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的DNA

婚姻里的DNA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鲍恩认为,“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关系模式和亲子关系模式,会持续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人会倾向于复制早期原生家庭中建立的关系模式”。

简而言之,有些人恋爱,总喜欢找和父亲或者母亲相似的恋人;有人却发誓,坚决不要找像父母那样的人共度一生。有人抱怨:“为什么我做不到,父亲就可以做到?”于是努力用父亲的方式去对待自己心爱的人;还有人恼怒“我怎么这样?”因为母亲就是这样的,受够了母亲的“这样”,却无法拒绝自己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恋人。其实,这是你的情感DNA在作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爸爸有家暴倾向,三个儿子从小目睹妈妈被欺负,却反应不一。老大继承了爸爸的印记,他认为男女相处就是这样的模式,觉得女人是可以欺负的,长大后也对他的老婆家暴;老二则有了完全相反的印记,觉得妈妈很可怜,觉得女人很柔弱,应该心疼,所以长大后对老婆非常好,婚姻幸福;老三对这种相处方式产生恐慌,觉得婚姻很可怕,最后变成了不婚一族。

三个儿子虽然反应不一样,却都与原生家庭的情感模式相关联。

情感DNA,可以把它理解成遗传基因中一段“无形”的DNA片段。它来源于你的父母,是你父母情感DNA的重组结合体。你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和爱的人怎么相处,在婚姻里会得到怎样的幸福,都取决于它。所以,你的幸福,在于父母情感DNA的“表达”。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成年的我们,竟然和自己的母亲或父亲有着那么多相似的地方。

朋友A就曾经提到过,她的父母在她小时候经常争吵,一言不合就针锋相对。长大后,她发现自己和男友很难好好相处,两人一说话就容易吵架、冷战,几次恋爱都不成功。后来通过咨询,才意识到是原生家庭对她打上了冲突型相处模式的烙印。她不懂与伴侣怎样和谐相处,她没有感受过这样的相处方式。所幸后来她终于遇到一位特别能容人的男士,对她百般包容,用爱化解了她心中的寒冰。

遗传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不管你再怎么排斥你的父母,你还是无法拒绝父母的情感DNA,它们注定是要遗传给子女的。追求恋人的方法,和爱人相处的方式,就连处理争端的思路和将来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们都可能和父母当年的态度一模一样。谁让我们是他们的孩子呢?来自父母的情感DNA左右着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当然,这种左右并不会完全一致。遗传基因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遗传的概率相对较大。我们所遗传的父母的情感DNA也一样,显性的概率比隐性的概率大得多。父母DNA的“显性”表达表现为,女儿的恋父情结、儿子的恋母情结,即想找一个像父亲或者像母亲那样的恋人,自己也愿意成为父亲或者母亲那样的恋人。“隐性”表达则表现为,不想与像父母那样的人在一起,要成为与父母完全相反的人。当然,还有些儿女“不完全”表达父母的情感DNA,即在基因重组后出现基因变异,在成长过程中吸收父母的优点,摒弃他们的缺点,坚持做自己,这是最好的情感DNA重组。

如果周边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大相径庭,那么恋爱中的女人,其情感DNA的表现形式会因为周边环境的影响,部分“抵消”情感DNA的遗传影响。同时,女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所读的书、所看的电影,甚至所做的旅行等,都会引起情感DNA的部分变异。最能够引起情感DNA变异的是我们所经历的爱情和婚姻,在恋爱和婚姻里,我们会发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幸福的。这种最适合我们的,并不一定符合遗传的情感DNA的模式,但却是最适合我们自己的情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