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书的书稿是在本人的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加工而成。回想五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跨入中国传媒大学校门,有幸成为国内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招收的首批博士生之一。恐怕我这一辈子也就赶这么一个“中国第一”了吧(尽管只是“之一”,不是惟一)。
然而,随着论文开题时间的到来,这种“万丈豪情”就被彻底打破了。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开题答辩会上,我们专业的七位博士竟然有六位的开题报告被“枪毙”。好在负责开题的博导们在会上严肃得像个判官,其实会下都是和蔼可亲的长者。他们告诉我说,现在严一点,还是有好处的,以免将来走弯路。这下我才意识到,这个“中国第一”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修改,开题终于通过了。可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在将近半年多的时间里,绝大多数时间里是和电脑屏幕“面对面”地长厢厮守。
在此,要特别提及和感谢我的导师王伟国教授。时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领导的他公务繁忙,但只要有空,他便会挤出时间出来指导我的论文写作。尤其令我感动的是,王老师知道我爱吃水产海货,每回请我去他家吃饭时,都会让其家人做上满满一桌的大闸蟹、虾、鱼……王老师还不忘提醒我,这些东西都是带壳带刺的,一定要细嚼慢咽,注意消化,如果囫囵吞枣,只会让自己卡着难受。吃菜如此,做学问亦如此。
作电视剧的论文,录像资料的解读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正是我将要克服的难题之一。电视剧不同于电影,音像店里的碟到处都是,只能撒开网来去找。尤其是一些早期的作品,只能通过联系当地播出的电视台,再去台的片库里找才寻觅得到。此间还得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的高晓虹教授,是她及时伸出的援助之手,把学院音像资料对我开放,使我找到了一些难得的资料和画面。
论文完成了,工作也开始了。因为是在出版社上班,所以日常工作就是不停地看稿、改稿、出书,而自己论文的出版计划便只能搁置起来了,这一搁就是三年。这三年里,我就像雷锋一样,心里“只想着别人,惟独没有他自己”。这回,做嫁衣的小裁缝自己也终于要出嫁了,心中除了差涩,更多的是不安。不安的是毕竟过了三年,不知道自己的这件嫁衣是否拿得出手。只是希望在这个婚纱流行的年代,传统的红盖头还会依然有些魅力和价值。
在此,要特别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蔡翔先生、总编闵惠泉先生、责编陈友军先生,以及本套丛书主编张晶先生。正是在他们的大力支持和促成下,才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吴三军
2005年6月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