可引申为质询,责怪。“受国之
”,可理解为统治者要虚心、耐心地接受全体国民的各类咨询,求问,甚至质问,责问,这里反映出古人包括老子朴素的民主主义精神。甲本此句写作“受邦之
”,王本写作“受国之垢”。邦与国同义,垢与诟同音,王本诟误作垢。或云垢以污垢代指诟骂,责怪,意同
。他本
或作“询”,为
之笔误。又,询即质询,意同
。综上所述,以恢复古本“受国之
”最符合老子本意。
是谓社稷主:王本如此。是:这。谓:叫作,可以称为。社稷:国家。主:主人,主宰。甲乙本此句写作“是胃社稷之主”,胃为谓的假借字。
受国不祥:王本如此。受:承受。国:国家的复数,可指周王朝统辖的各诸侯国。不祥:不吉祥,指灾祸。乙本此句作“受国之不祥”,甲本作“受邦之不祥”,意思相同。
是为天下王:王本如此。为:成为。王:统治者。乙本此句作“是胃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乙本王本如此。正言:正,正面,正确。言:言论。若反:若,就像。反:反面,反话。
【九】
和大怨, 调和天大的积怨,
必有余怨。 必然还会残留许多余怨。
安可以为善? 这怎么能修成善德善果呢?
是以圣人执左契, 所以圣人手拿债权的契约,
而不责于人。 从不会责怪别人亏欠自己。
有德司契, 有德执政者以契约精神善待人民,
无德司彻。 无德的主政者肆意收刮残害人民。
天道无亲, 天道没有偏爱私亲,
常与善人。 它永远善待善良的人。
【第八十一章】
【注释】
和大怨:甲本王本如此。和:调和。大怨:很大很深的积怨。
必有余怨:甲本王本如此。必,必然。有,残留。余,剩余。
安可以为善:王本如此,甲本此句写作“焉可以为善”。安:哪里,怎么,与焉意思相同。为:修成。善:善德,善果。
是以圣人执左契:王本如此,世传本多同之。甲本此句写作“是以圣右介。”以介代契,意即“是以圣人执右契”;乙本此句为“是以圣人执左芥”,“芥”假借“契”。据《礼记·曲礼》云:“献粟者执右契”,可知执右契为债权人,执左契为负债人。故乙本王本此句意为,圣人手里拿欠债契约,绝不会以债权人的强势地位去责难别人。但如此一来,则甲本的“右契”与“左契”意思则刚相反。其实不然,因古人的左契右契之分,原无定规,随世演变,故也曾有左契为尊,代表债权人的说法(参见高明著《帛书老子校注》一书)。此外,联系下文对圣人“不责于人”的形象描写,我们可知老子此句原意是:圣人无论是执左契或右契,即无论拿的是欠条还是借条,都一样地大度从容,以德报怨,施恩不图报,不会责难别人向自己追债或欠债不还。因此左契右契两义在此可并存不悖。另,甲本此句“是以圣右介。”也另有新解,即“右”有尊崇,崇尚之义。“介”则指耿介,正直的品性,故此句也可指圣人尊崇耿介,正直的品性。今据通行王本与乙本保留老子古意。
而不责于人:王本如此。责于人:责,责怪。甲乙本作“而不以责于人。”意思相同。
有德司契:王本如此。有德:有道德的人,此指圣人与有德的统治者。司:主持,掌管,负责。契:契约,即上句所说的左契或右契。司契:指有德的统治者,根据借款契约来合理解决政府与民间的各种经济纠纷,不以强势地位苛责债权人或欠债人,妥善处理好税收与债务问题等。甲本此句作“故有德司介”,乙本此句作“故又德司芥”。介、芥此处均与契同义,今取王本。
无德司彻:王本如此。无德:指无德者,残暴的统治者。彻:王本用繁体“徹”,诸家解经分歧很大,有“过、失、辙、治、剥、杀、通、税”等诸多解释。王弼解彻为“过”,认为“彻,司人之过也。”《诗·幽风·鸱鴞》有“彻彼桑土”之句,指剥去,引申为盘剥,毁坏。张焕斌说“彻”为周代税法,“司彻”为掌管税收。可参。甲乙本徹写作勶(chè)。勶下有刀旁,有使用武力之意。勶通彻,亦有剥取意。综上所述,结合前句的“司契”,“司彻”意思当为:寻找人民的过失,肆意盘剥杀害百姓,造成怨声载道,与“有德司契”刚好相反。
天道无亲:王本如此。无:没有。亲:偏爱,私情。甲本此句前多一夫字,可省。
常与善人:王本如此。常:永远。与:给予,援助。善人:善良的人。甲本此句作“恒与善人”,恒通常,意与王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