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2025年08月10日
一、疫苗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随着疫苗接种的广泛推广,疫苗不良反应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所谓疫苗不良反应是指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与接种有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的异常体验或疾病。由于疫苗接种涉及数百万乃至数亿人群体,所以对疫苗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一套疫苗不良反应的分类方法,便于医务人员对疫苗不良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根据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疫苗不良反应可分为立即型不良反应、迟发型不良反应、过敏反应等。
(一)立即型不良反应
立即型不良反应多在接种后几小时内发生,并伴随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例如,接种疫苗后疼痛、红肿、温度、淋巴结肿大等局部反应,以及头晕、恶心、呕吐、皮疹等全身反应。这些症状和体征多数是轻微的,通常在接种后几天内自行消失。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二)迟发型不良反应
迟发型不良反应通常需要数天或更长时间才会发生,并可能表现为慢性疾病。例如,接种乙脑疫苗后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灰质炎、脑膜炎等;麻疹疫苗接种后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及遗传因素有关,且发生率较低。
(三)过敏反应
由于接种物质引发机体过度敏感反应而导致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心跳加速、血压下降等,严重者甚至可导致休克和死亡。过敏反应是疫苗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但其风险并不高,通常只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
疫苗不良反应虽然是接种疫苗的一个不利因素,但其实际风险相对较低。医务人员应引导患者正确理解疫苗不良反应的分类、特点和防范措施,同时也需要注意及时诊治,以保障广大民众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