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注 释

1 阿·洛里亚是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庸俗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恩格斯在这封信中,根据客观事实,揭露了洛里亚自称是唯物史观的发现者的谎言,强调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重大发现,并且驳斥了洛里亚关于《资本论》第三卷的错误观点。——3。

2 见恩格斯1883年4月底给阿·洛里亚的信。这封信用德文发表于1883年5月17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21号上的《卡尔·马克思的逝世》一文中(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5卷第612—613页)。恩格斯对洛里亚的批判,另见《资本论》第三卷序言和增补(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20—24页、第1006—1019页)以及恩格斯1895年3月12日给康·施米特的信(见本书第68页)。——4。

3 1890年9月16日《人民呼声报》上发表了保·恩斯特的文章,文中歪曲恩格斯的观点,声称恩格斯和“青年派”(见注9)持有相同的观点。鉴于这种情况,恩格斯写了《答保尔·恩斯特先生》(见本书第104—111页)一文,其中附有这封信的部分内容。——4。

4 分别指1814年法国的立宪宪章和挪威的埃兹沃尔宪法。

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以后,路易十八于1814年6月4日颁布立宪宪章。立宪宪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大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大金融资产阶级得以与上层贵族分享权力,但广大群众被完全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

挪威议会于1814年5月17日在埃兹沃尔通过主要依据法国1791年宪法制定的宪法。宪法宣布挪威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年满25周岁、拥有一定财产和土地或有长期租佃权的男子(约占成年男子的45%)享有选举权等。——5、106。

5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是一次全欧洲范围的战争,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斗争引起,是欧洲国家集团之间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德国是战争的主要场所,是战争参加者进行军事掠夺和侵略的对象。

三十年战争分为四个时期:捷克时期(1618—1624年),丹麦时期(1625—1629年),瑞典时期(1630—1635年)以及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年)。

三十年战争以1648年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和约的签订加深了德国政治上的分裂。——5、48、106。

6 《德意志言论》(Deutsche Worte)是奥地利的一家经济和社会政治杂志,1881—1904年在维也纳出版;1881—1883年6月是周刊,1883年7月起改为月刊。——7。

7 《人民论坛》即《柏林人民论坛。社会政治周报》(Berliner Volks-Tribüne.Social-Politisches Wochenblatt),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周刊,1887—1892年在柏林出版;接近半无政府主义反对派“青年派”。

1890年6月14日、28日和7月5日、12日《柏林人民论坛》以《每个人的全部劳动产品归自己》为总标题连续刊载了斐·纽文胡斯、保·恩斯特、理·费舍以及署名“一个工人”的文章,展开了关于未来社会中的产品分配问题的辩论,7月12日还刊载了关于辩论的结束语。——8。

8 反社会党人法即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是俾斯麦政府在帝国国会多数的支持下于1878年10月19日通过并于10月21日生效的一项法律,其目的在于反对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这项法律把德国社会民主党置于非法地位,党的一切组织、群众性的工人组织被取缔,社会主义的和工人的刊物都被查禁,社会主义文献被没收,社会民主党人遭到镇压。但是,社会民主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积极帮助下战胜了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和极“左”分子,得以在非常法生效期间正确地把地下工作同利用合法机会结合起来,大大加强和扩大了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在日益壮大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反社会党人非常法于1890年10月1日被废除。恩格斯对这项法律的评价,见《俾斯麦和德国工人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5卷)一文。——9、110。

9 大学生骚动指“青年派”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及党的政策的批评。“青年派”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于1890年最终形成的小资产阶级半无政府主义反对派。它的主要核心是那些以党的理论家和领导者自居的年轻的大学生、著作家和一些地方党报的编辑(“青年派”的名称由此而来)。“青年派”的思想家是保·恩斯特、保·康普夫迈耶尔、汉·弥勒、布·维勒等人。“青年派”忽视在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废除之后党的活动条件所发生的变化,否认利用合法斗争形式的必要性,反对社会民主党参加议会选举和利用议会的讲坛;指责社会民主党及其执行委员会维护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奉行机会主义,破坏党的民主。1891年10月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爱尔福特代表大会把“青年派”一部分领导人开除出党。——10、102、104。

10 指法国的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该校1803年由拿破仑·波拿巴创建于枫丹白露,1808年迁至巴黎郊外凡尔赛宫附近的圣西尔,并因此而得名。该校早期主要为步兵和骑兵训练军官。——10。

11 《苏黎世邮报》(Züricher Post)是瑞士民主派的日报,1879—1936年出版。——14。

12 恩格斯指自己1842—1844年在曼彻斯特的欧门—恩格斯公司所属的纺纱厂实习经商。这几年的经历在恩格斯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他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4。

13 拿破仑法典狭义地指在拿破仑第一统治时期于1804年通过并以《拿破仑法典》著称的民法典,广义地指拿破仑第一统治时期于1804—1810年通过的五部法典: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商业法典、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这些法典曾沿用于拿破仑法国所占领的德国西部和西南部,在莱茵地区于1815年归并于普鲁士以后仍继续在该地区有效。恩格斯称法兰西民法典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8卷第362页)。——18、90。

14 指英国1688年政变。这次政变驱逐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二世,宣布荷兰共和国的执政者奥伦治的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从1689年起,在英国确立了以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妥协为基础的立宪君主制。这次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的政变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做“光荣革命”。——19、87。

