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译

老子今译

真知篇

【一】

三十辐共一毂, 三十支幅条合为一毂,

当其无有, 恰当使用它的空无有用之处,

车之用。 就完成了车的功用。

埏埴以为器, 抟揉粘土作成陶器,

当其无有, 恰当使用它的空无有用之处,

器之用。 就发挥了陶器的功用。

凿户牖以为室, 凿开门窗做屋室,

当其无有, 恰当使用它的空无有用之处,

室之用。 就发挥了居室的功用。

故有之以为利, 因此把握好“有”可获益兴利,

无之以为用。 把握好“无”也可以发挥功用。

【第十一章】

【注释】

三十辐共一毂:王本如此。辐:车轮的辐条。共:共同,合成。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中空,可安放车轴。乙本此句作“卅楅同一毂”:卅:三十。同:会同,合为。楅(bī):1.拴在牛角上防止牛顶人的横木。2.古代行乡射礼时插箭的器具。3.木门后用以连结门板的横衬。此三意均与车无关,当为辐的假借字。故取王本。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中空,可安放车轴。

当其无有:诸本如此,断句不同。当:有恰当,当中,承当诸义。此处为老子特有的模糊概念,即三义皆备,引申为恰到好处地对事物当中的“无”和“有”加以使用,使之承当并发挥一定的功能。其:它,此处指整个车轮。无有:没有,指车轮的30个幅条当中的空无之处。一说“无有”即“无”和“有”,指车轮当中的的空无之处与30个幅条,也通。王本及他本多将“有”字归于下句。

车之用:王本如此。车之用:车的功用。指车轮的中空和旋转,完成了车轮的作用,使车子得以承载并运输货物。

埏埴以为器:王本如此。埏(shān):抟揉,和泥。埴(zhí):黏土。器,陶器,器皿。

当其无有:诸本如此,断句不同。无有:此指陶器当中的空无之处。如“无有”分解,即指陶器当中的虚空及其罐身。

器之用:王本如此。用:陶器的功用。

凿户牖以为室:王本如此。凿:凿开。户:门户,门口。牖(yǒu):门窗。乙本此句作“凿户牖”。

当其无有:乙本、王本如此。当:意义同上。无有:门窗当中间的空旷处。如“无、有”分解,即指门窗当中间的空旷处与门窗框架。

室之用:王本如此。室,居室。用,功用,用途。

故有之以为利:诸本皆同。有之:使之“有”,把握“有”。如本章所说的,使车轮有条幅,使粘土成为陶器,使居室有门窗等。以为利。使“有”兴利,产生利益,造成便利。

无之以为用:诸本皆同。无之:使之“无”,把握“无”。如本章所说的,有意造成车轮条幅间的“无”,陶器中间的“无”,门和窗中间的“无”,等等。以为用,指发挥器物中间“空无”部分的特殊功用。

【二】

知其雄, 知道了万物无不自强雄健,

守其雌, 就应该保守它的顺从柔雌,

为天下溪。 成为天下最低下的小河溪。

为天下溪, 甘为天下最低下的小河溪,

常德不离, 恒常的道德永不离,

复归于婴儿。 就能复归于天性纯真的婴儿。

知其荣, 知道事物的华贵尊荣,

守其辱, 监守它的污浊羞辱,

为天下谷。 成为天下最低洼的山谷。

为天下谷, 甘为天下最低洼的山谷,

常德乃足, 恒久道德得以丰厚充足,

复归于朴。 就能复归万物原始的淳朴。

知其白, 知道万物的纯净洁白,

守其黑, 监守它的肮脏漆黑,

为天下式。 可成为天下的范式。

为天下式, 做为天下的范式,

常德不忒, 恒久道德永不离弃,

复归于无极。 就能复归无极和谐之地。

朴散则为器, 粗朴的原始状态破散后,就形成了用器,

圣人用则为官长。 圣人任用后就成为人民的官长。

故大制不割。 所以说天下最大的体制,是无法分割的。

【第二十八章】

【注释】

知其雄:诸本皆同。雄:雄性、阳性事物的刚健本性,易经所说的“自强不息”。

守其雌:诸本皆同。雌:雌性、阴性事物的柔顺性质,易经所说的“厚德载物”。

为天下溪:甲本如此。天下溪:天下最低洼的河溪。

常德不离:王本如此。常德:与恒道一致而永久的道德,即老子所说的玄德。不离:不抛弃,不远离。甲本此句写作“恒德不离”,并重复一次,可据王本删。

复归于婴儿:王本如此。甲本为“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王本如此。守:安守,监守。辱:羞辱,污浊。甲本此句作“知其日,守其辱”,乙本作“知其白,守其辱”,“日”、“白”应参照王本改“荣”为是。王本此句在后,今据甲乙本调前。

