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言
第一章 绪 言
当初构思这本书时,考虑的是按照时间顺序对18~19世纪朝鲜使臣与清朝文人的交往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使其成为一部概论性质的纯学术性书籍。但是我们两个作者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想法发生了改变,将写作目标调整为撰写一部“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一定通俗性的教育类图书”。因为我们认为,这本书作为“韩国学企划项目”,属于“韩流”系列图书,而且在中韩两国同时出版,所以应该通俗易懂,成为一本大学生能够理解的“学术性教育图书”。因此,我们计划以“燕行”、“借助笔谈与诗文唱酬的交往”、“热情款待与深厚友情”等为核心,重点考察两国古代文人精彩、有趣的交游事例。
我们一方面整理两国文人交流的事实,一方面致力于发掘交流的具体情况。因为此前对两国文人交流的研究多以古代人员为主,根据他们的行踪进行探索,赋予一定的意义,侧重在文化领域阐释朝鲜社会对清朝文化的接受,所以,“北学”、“北学派”就成为了代表这种影响关系的用语。不过实际上友情和接待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文化和学术相比缺乏普遍性,而是具有相互沟通的性质。因此,本书将重点放在两个主体之间的友情及相互沟通方面,努力发掘和阐述表明清朝文人对朝鲜文人友情的事例。
出于这种目的,本书尽量捕捉那些富有特色、丰富多彩的友好交往事例,不仅对洪大容与严诚、金正喜与翁方纲等著名的事例加以介绍,也把那些虽然在文化史上所占比重不大或者不太知名但是其交往十分真诚、深入的事例尽量纳入书中。例如,我们新发掘出李晚秀与张裕昆、金老商与张际亮的交游事例,其中的张裕昆和张际亮都是未能出仕的文人寒士,却与朝鲜使团成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其交往过程也饶有兴味。
本书意图探讨两国古代文人多种多样的友谊,因此在不超越学术性的范围之内,尽量采取了灵活的叙述方式,换言之,为了突出双方文人的亲密交往,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具体的细节。与此同时,我们还补充了与内容相关的各种视觉资料,努力使本书成为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