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汞污染
第十九节 汞污染
汞是在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元素。在自然界里大部分汞和硫结合成硫化汞(辰砂),广泛分布在地壳表层。
一、贡的本底
辰砂及其多晶体偏辰砂是主要的含汞原矿。在风化作用下,汞以固体微粒等形态进入环境。进入土壤中的汞能够被植物吸收。进入水中的汞可变成溶解状态或与水中的悬浮固体结合而沉降于水底,也可被水生生物吸收。汞还可挥发进入大气。因此,环境的各个介质与地面各种物体中都可能含有汞,形成汞的天然本底。
汞的本底对判断环境的汞污染程度很有意义。地壳中汞平均丰度为8.0×10-4,土壤为(0.3~3.0)×10-6。大气中汞的本底浓度为(0.1~1.0)×10-12。汞在大气中呈蒸汽态,因而雨水中也有汞,平均浓度为2.0×10-10。水中汞的本底浓度:内陆地下水为1.0×10-10;海水为(0.03~2.0)×10-9;泉水可达8.0×10-8以上,湖水、河水一般不超过1.0×10-10。
二、污染来源
人类使用汞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如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使用辰砂作颜料。随着工业的发展,汞的用途越来越广,产量也越来越大。据统计1970—1979年世界汞产量为8.76万吨。煤与石油的燃烧、含汞金属矿物的冶炼与以汞为原料的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是大气中汞的主要来源;施用含汞农药与含汞污泥肥料,是土壤中汞的主要来源;氯碱工业、塑料工业、电池工业与电子工业等排放的废水,是水体中汞的主要来源。1970—1979年全世界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总汞量达10万吨左右;排入水体的总汞量约1.6万吨;排入土壤的总汞量约为10万吨,总计超过20万吨。
三、迁移转化
大气中气态与颗粒态的汞随风飘散,一部分经过湿沉降或干沉降落到地面或水体中。土壤中的汞可挥发进入大气,也可被降水冲洗进入地面水与地下水中。地面水中的汞一部分由于挥发而进入大气,大部分则沉降进入底泥。底泥中的汞,不论呈何种形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二甲基汞在酸性条件下可分解为甲基汞。甲基汞可溶于水,因此又从底泥回到水中。水生生物摄入的甲基汞,可在体内积累,并经过食物链不断富集。受汞污染水体中的鱼,体内甲基汞浓度可比水中高上万倍。经过挥发、溶解、甲基化、沉降、降水冲洗等作用,汞在大气、土壤、水之间不断进行着交换与转移。
四、汞的危害
各种汞化合物的毒性差别很大。元素汞基本无毒;无机汞中的昇汞是剧毒物质;有机汞中的苯基汞分解较快,毒性不大;甲基汞进入人体很容易被吸收,不易降解,排泄很慢,特别是容易在脑中积累,毒性最大。如水俣病就是由甲基汞中毒造成的。
五、汞的标准含量
中国规定环境中汞的最高容许浓度(按汞计)如下:居住区大气为0.0003毫克/立方米,地面水为0.001毫克/升,饮用水不超过0.001毫克/升;工业废水排放时汞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为0.05毫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