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概念电影在中国的尴尬
毫无疑问,在电影中合理运用高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票房,客观上使中国电影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现实中,我们应该看到,在光明的表象下,存在着许多问题,也有许多失败的作品。
许多电影只是依靠创作者和制片人的直觉,而不是从接受主体出发创作作品。他们不了解观众,急于实现目标,没有很高的概念意识,而是在电影中随意地添加和组合高概念元素。2016年《封神传奇》因杂糅的类型元素过多,对原型改造过重,斧凿痕迹过于明显,特效画面趋向“网游”,最终导致票房惨败。电影《冲天火》植入“再生学”和“超能干细胞”等所谓的高概念,看起来“高大上”,结果“出乎意料”有余,“合乎情理”却不足。因电影需要面向市场,而新创意电影又需要增加许多的创意成本和开发成本,于是电影创作者走捷径,对之前的电影IP进行简单复制、模仿,盲目跟风高概念。如《西游记》系列电影取得了成功,于是出现了众多“悟空”一拥而上。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15年至2016年,根据《西游记》IP改编的电影立项多达26部。它们能否成功,一时难以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观众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
为了避免高概念电影叙事情节的浅白,制作方会在电影故事情节设计中增加多个主题以丰富内涵,其做法本无可厚非,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由于作品主题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心主题不突出,观众不知所云,不免让人感觉有故弄玄虚之嫌。如2005年的电影《无极》,此片云集中、日、韩三地一线明星,画面制作精良,但其票房与预期大相径庭。最大的败笔在于过于“戏剧化”的风格,作品主题模糊不定,立意不明,叙事逻辑凌乱,情节连贯性不足。
电影是文艺作品大众化的过程。它的审美特征是为了满足接受者娱乐消遣的情感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是指娱乐、消遣和刺激,是诉诸快感、直观和情趣,带有游戏的性质。中国电影历来注重表现人类的世故、生存命运和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太多的“无病呻吟”不能给人带来愉悦和美感,反而会失去一部分市场。虽然高概念可以给电影增添浪漫主义色彩,但如果我们机械地照搬故事,忽视故事的叙述逻辑,随意植入高概念,只会显得浮夸和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