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军用飞机

形形色色的军用飞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一些国家虽已有几百架飞机,但都没有空军编制。这时使用的木布结构飞机速度很慢,光秃秃的也没有武器。当时飞行的世界纪录时速只有204千米,距离1021千米,高度6120米。一般飞机的性能距离这些指标还差得很远。但是由于战争的需要,飞机很快转入军事用途。飞机种类和性能的开发在战争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战斗机

img20

战斗机又称歼击机,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它的演变体现着飞机的整体发展水平。战斗机的首要任务是与敌方战斗机进行空战,夺取制空权,以及拦截敌方轰炸机、强击机和巡航导弹等。此外,战斗机还可以携带一定数量的对地攻击武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种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它由于装备了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的“偏转片系统”,稍微解决了飞机在机载机枪射击时被螺旋桨干扰的难题,第一次使飞行员可以专心驾驶飞机去攻击对方,同时也不需要另外配备机枪手。

img21

最早的战斗机采用的是活塞式发动机,一战期间的战斗机大多是木结构,最高飞行时速仅有200千米左右;二战时,战斗机发展为单翼全金属结构,飞行时速提高到600~700多千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战斗机逐步实现推进喷气化。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气动、动力装置、电子技术、机载武器、材料等方面发展迅速,也为战斗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飞行速度也超过了音速(340米/秒),代表型号有美国的F—15、F—16战斗机,前苏联的米格—29、苏—27和法国的“幻影”2000。

目前,超音速战斗机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第四代战斗机一般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发动机在不开加力时具有超音速巡航的能力、短距起落性能、目视格斗、超视距攻击和对地攻击的能力等等,主要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22,俄罗斯的S—37和米格—1.44等。

对我国而言,歼—10是一个里程碑。在机体设计上,歼—10的前翼及主翼外部的后掠角大约在40~45度之间,这反映了歼—10突出的低中速机动性能,即强调近距格斗、突出争夺制空权任务。歼—10的翼身融合设计,利于隐身和提高内部油箱的容量,进气道位于机腹部,其中有一进气锥,这种布局可以大大改善飞机的飞行性能。最大马赫数2,全机大量采用钛合金、复合陶瓷、纳米技术纤维等,有效减少空重增加载弹量和隐身性能,一杆式电控单元,可在大屏幕LCD上调出作战参数和发射武器及操控。采用三级计算机系统负责飞控、武器管理、预警与探测和动态综合作战系统。

歼—10作为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分单座、双座两种,性能先进,用途广泛,实现了我国军用飞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

轰炸机

轰炸机是通过炸弹、鱼雷或导弹等破坏地面或海上目标的军用飞机。轰炸机按照载弹量分为轻型(3~5吨)、中型(5~10吨)和重型(10吨以上)轰炸机;按照航程分为近程(3000千米以下)、中程(3000~8000千米)和远程(8000千米以上)轰炸机。

img22

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为争夺北非利比亚的殖民利益而爆发战争。11月1日,意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驾一架“朗派乐-道比”单翼机向土耳其军队投掷了4枚重约2千克的榴弹,虽然战果甚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轰炸。

img2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炸机有了新的发展,装有4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成为主流,例如美国的B—29轰炸机可载弹9吨。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种制导武器日益完善,目标的空防能力大为提高,所以战术轰炸的任务更多地由歼击轰炸机来完成。自卫能力差的轻型轰炸机已不再发展。自从出现中、远程导弹后,战略打击力量的重点已转移到导弹上来,战略轰炸机的地位明显下降。

70年代以后,只有美、苏两国尚在继续研制远程超音速轰炸机,如美国的B—1和前苏联的图26,都是变后掠翼飞机,装有先进的自动导航系统、地形跟踪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攻击武器以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为主,能在复杂气象和地形条件下隐蔽地进行超低空突防,对目标进行远距离攻击。

我国空军轰炸机部队曾装备过多种机型的轰炸机,具有影响力的有水轰—5型水上起降轰炸机、FBC—1歼击轰炸机等。

img24

到目前为止,世界最高水平的战略轰炸机是美国B—2。B—2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主要用于执行突防任务、摧毁敌方纵深目标,可携带核武器、巡航导弹、近距攻击导弹和制导炸弹等,攻击力和摧毁力极强。

攻击机

攻击机又叫强击机,是专门从低空和超低空对地面或水面中小目标进行攻击的军用飞机。它直接用于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弹库、舰船、雷达、交通枢纽等军事目标。

img25

最早的攻击机是由德国容克斯公司研制的容克JI型飞机,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属结构飞机,于1915年12月5日首次试飞。后来容克斯公司又发展了更先进的CLI—IV型攻击机,在低空近距离攻击上,显示了良好的性能和作战效果。

