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情境的思考

3.戏剧情境的思考

艺术规律表明:要想表现特定现实关系中的人的动作与命运,单纯靠纪实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要想表现人,往往要借助一定的因果关系链,通过人在现实中的动作来塑造各式人物的形象与性格。有时还往往将人物置于一定强度的冲突之中,对其性格中的某些方面加以放大与强化。对于这些特点,人们习惯上一言以蔽之,称其为“戏剧情境”。换言之,戏剧情境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物形象塑造的成败。“对于剧作家来说,情境是促使人物产生动作以进行自我表现的戏剧条件。如果说舞台是一个人生的实验室,剧作家总是把各种各样的人物送进这座实验室”。[13]舞台艺术如此,电视剧的情况亦是如此。并且,电视剧,尤其是长篇连续剧,因为拥有更大的叙事空间与容量,使得它在戏剧情境的构架和展开上更加游刃有余。人物形象也由此更有可能显得丰满与圆润。

由此观照,在那些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带有主旋律色彩的纪实性电视剧中也充满了类似这样的“规定情境”。这种情境具体体现为人物与自然、与自身、与周边人际关系的关系。由于忽视这种情境在戏剧性方面的加工,从而影响人物感染力的例子并不少见。原因之一就是创作者从一开始就落入了这样的误区,就是既然要纪实,当然就是原原本本地照着生活的原样来,仿佛一加入戏剧成分就违反了纪实的原则,结果就是真实的情境完全代替了假定情境。这样一来问题也随之出现了,由于长期以来习惯性的创作思维,我们镜头里的主人公要么身患绝症,仍坚持工作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么锐意改革,却又遭遇种种反对势力阻挠;要么深入穷山恶水、偏远地区,从事艰苦事业。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这一切绝大多数是人物原型所真实经历过的,也不能否认创作者也的确是花了大量的工夫,像记者一样深入到这些人的生活中去采访、了解了大量的真实素材。这里的任何一个事件,在生活中都是绝对感人的。但是从艺术审美的标准来看,生活中的这些“真实情境”又恰恰犯了一个大忌,这就是模式化。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模式化除了造成艺术创造力的萎缩与丧失,更重要的是使观众首先在收视上产生了疲惫,继而产生厌倦,最终导致了对整部作品的怀疑。这也就是我们在导言一章里一再说的那种“真的拍成假的”现象。

对此,有人提出:“我国过去拍摄的一些影视作品,往往把一些真实的事拍成虚假的事。这是因为我国有一些影视工作者在作品中过分强调戏剧化因素。”[14]显然,这里前半部的质疑是非常深刻的,但是如果全然归罪于戏剧因素却是有失偏颇的。戏剧性也并非天然地就等同于矫情与拔高,关键是看运用处理上是否得体到位,同时还要有新意、有创意。在这方面,电视剧《牛玉琴的树》可以说颇有成功之处可以借鉴。该剧从大的方面来看,仍然遵循了这类电视剧的情境设置原则,那就是牛玉琴与风沙的冲突与抗争。但除此之外,导演还构筑了一个非常富于个性化、人性化的情境,那就是牛玉琴和婆家的那个疯婆婆。让牛玉琴和这样一个疯婆婆共同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让她人格中的某些层面在这样的“实验室”中加以展现,无疑是具有创意的,也是富于戏剧性的。其中有一场戏,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深夜里,牛玉琴忽然被什么东西惊醒,一看原来是疯婆婆正直勾勾地盯着自己看,傻傻地笑着。特殊的灯光处理使得婆婆的脸显得狰狞恐怖。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观众由此可以想象,牛玉琴本来就已承担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现在还要朝夕面对这样一个婆婆,其生活境遇可想而知。尽管如此,牛玉琴并没有嫌弃这个婆婆。相反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伺候着她。依我看来,牛玉琴植树抗沙的真实事迹固然显示了人物的伟大,但由牛玉琴与疯婆婆这一戏剧情境中所折射出来人格魅力更富于感染力,更富于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