15 自然神论是一种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曾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正统宗教的一种理论武器,也是无神论在当时的一种隐蔽形式。这种理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在封建教会世界观统治的条件下,自然神论者往往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揭露僧侣们的寄生生活和招摇撞骗的行为。——19、78。

16 1891年夏秋两季,恩格斯由于过度劳累不止一次地中断工作,离开伦敦。6月26日—8月24日这段时间,他断断续续地同卡·肖莱马和乔·哈尼在赖德(怀特岛)休养,住在他的内侄女玛·埃·罗舍家里;后来,大约9月8—23日,他同玛·埃·罗舍和路·考茨基在爱尔兰和苏格兰旅行。——22。

17 指政治经济学教授尤·沃尔弗阻拦康·施米特担任大学讲师一事。沃尔弗反对施米特进入苏黎世大学,其理由是施米特担任过社会民主党报纸《柏林人民论坛》的编辑。——23。

18 “从无通过无到无”见黑格尔《逻辑学》第1部第2册,《黑格尔全集》第4卷1834年柏林版第15、75、146页。——23。

19 1891年6月18日,理·费舍受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的委托,将下列材料寄给恩格斯审阅:由威·李卜克内西起草的第一个纲领草案、经奥·倍倍尔亲自修改的一份草案、李卜克内西根据倍倍尔的修改意见拟就的第二个草案以及执行委员会经过一系列会议讨论确定和通过的草案。根据执行委员会的决议,这个在执行委员会内部通过的纲领草案,除了寄给恩格斯审阅外,还寄给了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以及社会民主党国会党团的成员审阅。恩格斯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中对纲领草案作了详细的分析,肯定这个草案优于哥达纲领,并分别对草案的绪论部分、政治要求和经济要求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党的执行委员会收到恩格斯的批评意见后,对草案作了一些修改,并作为正式草案发表在1891年7月4日《前进报》上。正式的纲领草案发表以后,在400多次人民代表会议和党的代表会议上以及在《前进报》和《新时代》上,就这个纲领草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讨论中,不仅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修改意见,而且还提出了几个新的纲领草案。《新时代》编辑部也提出了一个新的纲领草案。恩格斯就《新时代》编辑部提出的纲领草案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并认为这个纲领草案比正式的草案好得多(参看恩格斯1891年9月28日给卡·考茨基的信)。他支持倍倍尔将这个草案交爱尔福特党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参看恩格斯1891年9月29日—10月1日给倍倍尔的信)。爱尔福特党代表大会(1891年10月14—21日)最终一致通过将《新时代》编辑部提出的纲领草案作少许修改后作为党的纲领。——24。

20 指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于1891年8月16—22日在布鲁塞尔举行。出席代表大会的有来自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的337名代表。就其组成来看,这基本上是一次马克思派的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就劳工保护法、罢工和抵制、工人阶级对军国主义的态度以及庆祝五一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了相关决议。恩格斯对这次代表大会作了评价,认为“马克思派不论是在原则问题上,还是在策略问题上,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8卷第144页)。——24。

21 《新时代。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评论》(Die Neue Zeit.Revue des geistigen und öffentlichen Lebens)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杂志;1883—1890年10月在斯图加特出版,每月一期,以后至1923年秋每周一期;1883—1917年10月由卡·考茨基担任编辑,1917年10月—1923年秋由亨·库诺担任编辑。从19世纪90年代初起,弗·梅林为该杂志撰稿;1885—1894年恩格斯在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章,经常提出批评、告诫,帮助杂志编辑部端正办刊方向。——28、32、46。

22 这是恩格斯与尼·丹尼尔逊通信时使用的化名。恩格斯借用的是他内侄女婿珀西·怀特·罗舍的名字。——31、41。

23 这封信的部分内容由弗·梅林征得恩格斯的同意(见本书第42页),第一次发表在梅林本人撰写的论文《论历史唯物主义》中。1893年,这篇论文作为梅林《莱辛传奇》单行本(1893年斯图加特第1版)的附录发表。——31。

24 弗·梅林当时正在撰写《论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他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唯物史观。卡·考茨基在1892年9月24日的信中,把梅林提的问题转给了恩格斯。——31。

25 弗·梅林曾在1884年7月3日和1885年1月16日致信恩格斯,请恩格斯为他撰写的马克思传记提供材料。——32。

26 指德国历史学家莫·拉韦涅—佩吉朗《社会科学纲要》第1部《发展和生产的规律》(1838年柯尼斯堡版)。在该书第225页,作者探讨了经济形式对国家形式发展的影响。弗·梅林在其《莱辛传奇》单行本所附论文《论历史唯物主义》中,引用了恩格斯提到的段落。——32。

27 恩格斯在1893年4月11日给弗·梅林的信中要求在公开发表时把这段文字改为:“拉韦涅—佩吉朗的概括才会归结到它的真实内容:封建社会产生了封建的世界秩序。”(见本书第42—43页)——34。

28 俄国流亡社会主义者弗·雅·施穆伊洛夫在1893年2月4日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应彼得堡《名人传记丛书》出版者巴甫连柯夫的要求,他准备写一本篇幅为6—8个印张的详细的马克思传记。施穆伊洛夫请求恩格斯提供有关材料:1.马克思的简历;2.马克思的实际活动,特别是1847—1849年和国际工人协会时期;3.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施穆伊洛夫还请求恩格斯给他寄去一本《神圣家族》,如不可能,则把主要内容告诉他,或者摘出书中要点寄给他。他写道,如果在俄国不能出版这部著作,那就拿到国外去印刷。但是施穆伊洛夫的愿望并未实现。——35。