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纳粹德国为准备新的大战,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了新的攻击机容克—87和亨舍尔—123。在当时,它们又称为“俯冲轰炸机”。

img26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使用容克—87俯冲轰炸机攻击敌军总队和坦克,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后来这种飞机增设了装甲,配备了大口径机炮,专门用于反坦克作战。前苏联在二战中,广泛使用了伊尔—2攻击机,被誉为“空中坦克”,在支援部队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20世纪60年代后,虽然由于战斗轰炸机的发展,取代了一部分攻击机的作用,但仍出现了多种有代表性并在实战中显示了独特作用的攻击机,例如美国在越南战争、空袭利比亚和海湾战争中使用的A—6、A—7和A—10等。

img27

1960年,我国成功研制出强5攻击机,载弹量可达2吨。

现代攻击机的飞行速度并不快,时速一般在700~1000千米,更强调超低空突防和攻击能力。它们一般都装备有机关炮和火箭弹,可挂载精确制导炸弹和空地导弹,具备夜间攻击能力和一定的电子对抗能力。一些攻击机已具备垂直和短距离起落能力,如俄罗斯的雅克—36和英国的“鹞”式。

隐形飞机

隐形飞机并非对人的眼睛而言,而是指不被雷达和红外探测器所发现,也称隐身机。它之所以能不被雷达和红外探测器发现,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和隐形技术:

img28

一、独特的外形轮廓。飞机外表呈平滑过渡,减少垂直相交面,机翼与机身融为一体;减少外挂的武器、副油箱、发动机吊舱,遮挡发动机进气道和尾喷管,并用特殊的形状减少雷达波反射等。例如美国的B—2隐形轰炸机,其机翼后缘呈锯齿状,像蝙蝠,又似飞镖,全机的整体曲线圆滑,从而减少了电磁波的反射面积。美国的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其外表面由许多小平面拼合而成,可以抑制和分散雷达电磁波。

二、在飞机表面采用特殊吸波材料和涂层,将雷达波尽可能多地吸收,减少反射率。例如美国F—117A隐形飞机的机翼前缘、发动机进气口就使用了能吸收电磁波的复合材料,整个机体的表面都涂了可吸波的涂料。

三、施放强烈的电子干扰,使对方雷达不能正常工作。

目前,比较著名的隐身飞机主要有美国的F—117战斗机、B—2轰炸机以及第四代战斗机F—22。

无人驾驶飞机

img29

无人驾驶飞机是一种以无线电遥控或由自身程序控制为主的不载人飞机,通常简称无人机。与有人机相比,无人机具有重量小、成本低、机动性高、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等优点,特别适宜于执行危险性大的任务。

无人驾驶飞机一般由地面控制站、起飞弹射架、无人机和降落回收网四部分组成。例如,以色列制造了一种名为“侦察兵”的无人驾驶飞机,其机身长和翼展都仅有3米多,重50多千克,可飞至3000米高空进行侦察、拍照,连续飞行时间达4个小时。“侦察兵”被车载的弹射器弹射升空后,双缸发动机自动点火,随即进入飞行状态。

无人驾驶飞机除执行侦察任务外,还可用于指挥和目标指挥。1982年,以色列派飞机空袭黎巴嫩贝卡谷地。在战斗轰炸机接近目标前,以色列人先用遥控控制无人驾驶飞机引诱叙利亚部队用萨姆—6号导弹攻击这些无人驾驶飞机,在窃取了萨姆导弹制导雷达频率后,以色列人立即实施对萨姆导弹雷达的电子干扰,而战斗轰炸机乘机出动,将叙利亚人的萨姆—6导弹群全部摧毁。

目前,无人机已被用于战场监视、侦察、干扰、释放诱饵、目标袭扰等方面。无人机在执行侦察、对地攻击、火力投射、电子对抗方面向有人驾驶的飞机提出了挑战。在未来战争中,无人机能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它和有人战斗机编队,可组成“猎人和猎狗”式的作战机群。有人机作为“猎人”,可发挥任何高智能装置无法取代的任务管理和决策作用,而无人机则承担“猎狗”的任务,领先飞行,进行目标识别、作为诱饵消耗敌方的导弹,使有人机提高生存能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无人机将相当程度上取代有人机。

我国已经研制出多种无人驾驶飞机,主要型号有“长空一号”无人靶机、“长虹”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T—6通用型无人机、Z—5系列无人侦察机、ASN系列无人机等。

img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