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民族美学积淀下的意境内蕴

三、深层:民族美学积淀下的意境内蕴

中国类型电影是在中国电影百年激烈变革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它根植于民族风貌和电影文化的沃土,隶属于中国民族电影的范畴之内,与好莱坞式类型电影的扩张性和侵略性具有天然的区别。因此呈现出精致的、具有民族美学观照的积淀,晕染和散发出一种中国特色的意境之美,这种美也成为其审美空间中的深层延展。

中国类型电影创作理念是一条理想的运作路径,也就是借助非现实的表现手段,构建一幅属于中华民族的视觉图谱。它是在积极探索时代文化特征和民族脉搏理想形态后迸发出来的一种具有民族文化召唤力的深刻形象表达。虽然中国类型电影是商业电影的典范,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基石,但探索电影的审美风格,勾勒叙事的意境,既是他们应该追求的创作目标,也是塑造自身价值观的文化支点。以艺术想象和美的表现,创造人类的精神家园,应该是中国类型电影所固有的一种精神意境,这是民族文化无意识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审美魅力。特别是在追求各种类型的外在动作场面和技术化的过程中,中国类型电影应承担起传播艺术内涵的文化责任,探索超越物质消费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表现方式。

要探索民族审美积淀下的中国类型电影的意境,最重要的是通过镜头语言的形象叙事和节奏设置,倡导对意境的追求。“电影的意境追求是电影创作者的重要审美追求,它体现在电影的时空、画面、声音、叙事、风格等方面,成为衡量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在商业规则和大众文化的情感互补形式的指导下追求娱乐,探索民族美学的内在气质,以诗意的意境风格提升自身素质,已成为在商业浪潮冲击下保持电影艺术品质的有效手段。只有从深厚的中华文化和灿烂的现实主义美学中汲取营养,把电影镜头变成一个充满艺术苦心、景物神韵和深邃含蓄的画面叙事的框架,才能让观众领略到“养心”艺术的感官,延伸出“养心”艺术的神奇效果,并深入细致地把将中国式电影的意境运到极致,也为电影艺术探索市场化生存提供了一条非常可行的实践路径。

不论是追求娱乐性的畅快表达,或是大众心理诉求的情感慰藉,或是民族意境的神韵显现,都只是对中国类型电影的审美内涵和空间范畴做出的一种具体而简单的探究。中国类型电影多元的美学风光决定了其自身审美空间的无限性,但是在媚俗化、娱乐化喧嚣的当下,无论是类型电影的市场偏好还是创作取向都浮现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弱化美学追求的不良倾向。毋庸置疑,任何缺失了美学观照的所谓的文化产品都只能沦为短暂的、泡沫般的商品消费,不仅无法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做出有力的贡献,更无法为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输送新鲜血液。因此,强调中国类型电影的美学特质则变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