29 布鲁塞尔协会,即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该协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8月底在布鲁塞尔建立的德国工人团体,旨在对侨居比利时的德国工人进行政治教育并向他们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战友的领导下,协会成了团结侨居比利时的德国革命无产者的合法中心,并同佛兰德和瓦隆工人俱乐部保持着直接的联系。协会中的优秀分子加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布鲁塞尔支部。协会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成立过程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1848年法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后不久,由于协会成员被比利时警察当局逮捕或驱逐出境,协会在布鲁塞尔的活动即告停止。——36。

30 指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历史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1847年在伦敦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1836年成立的正义者同盟,这是一个主要由德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组成的德国政治流亡者秘密革命组织,后期也有其他国家的人参加。随着形势的发展,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逐步认识到必须使同盟摆脱旧的密谋传统和方式,并且确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是正确的,遂于1847年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正义者同盟,协助同盟改组。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恩格斯出席了大会,按照他的倡议,同盟的名称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因此这次大会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批准了同盟的章程草案,并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取代了正义者同盟原来的“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同年11月29日—12月8日,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的章程,并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问世的《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法国爆发革命,在伦敦的同盟中央委员会于1848年2月底把同盟的领导权移交给了以马克思为首的布鲁塞尔区部委员会。3月初,马克思被驱逐出布鲁塞尔并迁居巴黎。同盟在巴黎成立新的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恩格斯当选为中央委员。

1848年3月下半月至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和数百名德国工人(他们多半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回国参加已经爆发的德国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3月底写成的《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是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第一个行动纲领。同年6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了《新莱茵报》,该报成为1848年革命时期各国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指导中心。

欧洲1848—1849年革命失败后,共产主义者同盟进行了改组并继续开展活动。1850年夏,同盟中央委员会内部在斗争策略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首的中央委员会多数派坚决反对维利希—沙佩尔集团提出的宗派主义、冒险主义的策略,反对该集团无视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欧洲现实政治形势而提出的立即发动革命的主张。1850年9月中,维利希—沙佩尔集团的分裂活动最终导致同盟与该集团决裂。1851年5月,由于警察迫害和大批盟员被捕,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的活动实际上已陷于停顿。1852年11月17日,科隆共产党人案件宣判后不久,同盟根据马克思的建议宣告解散。

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学校,很多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后来都积极参加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36。

31 《柏林人民论坛》从1892年8月6日—12月24日发表了系列文章《汝拉联合会和米哈伊尔·巴枯宁》。作者为瑞士社会主义者路·埃里蒂埃,他的名字在最后一篇文章中才出现。这组文章依据巴枯宁的材料捏造在瑞士的国际工人协会的历史,企图为巴枯宁派,尤其是巴枯宁派的汝拉联合会的分裂活动辩护。这组文章还对总委员会,对马克思和他的战友约·菲·贝克尔等人进行诽谤。1892年11月12日发表的第10篇文章尤其糟糕,里面有很多歪曲事实的地方。

恩格斯决定不等所有文章登完就予以反驳。他于1892年11月15日写了一份致《柏林人民论坛》编辑部的声明寄给奥·倍倍尔,请他转交该报编辑部。声明发表在1892年11月19日《柏林人民论坛》(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上。

1892年12月24日,该报在最后一篇即第13篇后面还刊登了埃里蒂埃的答复。埃里蒂埃在答复中,以及在1892年12月25日给恩格斯的信中,企图反驳对他歪曲国际工人协会的历史所作的谴责。1893年1月20日,恩格斯给埃里蒂埃写了一封回信(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9卷)。——36。

32 为了加快《资本论》第二卷俄文版的出版,恩格斯曾在1885年把该书德文版的清样寄给尼·丹尼尔逊。《资本论》第二卷俄文版也在同一年出版。——39。

33 农村公社(община)是俄国农民共同使用土地的形式,其特点是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轮作的前提下,将耕地分给农户使用,森林、牧场则共同使用,不得分割。公社内实行连环保制度。公社的土地定期重分,农民无权放弃土地和买卖土地。公社管理机构由选举产生。俄国的公社在远古时代即已存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俄国封建制度的基础。俄国自1861年改革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向俄国农业的渗透,公社制度逐渐解体。——39、52。

34 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我们的作者”是指马克思,“那封信”是指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这封信是马克思于1877年底读到该杂志第10期登载的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家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一文后写的。米海洛夫斯基的文章对《资本论》作了错误的解释。马克思这封信没有寄出,是他逝世以后恩格斯从他的文件中发现的。恩格斯认为,当时马克思“写了这篇答辩文章,看来是准备在俄国发表的,但是没有把它寄到彼得堡去,因为他担心,光是他的名字就会使刊登他的这篇答辩文章的刊物的存在遭到危险。”(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123页)恩格斯将这封信抄写了几个副本,并把其中一个副本附在1884年3月6日的信中寄给了在日内瓦的劳动解放社成员维·伊·查苏利奇。马克思这封信曾在日内瓦1886年《民意导报》杂志第5期上发表。后来又由尼·丹尼尔逊译成俄文于1888年10月在俄国的合法刊物《司法通报》杂志上发表。——39。

35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882年1月21日为《共产党宣言》俄文版第2版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8页)。恩格斯在这里引用的是格·普列汉诺夫翻译的版本,俄文译文与德文原文略有差别。——40。