为天下谷:王本如此。天下谷:天下最低洼的山谷。甲乙本“谷”假借为“浴”。

常德乃足:王本如此。足:丰厚,充足。甲乙本此句作“恒德乃足”,并重复一次,可据王本删。

复归于朴:王本如此。朴:即一、恒道,老子恒道观的重要概念,指万物初始的原始状态。

知其白,守其黑:乙本王本如此,王本此句在首句,今据乙本调后。白:事物的清白、纯洁一面,白亮光明。守:监守。黑:肮脏黑暗。

为天下式:诸本如此。式:范式。

常德不忒:王本如此。忒(tè):错失,太过,背离。乙本此句作“恒德不贷”,甲本“贷”字之上的“代”字写作“弋”,字形接近,当为笔误。贷(dài):(1)借入,借贷;(2)借出,贷款;(3)推卸(责任),责无旁贷;(4)饶恕,宽恕,如“严惩不贷”。此句意思为“永恒的道德不可任意抛售和离弃”。王本“忒”与“贷”义之三、四相关。忒与割押韵,故据王本为经而存乙本之义。甲乙本此句重复一次加以强调,可据王本精简。

复归于无极:乙本王本如此。无极:“无”的极至,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即恒道,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与表示“有”的极至的“太极”相对应。

朴散则为器:乙本王本如此。朴:万物的原始状态;散:分解,打破;器:各种人为制作的器具,用器。

圣人用则为官长:乙本如此。用:任用,被任用。官长:管理者。王本作“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指圣人任用人才,使其成为人民的首长,亦可参。

故大制不割:王本如此,甲乙本作“夫大制不割”,王本与前句语气相接较紧,故取王本。大制:天下最大的体制,指恒道及其见于人类社会的玄德系统。不割:浑然一体,无法分割的。

【三】

知人者智, 知人善任者很明智,

自知者明。 自知之明者很聪明。

胜人者有力, 战胜别人者有力量,

自胜者强。 战胜自己者更强大。

知足者富, 知足长乐者很富有,

强行者有志。 强健敢行者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 不失掉自己住所者可以活得长久,

死而不忘者寿也。 死后久久不被忘怀者才真正长寿。

【第三十三章】

【注释】

知人者智:王本如此。知人者:知,知道,识别,引申为了解,会用人。甲乙本作“知人者知也”。知:智慧,明智。本章各句甲乙本均有“也”字,今从王本省,句式更简洁有力易学易记。

自知者明:王本如此。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明:聪明。

胜人者有力:王本如此。胜人者:胜,胜过,超过。

自胜者强:王本如此。自胜:战胜自己,引申为能明白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强:坚强。

