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七十年代女人头上戴的很单调也很简单,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头上扎一块四边带穗的针织方形头巾,颜色有红的、粉的、蓝的、绿的等等,头巾既能保暖、御寒,又能防尘,同时也是女人的装饰品。用来防尘御寒时,把方形头巾对角折一下,把折好的头巾长边当中盖在头顶上,长边的两头系在下巴颏儿底下。春秋季节把对折好的头巾系在脖子上,既能保暖又能起到装饰作用。老太太大多戴一顶圆形平顶黑色的栽绒帽子,帽子的两边分别缝着一朵黑栽绒布做的小花,帽子前面还镶着小拇指肚大小绿色的亮片。那时老太太把头发梳到后脑勺下面再挽个疙瘩揪,用黑色的网罩(网子)把疙瘩揪套上,再戴上帽子,疙瘩揪露在帽子外面,这顶黑帽子能起到装饰、御寒的作用,对掉头发的老太婆也有遮丑之嫌。
男人们夏天一般戴单帽,多数人不戴,热天、雨天戴个苇连头,不戴时拴在后背上。冬天男人都戴帽子,青年、中年男子几乎一人一顶皮帽子。老年人大多戴顶毡帽头,形状像瓜皮帽,帽头前面有个毛皮小迎风,两边有个毛皮小耳扇,冷时打开,平时折进帽盔里,春秋冬都能戴。这种帽子戴在头上,看着总有几分不舒服的感觉,像电影里的汉奸、地主、四类分子形象,哈哈,反正不像好人样,但老人们戴着很实惠,一年能戴三季,也很科学,既解决了冬天头部御寒的问题,又解决了春秋时头部保暖问题。
皮帽子有好几种,最讲究最豪华的是狐狸皮帽子,最常见的也是最普遍的当属狗皮帽子,也有兔皮和猫皮的,但没有狗皮帽子暖和禁[jīn]戴。七十年代末商店里卖栽绒帽子,好看,不太暖和。冬天要到大山上砍柴和野外做农活,寒风刺骨,没有帽子是不行的。狐狸皮帽子戴着高档、美观、暖和,象征着富有、身份高贵。不但不好买,而且价格不菲,每顶帽子要二十来块钱,不是每个人都能戴得起的,也不是干活人戴的。戴狐狸皮帽子就像现在穿裘皮大衣,要特别注意保护。通常都戴狗皮帽子,这种帽子经济实惠,也比较好看,戴着暖和、随便,不用刻意保护。狗皮比较好弄,那时候几乎每家都养狗,需要时把自家的狗勒死,花几块钱找人把狗皮熟一熟即可。一张中等大小的狗皮能吊三顶皮帽子。(https://www.daowen.com)
做一顶狗皮帽子也很麻烦:一是要买棉帽衫子;二是得买皮子,如果自己有狗皮还得找人熟;三是得买新棉花;四是要找专人裁皮子、吊帽子(把皮子缝在帽衫上)。所以帽子不旧到一定程度人们是舍不得扔的,总是把长毛的戴成中毛的,把中毛的戴成短毛的,最后戴成几乎没毛的。不过狗皮帽子很禁戴,一顶狗皮帽子能戴四五年,节省着能戴六七年。皮帽子的戴法一般有四种:第一种是把帽扇子折上去,把帽扇子下面的两根带系在上面,这是天不太冷时的戴法。第二种是把帽扇子折上去,但帽扇子下面两根带不系,让帽扇子耷拉着,这是天比较冷但不是特别冷的戴法。第三种是把帽扇子全落下来,是天很冷时的戴法。天特别冷的时候,不但要把帽扇子落下来,而且还要把帽扇下面的两根带系在下巴颏儿底下,这是第四种戴法。
不可想象,仅仅四五十年的光景,天气就暖了这么多,现在回老家,那些中年人和小伙子们冬天已不戴皮帽子了。在五六十年代,冬天到邻居家串门,一百多步远都得戴上皮帽子,不然就把耳朵冻得像猫咬似的疼,胡子冻上冰溜子,眼毛挂白霜。冬天来了客人,第一件事是把火盆挪到客人跟前,再把火盆上面的灰扒开露出明火,为客人取暖御寒。那时每个冬天,村里都有很多人被冻伤,比如冻伤脚的、冻伤手的、冻伤耳朵的。冻伤的脚和手肿得像个馒头;冻伤的耳朵肿得像个铃铛,还放着亮光,有时不及时治疗还会发展成冻疮。如果形成习惯性冻伤,每年着冷就发作,奇痒无比。那时人们常用一种土办法治冻伤,即把谷糠放在火盆里面,用谷糠火烤冻伤的部位,糠火特别呛人,但是治疗效果很好。过去的天气确实比现在冷多了,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御寒的衣服少而薄,如果过去能有现在这么多这么好的保暖衣服,也不至于把人冻成那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