36 恩格斯曾计划修改《德国农民战争》(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增加有关德国史的大量材料,但由于要整理和编辑《资本论》第二、三卷及撰写其他文章,他的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不过,他为这个新版准备的片断和提纲保存了下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8卷第227—239页)。——47。

37 勃艮第公国是9世纪在法国东部塞纳河和卢瓦尔河的上游地区建立的,后来兼并了大片领土(弗朗什孔泰,法国北部一部分和尼德兰),在14—15世纪成了独立的封建国家,15世纪下半叶在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时代达到鼎盛。勃艮第公国力图扩张自己的属地,成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法兰西君主国的障碍;勃艮第的封建贵族和法国封建主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的中央集权政策,并对瑞士和洛林发动了侵略战争。路易十一建立了瑞士人和洛林人的联盟来对付勃艮第。在反对联盟的战争(1474—1477年)中大胆查理的军队被击溃,他本人在南锡附近的会战(1477年)中被瑞士、洛林联军击毙;勃艮第公国本土遂为法国所并,尼德兰部分则转归哈布斯堡王朝。——48。

38 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是欧洲封建帝国。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1034年帝国正式称为罗马帝国。1157年称神圣帝国,1254年称神圣罗马帝国。到了1474年,神圣罗马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帝国在不同时期包括德意志、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法国东部、捷克、奥地利、匈牙利、荷兰和瑞士,是由具有不同政治制度、法律和传统的封建王国和公国以及教会领地和自由城市组成的松散的联盟。1806年,对法战争失败后,弗兰茨二世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这一帝国便不复存在了。——48。

39 1893年8月1日—9月29日,恩格斯到德国、瑞士和奥匈帝国做了一次旅行。恩格斯访问了科隆,然后同奥·倍倍尔一起经美因茨和斯特拉斯堡赴苏黎世;从苏黎世去格劳宾登州,在那里同弟弟海尔曼待了几天。8月12日,恩格斯返回苏黎世,参加了在苏黎世举行的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的最后一次会议,在会上用英文、法文和德文发表了简短的演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恩格斯在瑞士逗留了两个星期后,取道慕尼黑和萨尔茨堡赴维也纳,9月14日在那里出席了社会民主党人大会并发表演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接着恩格斯又从维也纳经布拉格和卡尔斯巴德(卡罗维发利)到柏林,在那里从9月16日逗留到28日,在此期间于9月22日出席了社会民主党人大会并发表了演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最后,恩格斯经鹿特丹返回伦敦。——50。

40 《社会政治中央导报》(Sozialpolitisches Centralblatt)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周报,1892—1895年由亨·布劳恩在柏林出版;1895年同《社会实践报》(Blätter für soziale Praxis)合并后改名为《社会实践》(Soziale Praxis)。——50、68。

41 克里木战争是1853—1856年俄国对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的联盟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由于这些国家在近东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发生冲突而引起的,故又称东方战争。克里木战争中俄国的惨败重挫了沙皇俄国独占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半岛的野心,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封建制度的危机。这场战争以签订巴黎和约而告结束。——51。

42 指斐·滕尼斯的以下两篇文章:(1)《在黑格尔、马克思和孔德著作中的新历史哲学》,载于1894年《哲学史文库》第7卷第4分册,这篇文章评论了保·巴尔特的《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1890年莱比锡版);(2)《社会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载于1894年12月3日《社会政治中央导报》第10期。——58。

43 指托·赫胥黎于1868年11月8日在爱丁堡所做的演讲《论生命的物质基础》,这篇演讲发表于1869年2月1日《双周评论》杂志第5卷第26期。——60。

44 斐·滕尼斯在《在黑格尔、马克思和孔德著作中的新历史哲学》这篇文章中说:“英国一些著名的孔德主义者都是‘国际’的奠基人,它的总书记是卡·马克思。”——60。

45 孔德派或实证论派,是因其创始人奥·孔德而得名的资产阶级哲学派别。实证论派反对任何革命行动,否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利益的不可调和性。他们的理想是阶级合作。实证论派力图“科学地”证明资本主义是最好的社会组织。——60。

46 指爱·比斯利为巴黎公社写的一些文章(载于1871年3—6月《蜂房报》),以及弗·哈里逊的许多演说和他载于1872年2月26日《泰晤士报》的一封信。——60。

47 圣西门在《实业家问答》中把这个观点说得很清楚,他认为除了工人以外,工厂主和商人也都是生产者,即所谓实业家。这部著作的第1版于1823—1824年在巴黎出版,共3册。——60。

48 《文库》即《社会立法和统计学文库》(Archiv für soziale Gesetzgebung und Statistik),是德国一家进步的政治经济杂志,1888—1903年在蒂宾根和柏林以季刊的形式出版,出版者是亨·布劳恩。——61。

49 1895年5月,恩格斯写了《〈资本论〉第三册增补》:《价值规律和利润率》和《交易所》(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1003—1030页)。——63。

50 西法兰克王国是在查理大帝帝国瓦解后建立的,该帝国是一个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盟。843年,帝国由查理的三个孙子瓜分。其中秃头查理得到了帝国的西部领土,包括现在法国的大部分,建立了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以东的土地(未来德国的核心)交给了德意志的路易。从北海到中意大利之间的狭长地带则归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掌管。——67。

51 耶路撒冷法典是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征讨后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的法律文献汇编;该法典于12世纪下半叶完成。——67。