知足者富:王本如此。知足: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富:富有。

强行者有志:王本如此。强行:强,强健。行,行动。有志:有志气,有志向。

不失其所者久:王本如此。不失其所:不失掉它的住所,引申为不失掉其所赖以安身立命的一切。

死而不忘者寿也:甲乙本如此。忘:遗忘。寿:寿命,长寿,永存。王本此句作“死而不亡者寿”,亡:消亡,引申为遗忘。死而不亡,指死后不被人遗忘,为人所怀念。可参。

【四】

不出户, 脚不迈出门户,

知天下。 能知晓天下的事情。

不窥牖, 眼不窥视窗外,

见天道。 却能看见天体的运行。

其出弥远, 有的人出走得越遥远,

其知弥少。 他所知道的反而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因此圣人不出行而知道的很多,

不见而名, 不自我表现而天下闻名,

不为而成。 不妄为而成就了丰功伟绩。

【第四十七章】

【注释】

不出户:王本如此。甲乙本作“不出于户”。出,出外,出门。户,门。于,无意义,可省。

知天下:王本如此。知道:了解。甲乙本此句作“以知天下。”以,表示目的;如“以待时机”。以,他本多作“而”,连词,无意义,误。

不窥牖:王本如此。窥:窥看,观察。牖:窗口。甲乙本作“不窥于牖。”于,无意义,故省。

见天道:王本如此。见天道,指用心察知却非用眼亲见。天:天体。道:运行的规律。甲乙本此句作“以知天道。”“以”字可省。

其出弥远:王本如此。出:出走,外出。弥:更,越。远:遥远。甲本作“其出也弥远”。

其知弥少:王本如此。知:知道,知识。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王本如此。行:出行,行走。

不见而名:王本如此,乙本残损,仅余一“名”字。见:通现,出现,引申为露面,抛头露面,自我表现。名:成名,闻名。他本此句作“不见而明”,亦可参。

不为而成:王本如此。甲本作“弗为而成。”无为:弗为,不为,不妄为。成:成功。

【五】

使我挈有知, 使我携手同道有识之士,

行于大道, 推行那伟大的恒道,

唯施是畏。 唯有施行得当免入歧途是要加倍小心的。

大道甚夷, 伟大的恒道非常平坦,

民甚好解。 人民很好理解它。

朝甚除, 朝廷忙着封官和算计,

田甚芜, 田地却很荒芜,

仓甚虚。 粮仓更是空虚。

服文采, 贵族们却穿着华丽衣服,

带利剑, 佩带长长的利剑,

厌饮食, 吃饱喝足,

财货有余。 家财货物非常富余。

是谓盗夸, 这就叫作夸耀强盗行径,

非道也哉! 是违反恒道的啊!

【第五十三章】

【注释】

使我挈有知:甲本如此。“挈”(qiè)字甲本原有提手旁,为挈之异体,音义同挈。严遵《道德指归》解释此句为“负达抱通,提聪挈明”。挈:挈带,携带,有提领、掌握之义。有知:有知识,引申为有知识的人。“使我挈有知”,既可解为“如果我掌握了知识”,也可解为“使我携有知”,即“使我与同道有识之士携手”之意,表示老子欲联合志同道合者推行大道。挈,乙本王本作“介”,疑为音近笔误。

行于大道:乙本、王本如此。行:推行,行进。大:博大,广大。道:恒道。

唯施是畏:王本如此。唯:只,唯有,必须。施:施行、推行,此字乙本作“他”。他:他人。他、施古音皆通迆(yǐ),迆,意为往某一方向延伸。“迆”,又指邪道,可参见王念孙、高明之说。畏:畏惧,小心,当指推行大道之事,必须谨慎从事,不可马虎轻率。

大道甚夷:乙本、王本如此。大道:恒道,恒道之道理。夷:平坦,平易,引申为容易明白。

民甚好解:甲本如此。甚:很。好,容易。解:理解,了解。乙本解字旁多加了“亻”旁,写作“”,王本写作“径”,皆误也。

朝甚除:诸本如此。朝:朝廷,宫室。除:拜官授职,引申为官员很多。除还有修治、修整、变换、清除、打扫等意思,指朝廷封了许多官,都在忙于算计如何盘剥、欺压人民。

田甚芜:诸本如此。田:田野,田地。芜:荒芜,荒废。

仓甚虚:诸本如此。仓:仓库,粮仓。虚:空虚。

服文采:诸本如此。服:穿。文采:华丽多彩。

带利剑:乙本王本如此。带:携带,佩带。

厌饮食:王本如此。厌:通餍,饱食,满足。厌乙本作“猒”(yàn),古同“厌”。

财货有余:王本如此,乙本接近。财货,指货物、家财。有余,富余。

是谓盗夸:王本如此。盗夸:倒装句;夸,夸耀。盗,强盗行径。

非道也哉:王本如此。非:不是,违反。道:恒道。

【六】

知者不言, 知道的不会胡说,

言者不知。 胡说的其实不知。

塞其兑, 堵塞胡说八道的嘴巴,

闭其门。 闭上歪门邪道的大门。

锉其锐, 消弭事物矛盾的对立锋锐,

解其纷。 化解它的冲突分裂和纠纷。

和其光, 调和万物争奇斗艳的光芒,

同其尘。 混同于理想交融的飞扬祥尘中。

是谓玄同! 这就叫作玄德大同!

