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世界气象组织(WMO)对观云识天很重视,2017年的世界气象日(3月23日)曾以“观云识天”作为主题,借以突出表现云在天气、气候预测和水循环中的巨大作用。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说:“数百年来,科学家研究云,艺术家从云中寻找灵感,云已经成为丰富思想艺术的源泉,在这一点上鲜有其他自然现象可与之相比。除此之外,云在调节地球能量平衡和天气气候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理解和认识云,对于预报天气、模拟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预测水资源至关重要。”在大气科学领域,云可帮助驱动水循环和整个气候系统,在天气预报预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云还是气候变化研究中不确定性要素之一。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云总是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想。纵观历史,艺术家、诗人、音乐家、摄影师和无数爱好者无不从云身上汲取灵感,将其诉诸线条、诗句、音符和光影。例如,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管弦乐《夜曲》之《云》就成为印象派音乐中的杰作之一。

本书作者姜乃力现为沈阳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地理专业教授。她长期从事高校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担任领导职务后,仍然没有脱离气象教学岗位。本书是她30多年教学成果的结晶。

我国古代就有“鸡鸣早看天”的说法,观云识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本书通过对云的分类介绍,揭示了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并且告诉读者怎样认识、掌握这些规律。书中所收集的珍贵云图,大部分是乃力自己拍摄的。乃力告诉我,无论在校园,还是在家;无论在散步,还是在开车;无论在沈阳,还是在外地,只要见到理想的云,她都会收入镜头。

我和乃力很早就认识。由于我年轻的时候当过气象观测员,后来又当过大学气象观测课的老师,加之乃力比我年轻,所以称我为师。她常常把一些难以判断的云和天气现象发给我看,一起探讨,求得共识。乃力这种勤恳好学、精益求精的严谨科学态度着实令我感动。乃力告诉我,她出版这本书主要是教学用,作为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的工具书。“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中,虽然涉及云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它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最适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观云识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关心天气的好习惯。其实,本书对于全社会青少年和广大气象爱好者而言,无疑也是值得参考的好书。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普作家)

2019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