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琴偶然发现苯胺紫

柏琴偶然发现苯胺紫

1849年,非洲流行疟疾,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是奎宁。英国皇家化学专科学校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霍夫曼想人工制造从金鸡纳树中提取的奎宁。1856年的一天,年仅18岁的柏琴(1838—1907年),在一间化学实验室里正在协助他的导师霍夫曼(1818—1892年)试制人造金鸡纳霜,当他将“阿尼林油”(苯胺的俗称)和重铬酸钾及硫酸混合时,出现了黑色胶状物,霍夫曼一看就催促他:“快扔掉,快扔掉!”当柏琴用酒精去洗的时候,出现了奇迹,容器里出现了鲜艳夺目的紫色液体,只有艳紫色的月季花才能比得上它。柏琴闪过一个念头:用它染布可能不错,试了一下好极了,试染织品,更加夺目。他又经过152次试验,制成媒染剂(使颜色固着在织物上、布匹上的药品)。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人造染料——苯胺紫。自此以后,合成染料的发展极为迅速,在不长的时间内,几乎代替了所有的天然染料。到目前为止,在实验室合成的染料已有几万种。作为商品的染料已有2000种以上。

现代有机染料的发展到目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目前可生产11大类500多个品种。截止1994年年底,染料产量已达18万吨,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