故不可得而亲, 所以不可贪得而亲近谁,

亦不可得而疏。 也不可以贪得而疏远谁。

不可得而利, 不可以贪得而增益谁,

亦不可得而害。 也不可以贪得而危害谁。

不可得而贵, 不可以贪得而尊贵谁,

亦不可得而贱。 也不可以贪得而轻贱谁。

故为天下贵。 这才能成为天下最尊贵的人。

【第五十六章】

【注释】

知者不言:王本如此,乙本作“知者弗言”。知:通智,知者,即智者,有知识的人。言:空言,胡说。

言者不知:王本如此,甲乙本作“言者弗知”。言者:说话的人,这里指喜欢乱说的人,夸夸其谈的人。知:知道。

塞其兑:王本如此。兑:(1)洞穴”,指孔窍,引申为嘴巴,塞兑即闭嘴,堵住他胡说的嘴巴。(2)通说,引申为邪说。甲本此句作“塞其闷”,乙本作“塞其(土兑)”,楚简本为“闭其兑”。闭:关闭。

闭其门:乙本王本如此。门:门派,门户,通道,指歪门邪道,旁门左道。甲本此句作“闭其□”,楚简本作“赛其门”,塞假借为赛。塞:堵塞。

锉其锐:楚简本、王本如此。锉:消磨,消弭。锐:锋锐,尖锐。

解其纷:楚简本与乙本如此。解:解决。纷:纷争,纠纷。王本“纷”作“分”,分歧,分裂,亦可参。

和其光:诸本皆同。和:调和。光:光芒。

同其尘:诸本皆同。同:混同。尘:飞尘,红尘。一路同尘,喻指方向一致。

是谓玄同:诸本如此。谓:楚简本、甲乙本假作胃。玄:玄妙,玄德。同:同一,大同,指万物归一于恒道。玄同:老子欲以化解消泯各派纷争,融合各家各教美好理想,大道趋同的太极境界。

故不可得而亲:楚简本如此,诸本皆同。得:贪得。亲:亲近。

亦不可得而疏:楚简本、甲本如此。疏:疏远。

不可得而利:楚简本、甲本、王本如此。利:生利,使之得利,引申为增益之。

亦不可得而害:楚简本、甲本如此。害:危害,伤害。

不可得而贵:楚简本、乙本如此。贵:尊贵,推崇,动词。

亦不可得而贱:楚简本、乙本如此。贱:轻贱,看轻。

故为天下贵:诸本皆如此。贵:名词,指最宝贵的,包括贵人,尊贵者,伟大人物等。

【七】

信言不美, 正信的真理不美妙动听,

美言不信。 华美的谎言不可以相信。

知者不博, 知识专攻的人不广闻博学,

博者不知。 博学的通才不懂专门知识。

善者不多, 良善的精品数量不会太多,

多者不善。 多而滥的东西从来无好货。

圣人不积, 圣人不会过多地存积,

既以为人, 他一切为了别人,

己愈有。 自己拥有的反而更多了。

既以予人, 他尽其所有都献给人类,

己愈多。 自己获得的反而更多了。

天之道, 上天运行的恒道,

利而不害。 是造福而不是危害万物。

人之道, 人类社会的正道,

为而不争。 应该是有所作为而不贪欲好争。

【第六十八章】

【注释】

信言不美:乙本王本如此。信言:可信的话,尤指名言、真理等。不美:简洁,不多修辞,表面看来不美妙动听。此章王本原列81章,今据甲乙本移至第68章。

美言不信:乙本王本如此。美言:华美的语言,多指华而不实的话,谎言、空话等。不信:不真实,不可相信。

知者不博:乙本如此。知者:有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的专业人员、专才、专家等。不博:不广博,不博学。王本此句次序不同。