52 安·拉布里奥拉校订了帕·马尔提涅蒂翻译成意大利文的《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他把在意大利围绕阿·洛里亚对马克思的批评所出现的情况告诉了恩格斯。恩格斯在1895年2月26日给保·拉法格的信中说:“拉布里奥拉很高兴校订所有论述洛里亚的地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9卷第391—392页)。——68。

53 《社会评论》(Critica Sociale)是意大利的一家双周杂志,是社会党的理论刊物;1891—1924年用这个名称在米兰出版;杂志的编辑是菲·屠拉梯;在19世纪90年代,该杂志发表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在意大利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了显著的作用。——68。

54 指保·拉法格发表的两篇文章:《略驳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批评》和《拉法格的回答》,刊登在1894年10月16日和11月16日《社会评论》第20和22期。这两篇文章是对某些意大利经济学家的反驳,这些经济学家支持阿·洛里亚在《卡尔·马克思的遗著》一文(发表在1895年2月1日《科学、文学和艺术最新集萃》第55卷第3期)中提出的关于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观点。——68。

55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导言》是恩格斯的一篇有丰富理论内容的重要文章。恩格斯在这篇导言中介绍了写作《反杜林论》的背景以及由《反杜林论》的三章改编成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出版流传情况,指出它是传播最广泛的社会主义著作。他着重论述了唯物主义和宗教、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之间斗争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实质,揭露了不可知论妄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本质,用自然科学的成就论证了世界的可知性,阐明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表述唯物史观,指出:“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见本书第84页)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欧洲资产阶级由革命走向反动的历史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揭露资产阶级妄图利用宗教来阻挡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指出“任何宗教教义都难以支撑一个摇摇欲坠的社会”(见本书第98页)。恩格斯还强调:“欧洲工人阶级的胜利不是仅仅取决于英国。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胜利。”(见本书第99页)

这篇导言写于1892年4月4—20日,载于1892年在伦敦出版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译者是爱·艾威林,书名是《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主体部分曾被译为波兰文,载于1892年在伦敦出版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波兰文版。

1892年6月,恩格斯把这篇导言译成德文,并于7月寄给《新时代》杂志,发表在该杂志1892—1893年第11年卷第1册第1期和第2期,标题是《论历史唯物主义》。导言的德文版除删去英文版开头的七段文字外,恩格斯在翻译过程中还作了少量修改。德文版与英文版的重要差别在脚注中说明。

这个德文版还被全文译成意大利文和罗马尼亚文,分别刊载在1892年《社会评论》杂志(米兰)第21—23期和1892年《社会评论》杂志(雅西)第1年卷第8期;1892—1893年巴黎的《社会主义者报》第115、116、118、119、120号发表了德文版第2部分的法译文;1892年《社会民主党人》杂志(塞夫利耶沃)第3期发表了从德文版第2段开始的保加利亚文译文。——73。

56 指1875年5月22—27日在德国哥达召开的代表大会,会上当时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的两个派别,即由威·李卜克内西和奥·倍倍尔于1869年在爱森纳赫建立,并由他们领导的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由威·哈森克莱维尔、威·哈赛尔曼和卡·特耳克领导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实现了合并,合并后的党命名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73。

57 指欧·杜林的以下三部著作:《哲学教程——严格科学的世界观和生命形成》1875年莱比锡版;《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兼论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1876年莱比锡第2版(该书第1版于1873年在柏林出版);《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1875年柏林第2版(该书第1版于1871年在柏林出版)。——74。

58 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起货币作用的币制。——74。

59 《前进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Vorwärts.Central-Organ der Socialdemokratie Deutschlands)1876年10月1日—1878年10月26日在莱比锡出版,每周出三次,同时出版学术附刊和附刊;编辑是威·哈森克莱维尔和威·李卜克内西;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帮助报纸编辑部;1877—1878年报纸以及它的学术附刊和附刊刊登了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反社会党人法(见注8)颁布以后报纸被迫停刊;它的续刊为反社会党人法期间在国外出版的《社会民主党人报》(Der Sozialdemokrat)。——74。

60 扎德鲁加(Zádruga)是古代南方斯拉夫人、凯尔特人的家长制家庭公社,这种公社包括几个或十几个在血缘、经济、土地上有联系的家庭,大家共同生产,共同消费。19世纪后半期扎德鲁加逐渐解体。——75。

61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个英译本是由赛·穆尔和爱·艾威林翻译,由恩格斯校订的,于1887年出版。——75。

62 唯名论者是中世纪哲学的一个派别。该派认为,一般的类概念只是名字,即人的思维和语言的产物,只能用来表明现存的单个事物。同中世纪的实在论者相反,唯名论者认为概念不是产生事物的原型,不是创造事物的源泉。因此,他们承认事物的第一性和概念的第二性。在这个意义上,唯名论是中世纪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76。

63 按照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学说的观点,种子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具有质的规定性的极小的物质粒子;种子是万物的本源,它们的结合构成各种不同的物体。——77。

64 参看《神圣家族》一书第六章《绝对的批判的批判或布鲁诺先生所体现的批判的批判》第三节《绝对批判的第三次征讨》中的《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30—332页)。恩格斯将引文从德文译成英文时做了不少修改。——79。

