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长征”系列火箭
走向世界的中国“长征”系列火箭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枚单级液体火箭“东风2号”从东方地平线上腾空升起,揭开了我国现代火箭发展的序幕。几十年来,已先后成功研制了近程、中近程、远程及洲际导弹和一系列战术导弹系列,为国防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长征1号”运载火箭
“长征号”是我国运载火箭系列的名称,它表示曾经发明火箭的中华民族在今天以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长征精神开始向太空进军。1965年,为适应发射人造卫星的需要,我国开始研制多级运载火箭。经过五年的时间,“长征1号”运载火箭于1970年4月24日将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送上地球轨道,随着太空传来《东方红》乐曲声而名扬天下。
“长征1号”是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它的一、二级火箭采用当时的成熟技术,并为发射卫星做了适应性修改,第三级是新研制的以固体燃料为推进剂的上面级。1971年3月3日,“长征1号”火箭第二次发射,把“实践1号”科学试验卫星准确送入轨道,又一次取得圆满成功。“长征1号”火箭的运载能力为300千克,共进行了两次发射,均获得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虽然比前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晚了13年,但这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良好开端。
“长征2号”运载火箭
“长征2号”运载火箭是从洲际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了1吨多重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成功地回收了返回舱。此后,又根据发射卫星的需要,陆续衍生出“长征2号丙”“长征2号丙改进型”“长征2号丁”“长征2号E”“长征2号F”等运载火箭。在长征火箭大家族中,“长征2号”系列主要用于发射各类近地轨道卫星。
“长征2号E”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2号C”为芯级,并在第一级周围捆绑4个液体助推器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高达9.2吨。“长征2号E”于1990年试射成功,后经适当适应性修改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
为满足发射“神舟号”飞船的要求,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我国又在“长征2号E”的基础上增强了可靠性并增设了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救生系统,从而发展出了“长征2号F”运载火箭,专门用来发射“神舟号”载人飞船。
由于“长征2号”火箭的质量和可靠性非常高,1975-1996年连续成功地把17颗返回式卫星送上天,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上获得了非常好的声誉。
“长征3号”运载火箭
“长征3号”运载火箭是为发射我国通信卫星而研制的。它是在“长征2号”二级火箭上面加了一个以液氢、液氧为推进剂的第三级,所用的液氢液氧发动机可以二次启动,在技术上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火箭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4年,“长征3号”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2号”。1985年,中国宣布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1990年,我国首次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1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此后,“长征3号”系列不断增加新成员,如“长征3号甲”“长征3号乙”,主要用于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长征3号”运载火箭的研制过程中,解决了低温推进、发动机在失重条件下高空二次点火和大型运载火箭的纵向耦合振动等技术难题。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长征4号”运载火箭
“长征4号”运载火箭是为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1988年9月7日首次发射成功,将一颗实验型气象卫星“风云1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长征4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长征4号甲”“长征4号乙”“长征4号丙”三种型号。
“长征5号”运载火箭2015年有望亮相
据了解,由天津生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5号”预计将于2015年亮相。新一代运载火箭使用的是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氢氧发动机,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是其五大特征。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将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研究院先后成功研制了10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能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或航天器;实现了从常规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跨越,奠定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使航天发射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