博者不知:乙本如此。博者:博学者,涉猎各种学科,一般学问很多的通才。不知: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没有深刻的真知灼见。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乙本如此。王本此句作“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纠缠于辩论而非多少,恐有失老意,乙本为是,已经包含善辩之意。

圣人不积:王本如此。甲本作“圣人无积”,意同。积:积存。

既以为人:乙本王本如此。既:用完,一切。以:表示目的。为人:为了别人,为他人着想。

己愈有:王本如此。己:自己。愈:越,更加。有:拥有。乙本愈写作俞,通愈。

既以予人:王本如此。予:施予,献给。乙本此句作“既以予人矣”,多一矣字可省。

己愈多:王本如此。多:回报多,指人们对圣人的赞誉,厚待等。乙本愈写作俞,意同。

天之道:王本如此。乙本此句前多一故字,可省。天之道即恒道,高于人之道。

利而不害:乙本王本如此。利:有利,福利,造福。不害:不危害。

人之道:乙本如此。王本作“圣人之道”。从老子有关人之道应效法天之道的观点看,当时的人之道尚不能达到“为而不争”的境界,乙本为是。故此处的人之道当指其应达到的理想境界。

为而不争:王本如此。为:有所作为。争:争强,争抢掠夺。乙本作“为而弗争”,意同。

【八】

吾言甚易知, 我的话很容易明白,

甚易行, 很容易实行,

天下莫能知, 天下人竟不能明白,

莫能行。 也不能实行。

言有宗, 凡是言论都有宗旨,

事有君。 凡是事情都有主宰。

夫唯无知, 完全是因为无知啊,

是以不我知。 所以才不了解我。

知者希, 知道我的人越是稀少,

则我贵矣。 那我就越显得高贵呢。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所以清静无为的圣人,总像是披着粗布褐衣而怀抱着美玉。

【第七十二章】

【注释】

吾言甚易知:王本如此。甲乙本句末多一也字,可省。言:话,道理,指老子的恒道观。甚:很。易:容易。知:知道,明白。

天下莫能知:王本如此,甲本作“而人莫之能知也”,乙本作“而天下人莫之能知也”,今据王本。

莫能行:王本如此,简洁明了。行:实行。甲本作“而莫之能行也”,乙本作“莫之能行也”,意近。

言有宗:王本如此。宗:宗旨,纲要,指言论的宗旨,主题,主旨。乙本此句为“夫言又宗”,多一“夫”字,有误作“又”,甲本此句作“言有君”,君同宗义。

事有君:王本如此。事:事情。君:主宰。甲本此句误抄作“事有宗”,错一“宗”字。乙本此句为“事又君”,错一“又”字。

夫唯无知:王本如此,甲乙本多一“也”字。唯:只是。无知:没有知识,没有头脑。

是以不我知:乙本王本如此。倒装句,即“不知我”,不能了解我。

知者希:乙本王本如此。希:通稀,稀少。

则我贵矣:乙本如此,贵:高贵。王本此句误作“则我者贵”,语句不通,今据乙本改。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甲乙本如此,惟“懷”字缺“忄”作褱,意同。被:通披。褐:褐衣,粗布衣服。怀:怀抱。玉:美玉,引申为宝贵的学问、见解,治世方法。王本此句作“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缺一而字,今据甲乙本补充为是。

【九】

知不知,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尚矣。 这是值得尊重的。

不知不知, 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病矣。 这就出毛病了。

是以圣人不病, 圣人之所以不出毛病,

以其病病也, 是因为他一贯重视毛病并及时改正,

是以不病。 因此他没毛病。

【第七十三章】

【注释】

知不知:诸本如此。知:知道。不知:不知道的,不懂的。

尚矣:甲乙本如此。尚:上,尊尚,崇尚,值得尊重。王本此句只有一“上”字。

不知不知:甲本如此,与上句“知不知”相反。乙本与王本均作“不知知”,费解不取。

病矣:甲乙本如此。病矣:生病,出毛病。王本无“矣”字。

是以圣人不病:甲本作如此。王本此句作“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重复不取。

以其病病也:乙本如此。病病:病,使动用法,认为它有病,此处指重视和改正,动词。后一个“病”,指毛病,名词。王本此句为“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诸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