65 “自由思想者”一词最初在17世纪末用来指英国的自然神论者,到18世纪也指那些在宗教信仰问题上拒绝服从任何权威的思想家。——79。

66 欧文派的社会主义者指欧文主义即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欧文的理论和实践的拥护者。欧文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克服社会的一切罪恶。1824年,他前往美国试办共产主义的“新协和村”,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和集体劳动,最后破产失败。1829年返回英国后,他先在伦敦建立全国公平劳动交换商场,试图以此避免中间剥削,后又发起建立全国产业大联合,并在一些地方再次试验共产主义移民区等,但最后全部宣告失败。晚年他继续进行共产主义宣传和实验,并致力于工会运动。他在《致拉纳克郡报告》(1820年)、《新道德世界书》(1836—1844年)等著作中阐述了消灭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但是他反对工人进行政治斗争,认为靠知识传播可消除社会弊病、克服社会矛盾,把希望寄托在仁慈的统治者身上。欧文是19世纪初最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他的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当时英国的有利于工人的一切社会运动、一切实际进步,都是和欧文的名字联在一起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280页)。——79。

67 浸礼会是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教之一。17世纪初期产生于英国及流亡荷兰的清教徒中,原属清教徒分离派。该派强调洗礼时受洗者必须全身浸入水中(浸礼),坚持教徒成年后才可受洗,反对给婴儿施洗;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是圣徒,主张各教堂独立自主,重视传教活动。——80。

68 救世军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社会活动组织,1865年由传教士威·蒲斯在伦敦创立。1878年该组织模仿军队编制,教徒称“军兵”,教士称“军官”;1880年正式定名为“救世军”。该组织着重在下层群众中开展慈善活动,并吸收教徒。在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下,该组织开展广泛的宗教活动,并建立了一整套慈善机构。——80、97。

69 “德国制造”是1887年英国出于贸易保护的动机要求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提供的产地标识,该标识最初对德国产品有歧视意味。——80。

70 指1522—1523年的德国贵族起义和1524—1525年的德国农民战争。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中对这两次战争作了阐述。——86。

71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著名宗教改革活动家让·加尔文创立了加尔文教,这是基督教新教流派之一。该教派的教义是“绝对先定”和人的祸福神定的学说。根据这种学说,一部分人是由上帝先定为可以得救的(选民),另一部分人则是永定为受惩罚的(弃民)。加尔文教严格奉行的宗教信条完全符合当时资产阶级的要求。——86。

72 蔷薇战争亦称玫瑰战争,是1455—1485年在英国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约克家族的族徽上饰有白色蔷薇,兰开斯特家族的族徽上则饰有红色蔷薇。站在约克家族一方的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南部的一部分大封建主,以及骑士和市民阶层;支持兰开斯特家族的则是北部诸郡的封建贵族。这场家族之间自相残杀的战争几乎使古老的封建家族消灭殆尽,其后英国建立了新的都铎王朝,并实行专制政体。——88。

73 强壮而心怀恶意的小伙子是托·霍布斯的用语,见他所著《论公民》一书序言,该书于1642年在巴黎写成,1647年在阿姆斯特丹刊印,最初流传的是手抄本。——89。

74 笛卡儿派指17—18世纪笛卡儿哲学的继承者。笛卡儿在形而上学方面有唯心主义倾向,在物理学方面是唯物主义者,因此,其追随者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学派。一派发展了笛卡儿物理学机械论自然观,成为唯物主义者;另一派则发展了笛卡儿形而上学中关于上帝与灵魂的学说,成为彻底的唯心主义者。——90。

75 指1789年8月26日法国制宪议会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其中阐明了新的资产阶级制度的政治原则,宣布拥有自由和财产等是每个人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1791年的法国宪法包括了这篇宣言。1793年的雅各宾派《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就是根据1789年这篇宣言起草的;1793年的宣言被作为导言放在1793年国民公会通过的法国第一部共和国宪法之前。——90。

76 指英国小资产阶级激进阶层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采取的同情态度。这些人是联合在伦敦革命协会,主要是联合在伦敦和英国其他各大城市通讯协会中的法国革命的拥护者(在协会的组织者和参加者中有工人阶级的代表),他们曾宣传革命思想,提出实现普选权和其他民主改革的要求。各通讯协会都曾遭到英国寡头政治执政者的迫害。——91。

77 恐怖时代指雅各宾派的革命民主专政时期(1793年6月—1794年7月),当时雅各宾派为了对付吉伦特派和保皇派的反革命恐怖实行了革命恐怖。——91。

78 选举法改革法案于1831年由英国下院通过,1832年6月由上院最后批准。这次改革削弱了土地贵族和金融贵族的政治垄断,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但是,由于财产资格的限制,为争取选举制度改革而斗争的主力军工人和手工业者仍未获得选举权。——92。

79 废除谷物法的法案是在1846年6月通过的。谷物法是英国从1815年起实施的对谷物征收高额进口税的法令,旨在限制或禁止从国外输入谷物,从而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谷物法规定,当英国本国的谷物价格低于每夸特80先令时,禁止输入谷物。1822年对这项法律作了某些修改,1828年实行滑动比率制:国内市场谷物价格下跌时谷物进口税就提高,谷物价格上涨时谷物进口税就降低。谷物法的实行严重影响了贫民阶层的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因为它导致劳动力涨价,妨碍国内贸易的发展,因此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反对谷物法。曼彻斯特工厂主理·科布顿和约·布莱特于1838年创立了反谷物法同盟,从而开始了有组织的斗争。英国议会于1846年6月26日通过了《关于修改进口谷物法的法令》和《关于调整某些关税的法令》,废除了谷物法。法令的实施以及由此引起的谷物价格的下跌,虽然使生活费用有所减低,但归根结底还是降低了工人的工资,增加了资产阶级的利润。谷物法的废除沉重地打击了土地贵族,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92。

