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自觉的商业类型电影创作
20世纪80年代时,中国导演努力探索本土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问题,出现了一大批自觉追求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影片,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娱乐商业性的加强做了先导和示范。中国自觉的商业类型片制作在20世纪90年代明显地凸现出来。这个时期中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小康和富裕阶层不断扩展,以城市为主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快速膨胀,这些因素都为类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环境。
在1990—1994年的中国电影中,出现了大量充满跨国文化经验的类型电影,这类电影多为警匪片。它们接触了全球化造成的种种问题,直接从国际的文化经验中汲取题材并力图将之化为表现的对象。这些电影往往从三种带有国际色彩的题材入手。一是有关毒品、色情产品的犯罪,如《冰上情火》(1990)、《出生入死》(1990)、《绝密行动》(1990)、《血战天狮号》(1992)等。二是表现走私活动和国际金融犯罪,如《金元大劫案》(1990)、《紧急追捕》(1990)、《有人偏偏爱上我》(1990)。三是表现高科技犯罪,如《中国勇士》(1990)、《情谍》(1991)、《劫杀雅典娜》(1992)等。这些影片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表征:首先,这些犯罪活动都在一个国际的背景上展开,它们展示了多国空间的交叉,如表现毒品犯罪的《黑色走廊》将场景放在金三角。而有关高科技影片当中的场景往往是西方国家或一个时空不明的国际性的空间之中,如表现核犯罪的《中国勇士》就是讲述某国发生核危机,一个中国小分队前往救援,其中展示了各种异国风情。其次,这些影片将故事置于全球联系中,力图将中国的事态放在国际性的问题中。如黑社会活动、毒品犯罪、核扩散危险、金融犯罪和各类走私活动等全球性问题是这些影片的中心,它们往往凸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及国际特点。最后,在这些影片中,经济的全球竞争和跨国资本及跨国公司的活动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劫杀雅典娜》《大腕》的互文本方式就最有代表性,片中融入了吸引观众入戏的大量时尚信息,将当时中国最流行的语言、最红火的明星、最焦点的事件、最重要的大众文化、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甚至最流行的广告都通过喜剧化的改造融合在影片中,构成了有丰富本土现实的喜剧资源。这些特点和模式以贺岁片的方式与观众见面,在观众的心里有了一种定位,产生了一种消费期待,也形成了冯氏电影的品牌效应。20世纪90年代,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值得关注,包括《红樱桃》《红色恋人》,几乎所有的商业电影都改变了政治准入的主题。政治娱乐与娱乐政治化共同呈现出商业电影主题化的趋势。首先,《龙年警官》试图完成侦探类与警察颂歌的统一;其次,《烈火金刚》试图完成革命英雄传奇与枪战类型片的统一;《黄河绝恋》则试图完成战争类型片与民族英雄主义精神的统一;《紧急迫降》试图完成灾难类型片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题的统一;《冲天飞豹》试图完成空中奇观军事类型片与国家国防主题的统一。这些电影都借鉴了好莱坞电影在叙事模式、视听结构、场景造型和细节设计等方面的经验。一些电影还自觉适应国际电影潮流,运用计算机合成、3D动画等高科技手段,提高电影的观赏性。同时,这些商业化的努力始终与主旋律的定位紧密相连。通过娱乐与政治的相互博弈,逐渐寻找共同点和合作点——一方面,电影业借助政治力量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主旋律还借助大众文化逻辑,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