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认知财务分析的有效方法与技巧

认知财务分析的有效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务分析方法多种多样,但常用的方法有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二)比率分析指标类型由于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等,比率分析法中的比率有许多分类形式。

认知财务分析的有效方法与技巧

【知识准备】

财务分析的方法是完成财务分析任务、实现财务分析目的的技术手段。财务分析方法多种多样,但常用的方法有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

一、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将连续数期的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或指标进行比较,计算前后期的增减方向和幅度,并形成一系列具有比较性的百分比(趋势百分比),以预测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不但能够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或指标的明显变动趋势,而且可以通过对过去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或指标的发展变动规律的研究,揭示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发展趋势。

(一)趋势分析法的种类

趋势百分比(也称趋势比率或者指数)由于基期不同分为定比和环比两种。

1.定比

所谓定比,就是在计算趋势百分比时以某一期间的数或以一定期间的平均数固定为基期数,即为100%,再将同一项目其他各期的数分别与固定基期的数相比较,计算出趋势百分比,称为定基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定基百分比=分析期数额/基期数额×100%

2.环比

所谓环比,就是在计算趋势百分比时所运用的基期是不固定的,是各期数均与前一期的数进行比较,计算出趋势百分比,称为环比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环比百分比=本期数额/上期数额×100%

(二)趋势百分比的计算

下面以某公司现金数据为例,说明在不同基期下的趋势百分比的计算方法。

1.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

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是将不同时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比较,直接观察其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动幅度,考察其发展趋势,预测其发展前景。这种方式在统计学上称为动态分析。对不同时期财务报告的财务指标分析,可以有两种方法:

(1)定基动态比率。它是用某一时期的数值作为固定的基期指标数值,将其他的各期数值与其对比来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定基动态比率=分析期数值÷固定基期数值×100%

【例8−1】以2011年为固定基期,分析2012年、2013年的利润增长比率,假设某企业2011年的净利润为100万元,2012年的净利润为120万元,2013年的净利润为150万元。则:

2012年的定基动态比率=120÷100×100%=120%

2013年的定基动态比率=150÷100×100%=150%

(2)环比动态比率。它是以每一分析期的前期数值为基期数值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值÷前期数值×100%

【例8−2】仍以例8−1的资料为例,则:

2012年的环比动态比率=120÷100×100%=120%

2013年的环比动态比率=150÷120×100%=125%

2.会计报表的比较

会计报表的比较是将连续数期的会计报表金额并列起来,比较其相同指标的增减变动金额和幅度,据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会计报表的比较,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的比较。在进行会计报表相关指标比较时,最好是既计算有关指标增减变动的绝对值,又计算其增减变动的相对值。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有效地避免分析结果的片面性。

【例8−3】某企业利润表中反映2011年的净利润为50万元,2012年的净利润为100万元,2013年的净利润为160万元。

通过绝对值分析:2012年与2011年相比,净利润增长了100−50=50(万元);2013年与2012年相比,净利润增长了160−100=60(万元),说明2013年的效益增长好于2012年。

而通过相对值分析:2012年与2011年相比,净利润增长率为:(100−50)÷50×100%=100%;2013年与2012年相比,净利润增长率为:(160−100)÷100×100%=60%。则说明2013年的效益增长明显不及2012年。

3.会计报表项目构成比较

这种方式是在会计报表比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以会计报表中的某个总体指标为100%,计算出其各组成项目占该总体指标的百分比,从而来比较各个项目百分比的增减变动情况,以此来判断有关财务活动的变化趋势。这种方式较前两种更能准确地分析企业财务活动的发展趋势。它既可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财务状况的纵向比较,又可用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同时,这种方法还能消除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之间业务规模差异的影响,有利于分析企业的耗费和盈利水平,但计算较为复杂。

(三)采用趋势分析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采用趋势分析法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用于进行对比的各个时期的指标,在计算口径上必须一致;

(2)必须剔除偶发性项目的影响,使作为分析的数据能反映正常的经营状况;

(3)应用例外原则,对某项有显著变动的指标作重点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对策,趋利避害。

二、比率分析法

(一)比率分析法的含义

比率分析法是利用企业同一时期的会计报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之间的某种关联关系,计算出一系列财务比率,据以考察、分析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分析方法。比率是相对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某些条件下的不可比指标转化为可比指标,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有人甚至将财务分析与比率分析等同起来,认为财务分析就是比率分析。

(二)比率分析指标类型

由于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等,比率分析法中的比率有许多分类形式。各种分析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当局、经营者等)的分析目的、角度不同,因而各自侧重点也不同。通常,人们把分析者所需的各种比率指标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构成比率、效率比率和相关比率三类。

1.构成比率

构成比率又叫结构比率,是某项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数值占总体数值的百分比,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利用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个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协调各项财务活动。其计算公式为:

构成比率=(某个组成部分数值÷总体数值)×100%

比如,企业资产中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各占总负债的百分比,净资产中留存收益与投资者投入各占净资产的比例等。

2.效率比率

效率比率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比率。利用效率比率指标可以考察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例如,将利润指标与销售成本、销售收入资本金等项目加以对比,可以计算出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以及资本利润率等指标,可以观察比较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及增减变化的情况。