80 1824年在群众性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英国议会被迫通过一项法令,废除了禁止工人结社的有关法律。1825年,议会通过了结社法(亦称工人联合法),这项法律重申废除禁止工会的决定,但是却对工会的活动严加限制,即便仅仅为工人结社和参加罢工进行鼓动都被视为“强制”和“暴力”行为而以刑事罪论处。——93。

81 人民宪章是英国宪章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由下院六名议员和六名伦敦工人协会会员组成的一个委员会提出,并于1838年5月8日作为准备提交议会的一项草案在各地群众大会上公布。人民宪章包括宪章派的下列六项要求:普选权(年满21岁的男子)、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秘密投票、各选区一律平等、取消议会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以及发给议员薪金。1839、1842和1849年,议会三次否决了宪章派递交的要求通过人民宪章的请愿书。——93。

82 反谷物法同盟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组织,由曼彻斯特的两个纺织厂主理·科布顿和约·布莱特于1838年创立。同盟要求贸易完全自由,废除谷物法,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国内谷物价格,从而降低工人工资,削弱土地贵族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同盟在反对大土地占有者的斗争中曾经企图利用工人群众,宣称工人和工厂主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英国的先进工人展开了独立的、政治性的宪章运动。1846年谷物法废除(见注79)以后,反谷物法同盟宣布解散。实际上,同盟的一些分支机构一直存在到1849年。——93。

83 乔纳森大哥即乔·特朗布尔,是美国神学家、传教士、商人和政治家,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1775—1783年)期间是乔治·华盛顿的朋友和参谋,被华盛顿称为“乔纳森大哥”,并成为爱国的美国人的象征。这个称谓在美国建国初期是美国人或美国资产阶级的代名词,后来逐步被“山姆大叔”所取代。——93。

84 奋兴派亦称教会复兴派,是英美等国新教教会中的一个流派。19世纪产生于美国清教徒移民中,不久又传到英国。该派的信徒力图通过宗教说教和组织新的信仰者团体来巩固并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奋兴派有时也泛指各种谋求恢复教会旧日威势的派别。——93。

85 1851年12月2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解散议会;1852年1月14日颁布新宪法,把一切权力集中在总统手中。1852年12月2日波拿巴恢复帝制,称拿破仑第三,建立第二帝国。第二帝国又称十二月帝国。——94。

86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上半叶形成了两个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自由党由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新辉格党人、自由学派和皮尔分子即左翼托利党人组成,它在成立后取代了辉格党在英国两党制中的位置。——94。

87 指1867年德比—迪斯累里的保守党政府实行的议会改革。1867年,英国在群众性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实行了第二次议会改革。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积极参加了争取改革的运动。这次改革进一步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使英国选民数目增加了一倍多,一部分熟练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95。

88 宪章运动是19世纪30—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的政治运动,其口号是争取实施人民宪章(见注81)。人民宪章要求实行普选权并为保障工人享有此项权利而创造种种条件。宪章派的领导机构是全国宪章协会,机关报是《北极星报》,左翼代表人物是乔·朱·哈尼、厄·琼斯等。宪章运动在1839、1842和1848年出现三次高潮,宪章运动领导人试图通过向下院提交全国请愿书的方式迫使政府接受人民宪章,但均遭到失败。19世纪50年代末,全国宪章协会停止活动,宪章运动即告结束。恩格斯称宪章派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第379页)。列宁指出,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增订版第36卷第292页)。——96。

89 辉格党是英国的政党,于17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1679年,就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是否有权继承王位的问题,议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反对詹姆斯拥有王位继承权的一批议员被敌对的托利党人(见注90)讥称为辉格。辉格(Whig)为苏格兰语,原意为盗马贼。辉格党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以及新兴的资本主义农场主的利益,曾与托利党轮流执政;19世纪中叶,辉格党内土地贵族的代表和保守党的皮尔派以及自由贸易派一起组成自由党,从此自由党在英国两党制中取代了辉格党的位置。——96。

90 托利党是英国的政党,于17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1679年,就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是否有权继承王位的问题,议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拥护詹姆斯继承王位的议员,被敌对的辉格党人(见注89)讥称为托利。托利(Tory)为爱尔兰语,原意为天主教歹徒。托利党坚持反动的对内政策,维护国家制度中保守和腐朽的体制,反对国内的民主改革,曾与辉格党轮流执政。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托利党逐渐失去了先前的政治影响和在议会中的垄断权。1832年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进入议会。1846年废除谷物法(见注79),削弱了英国旧土地贵族的经济基础并造成了托利党的分裂。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老托利党的基础上成立了英国保守党。——96。

91 秘密投票于1872年实行。

1884年,英国在农村地区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实行了第三次议会改革。经过这次改革,1867年为城市居民规定的享有投票权的条件,也同样适用于农村地区。第三次选举改革以后,英国相当大一部分居民——农村无产阶级、城市贫民以及妇女,仍然没有选举权。——96。

