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庄子·秋水》
邯郸学步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说的是燕国寿陵的少年,艳羡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学而未成却忘记原来走路的姿势,最后只好爬着回去。故事夸张,道理却很明确:学习要学到精髓,即所谓不学其形,要学其神、学其心。两千多年后,故事还在上演。中国电视剧艳羡美剧以国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为背景,凭借精彩纷呈的剧情、“星”光闪耀的阵容、天马行空的创意、唯美精良的制作以及日臻便利的传播技术席卷全球,获得了各种文化背景下观众的青睐。于是乎,IP、季播、高投入、网络自制剧等概念甚嚣尘上,一眼望去仅2018年以“季”为单位的高投资IP改编网剧难以计数。一切在似是而非中上演,表面的繁华却只是在清宫、穿越、仙侠、爱情间不断重复。当国产剧迈出“走出去”的步伐时,仅在亚洲范围内,便前有实力雄厚的韩剧、日剧,后见强势崛起的泰剧。
问题出在哪?也许你可以一股脑把责任推给审查制度,控诉没有给电视人充分的创作空间;又或者怒斥资本裹挟了国产剧,用商业策略取代艺术品位;还可以指责当下观众的审美品位,用“这届观众不行”这样的表述来掩盖剧集本身的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问题出自很多个方面,任何以偏概全都无益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那么,难道我们就做不出精品吗?两百年前,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夷”,抛开民族意气,这句名言的首字为“师”,具体而言是学习其之所以能成功的核心规律。然而,这何其难也。南宋陈郁“写心论”宣称:“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也。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否则,君子小人貌同心异,贵贱忠恶,奚自而别?形虽似何益?故曰写心惟难。”写心即刻画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心理特征以及相伴随的思想品格,这才是在画人物的“心”。
美剧的“心”是什么?我们国产剧学习了高额的资金投入、先进的制播方式、成熟的推广策略,却忽视了所有这一切建立在创剧人中心制的基础上,没有了人的因素,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而且新媒体时代,美剧的制播进入“减法时代”,创剧人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放大,某种程度上而言,创剧人是决定剧集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基于此,让我们把问题拉回起点,看看究竟是谁在创作美剧。为何美剧有着“作者电视剧”之称?琳琅满目的类型创作背后的人文内核是什么?新媒体时代美剧创剧人中心制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系列的问题聚焦于美剧的创剧人,在成规化的视听语言体系下、在工业化的集体生产方式下、在商业化的资本运作模式下,美剧依然折射出属于创剧人的作者性表征。在美国,最好的编剧在美剧中,这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创剧人首先是首席编剧,他们打造试播集,组建编剧室,成为剧集主管,甚至出任剧集导演,掌控整个剧集的拍摄和制作,并且配合播出宣传,设计衍生产品。创剧人对作品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而且是指挥、领导、协调整个团队的主管,如果需要,他们完全可以每一集都换导演、换编剧。正是这种对美剧制作的全面控制,他们得以将个人的风格特性、对世界的观点看法植入剧集之中,使得属于他们的不同作品流露出一种共性。换言之,当互联网盛行,美剧发展进入“减法时代”,这群创剧人以擅长的剧作类型为经,以自身的人生境遇为纬,一方面秉持以商业为导向的世俗现代性,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在剧作中流露出极具作者性表征的审美现代性。前者成为后者的前提,后者成为前者的保证,两者互为表里,巧妙编织着一部部打动人心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成功的美剧无不是“作者电视剧”,一种构建于商业性之上的作者表述。通过对这些创剧人个人风格的研究,我们能够透过林林总总的美剧作品,看到美剧的“心”,即在资金投入、制播方式、推广策略之外的核心所在,这才是国产剧应该努力学习的方向。
编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试着追寻新媒体时代美剧创剧人的个人风格,以此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或策略、一种美剧研究的新角度,运用归纳法、演绎法,针对美剧的三大主要类型,从符合条件的创剧人创作生涯整体中寻找相同元素与发展主题,顺着这条道路去一探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世俗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互融互生的可能性。全书从美剧三大类型“肥皂剧”“情景喜剧”“情节系列剧”三个维度出发,着重聚焦“情节系列剧”。由于美剧历史悠久,剧集众多,一一罗列难尽其数,故选择新媒体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十四位创剧人。他们在美剧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作品更是闻名于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其作品的个人影响和艺术控制显著影响到其本人可以被视为该作品的作者,而其作品更是可以被归纳为一个集合体,拥有共同的主旨或技艺并且能够表达个人风格或视野。在对每位创剧人的研究中,按照各自类型的不同,将其个人境遇与作品发展紧密结合,逐层推演以探寻其作品主旨背后创剧人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其个人风格形成的原因。即便如此,要想以此穷尽美剧之“心”,这还仅仅只是个起点,一切的一切刚刚始于足下。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大风总起于青蘋之末。
开始部分的最后,还是回到陈郁的那句“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也”,对于经典美剧我们津津乐道,而对这群金牌制作人所知甚少,大多时候“写心”有似曾相识却又无迹可寻之感。然正因如此,方有意义,此为研究中最大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