3.相关比率

相关比率是指某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利用相关比率指标,可以考察企业相互关联的业务安排是否合理,以保障经营活动顺利进行。比如,将资产与负债加以相比,计算出资产负债率,据以判断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三)采用比率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

比率分析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计算结果也比较容易判断,而且可以使某些指标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甚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行业间的差别进行比较。但采用这一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比项目的相关性

计算比率的分子和分母之间必须具有相关性。在构成比率指标中,部分指标必须是总体指标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在效率比率指标中,投入与产出必须有因果关系;在相关比率指标中,两个对比指标也要有内在联系,才能评价有关经济活动是否协调、安排是否合理。

2.对比口径的一致性

计算比率的分子与分母之间必须在计算时间、范围等方面保持一致。(www.daowen.com)

3.衡量标准的科学

运用比率分析法,需要选用一定的标准与之对比,以便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通常而言,科学合理的对比标准有预定目标、历史标准、行业标准、公认标准。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影响财务指标的各项因素并计算其对指标的影响程度,来说明本期实际与计划或基期相比财务指标变动或差异的主要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是经济活动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财务分析的方法之一,有利于揭示问题,明确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方法解决问题。因素分析法根据其分析特点可分为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

(一)连环替代法

1.连环替代法的含义

连环替代法是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形式。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假定,某一个财务指标P由A、B、C三个因素的乘积构成,即:

P=A×B×C,假定实际指标为Po=Ao×Bo×Co;标准指标为Ps=As×Bs×Cs

实际值与标准值的总差异ΔP=Po−Ps

计算公式和步骤如下:

标准指标:Ps=As×Bs×Cs

第一次替代:P1=Ao×Bs×Cs

第二次替代:P2=Ao×Bo×Cs

第三次替代:P3=Ao×Bo×Co

P3=Ao×Bo×Co即为实际指标Po。总差异ΔP=Po−Ps,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可分别由以下表达式计算求得:

A因素变动的影响:ΔPA=Ao×Bs×Cs−As×Bs×Cs=P1−Ps

B因素变动的影响:ΔPB=Ao×Bo×Cs−Ao×Bs×Cs=P2−P1

C因素变动的影响:ΔPC=Ao×Bo×Co−Ao×Bo×Cs=P3−P2

最后,可以将以上三大因素各自的影响数相加,即ΔPA+ΔPB+ΔPC,就应该等于总差异ΔP=Po−Ps

【例8−4】某企业2012年10月某种原材料费用的实际数是4 620元,而其标准数是4 000元。实际数比标准数增加620元。由于原材料费用是由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单价三个因素的乘积组成的,因此就可以把材料费用这一总指标分解为三个因素,然后逐个分析它们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先假设这三个因素的相关资料如表8−1所示。

表8−1 相关资料

根据表8−1中的资料,材料费用总额实际数较标准数增加620元。运用连环替代法,可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

变动因素的影响分析:

②−①=4 400−4 000=400(元),说明产品产量增加的影响超支400元。

③−②=3 850−4 400=−550(元),说明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减少的影响节约了550元。

④−③=4 620−3 850=770(元),说明材料单价提高的影响超支770元。

全部因素的影响总额=400+(−550)+770=620(元)

2.采用因素分析法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1)因素分解的关联性。构成经济指标的因素,必须在客观上存在着因果关系,要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否则就失去了应用价值。

(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确定替代因素时,必须根据各因素的依存关系,遵循一定的顺序并以此替代,不可随意加以颠倒,否则就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

(3)顺序替代的连环性。因素分析法在计算每一因素变动的影响时,都是在前一次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采用连环比较的方法确定因素变化影响的结果。

(4)计算结果的假定性。由于因素分析法计算的各因素变动的影响数,会因替代顺序不同而有差别,因而计算结果不免带有假定性,即它不可能使每个因素计算的结果,都达到绝对的准确。因此,分析时应力求使这种假定合乎逻辑,具有实际经济意义。这样,计算结果的假定性,才不至于妨碍分析的有效性。

(二)差额分析法

差额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基本原理与连环替代法相同,以上题为例,其计算公式如下:

1.产品产量因素变动对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

产品产量变动的影响差额=(实际产品产量−计划产品产量)×计划材料单耗×材料计划单价

2.材料单耗变动对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

材料单耗变动的影响差额=实际产品产量×(实际材料单耗−计划材料单耗)×材料计划单价

3.材料单价变动对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

材料单价变动的影响差额=实际产品产量×实际材料单耗×(材料实际单价−材料计划单价)

【例8−5】仍用表8−1中的资料。采用差额分析法计算确定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

(1)由于产品产量增加对材料费用的影响为:

(110−100)×8×5=400(元)

(2)由于材料单耗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为:

(7−8)×110×5=−550(元)

(3)由于材料价格提高对材料费用的影响为:

(6−5)×110×7=770(元)

【实务训练】

实训8−2 从网上查找万科公司2001—2010年的销售额和净利润数据,利用Excel表格进行定比和环比数据处理,画出趋势图,分析变化情况。

【思维培养】

1.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要对企业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分析。如果一个企业通过财务分析揭示本年的财务状况不理想,是否代表企业就要倒闭和没有前途?说明理由。

2.一个一帆风顺、高速发展的企业并不一定是个好企业,而一个起伏波折、具有危险意识的企业有可能成为百年老店。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