92 讲坛社会主义是19世纪70—90年代一个资产阶级思想流派。该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的大学教授,包括阿·瓦格纳、古·施穆勒、路·布伦坦诺、卡·毕歇尔、韦·桑巴特等人,他们在大学的讲坛上打着社会主义的幌子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他们认为国家是超阶级的组织,鼓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和平,主张不触动资本家的利益,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因此,讲坛社会主义的纲领仅局限于提出一些社会改良措施,如设立工人疾病和伤亡事故保险等,其目的在于削弱阶级斗争,消除革命以及社会民主党人的影响,使工人同反动的普鲁士国家和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讲坛社会主义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揭露了它反动和反科学的性质。——97。

93 崇礼派是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国教会中倾向于罗马天主教的一个流派,因其创始人之一是牛津大学神学家皮由兹,故更流行的名称为皮由兹教派。该派的信徒号召在英国国教中恢复天主教的仪式(崇礼派即因此而得名)和天主教的某些教义。当时的英国贵族为了保持自己在国内的地位,竭力抵制大部分属于各新教教派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影响,因此,该教派的产生实际上是英国贵族反对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在宗教上的反映。——97。

94 在天主教的传统中星期五应该素食,因为据说耶稣是在星期五死去的。——98。

95 这是1876年8月19日德皇威廉一世在普鲁士楚黎绍(今波兰苏莱胡夫)火车站对前来送别的新教教士们说的话,后来成为名言。——98。

96 1890年9月27日,路·布伦坦诺在德国社会政策协会的全体大会上报告了他在利物浦工联年度代表大会(1890年9月1—6日)的见闻。相当数量的新工联代表首次参加了这次工联代表大会。布伦坦诺承认,新工联在这次大会上占了上风。——99。

97 伦敦东头当时是工人和贫民较为集中的区域。——99。

98 《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是恩格斯论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应当怎样提高自身素养的文章。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见注9)的错误,指出他们在理论上宣扬的是被歪曲得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奉行的是完全不顾党的实际斗争条件的冒险主义;强调应当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把握在每一特定时刻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实。恩格斯还提出了在无产阶级政党内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应当具备的条件:“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应该从普通一兵做起;要在党内担任负责的职务,仅仅有写作才能或理论知识,甚至二者全都具备,都是不够的,要担任领导职务还需要熟悉党的斗争条件,掌握这种斗争的方式,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最后还必须自愿地把自己列入战士的行列中——一句话,他们这些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总的说来,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见本书第103页)

这篇文章写于1890年9月7日,以《致〈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为标题发表在1890年9月13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伦敦)第37号;1890年9月14日《柏林人民报》第214号附刊转载了这篇文章;《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将这篇文章以《关于〈萨克森工人报〉》为标题发表在该报1890年9月17日第112号;1890年9月19日维也纳《工人报》第38号、1890年9月23日《纽约人民报》第228号和1890年9月25日布吕恩(捷克)的《人民之友报》第18号转载了这篇文章。此外,1890年9月17日哥本哈根的《社会民主党人报》第220号发表了这篇文章的丹麦文译文。

《萨克森工人报》(Sächsische Arbeiter-Zeitung)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日报,90年代初是半无政府主义反对派“青年派”的机关报,1890—1908年在德累斯顿出版。——101。

99 《社会民主党人报。德语区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Der Sozialdemokrat,Organ der Sozialdemokratie deutscher Zunge)是反社会党人法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国外出版的德文周报,1879年9月—1888年9月在苏黎世出版,1888年10月—1890年9月27日在伦敦出版;1879—1880年编辑是格·福尔马尔,1881—1890年编辑是爱·伯恩施坦;马克思、恩格斯、奥·倍倍尔和威·李卜克内西为之撰稿,在他们的影响下报纸成为国际工人运动最主要的革命报纸,为德国社会民主党战胜反社会党人法作出了重大贡献。——101。

100 这里借用了圣经中的一句谚语:滤出蚊虫,吞下骆驼(见《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3章第24节)。意思是,注意细枝末节,忽视了主要的东西。——103。

101 《答保尔·恩斯特先生》是恩格斯写的一篇批判“青年派”(见注9)错误观点的文章。“青年派”代表人物保·恩斯特发表一系列文章,歪曲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声称恩格斯和他们持有相同的观点,恩格斯不得不写了这篇文章予以严厉驳斥。恩格斯以恩斯特把关于德国小市民阶层的看法硬套到挪威小市民身上而得出的荒谬结论为例,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见本书第5页和105页)恩格斯还指出,“青年派”对政治经济形势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如果任由他们“把自己的成员安插到党报编辑的位置上并通过党的报刊来指挥党,那它就会更加危险”(见本书第110页)。

本文写于1890年10月1日,发表在1890年10月5日《柏林人民报》第232号。——104。

102 《人民呼声报》(Volksstimme)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日报,1890—1933年在马格德堡出版。1890年的该报现在已经无法找到。——104。

103 《自由论坛》即《现代生活自由论坛》(Freie Bühne für modemes Lebens)是德国的一家文学杂志,1890—1893年用这个名称在柏林出版,起初是周刊,1892年起为月刊。——105。

104 尤·布雷默在《人民呼声报》(马格德堡)上发表《理屈词穷》一文来反驳保·恩斯特。爱·伯恩施坦在1890年9月22日给卡·考茨基的信中提到这篇“几天前”在《人民呼声报》上发表的文章。——109。

105 恩格斯在这里套用了“活泼快乐的战争”这一用语。这个用语是德国历史学家亨·利奥在《历史月报。六月》(载于1853年7月30日奎德林堡《城乡人民小报》第61号)一文中最早使用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