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属铸币的材料、币值与国际影响

金属铸币的材料、币值与国际影响

更新时间:2025-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元之际,金属铸币取材极广,而币值较低,盖由于金铜之缺乏,故取材不得不广。由于币材之广,故币值遂表示降贬之倾向,此二事迭为因果。而当时国境对垒,经济互为封锁,倘一国之金属铸币,其品质劣于他国之铸币时,他国之优良铸币必被驱逐,而引起他国货币之贬值,经时既久,遂造成本期金属铸币广泛贬值之现象。综观上述,金属币财应用之广泛,实为本期金属铸币之特点。

宋、元之际,金属铸币取材极广,而币值较低,盖由于金铜之缺乏,故取材不得不广。由于币材之广,故币值遂表示降贬之倾向,此二事迭为因果。而当时国境对垒,经济互为封锁,倘一国之金属铸币,其品质劣于他国之铸币时,他国之优良铸币必被驱逐,而引起他国货币之贬值,经时既久,遂造成本期金属铸币广泛贬值之现象。

一、铜钱。五代之际袭用唐钱,称“唐国通宝”,江南、两浙、河东皆然,至宋始易其制。

1.宋之铜钱。北宋太宗至道中,岁铸八十万贯,经十年后,真宗景德末至一百八十三万贯,又经十年,天禧末铸一百五十万贯(《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时,岁达三百万贯(铜钱铁钱合计)。其后国力渐竭,所铸渐减,岁铸之额以庆历、元丰间为最盛,崇宁后更减(蔡絛《国史补》),诸路有铜钱一十七监,岁铸五百万贯。其中南方监铸约百分之七五。铁钱九监,岁铸八十八万贯。元丰以后,各监增废,代有变动,其规模亦有大小。兹举永通监为例,岁用铜百万斤,可得成币三百万,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刀错水莹,离局为二(《韶州新置永通监记》《金石萃编续·卷十四》)。

凡铸铜钱,用剂八十八万两,得钱千重八十两,十分其剂,铜居六分,铅锡居三分,皆有奇赢(《文献通考》)。所铸之钱,称“通宝”或“元宝”,俱冠以各帝年号。宋代铸币之购买力,太平兴国元年,江南西路绢上等旧估匹一千;真宗大中祥符九年,青、齐间绢值八百、绸六百;仁宗庆历六年,绢一匹至一千二百(《资治通鉴·长编》)。南宋高宗建炎三年,绢每匹折钱二千,绍兴十七年,江南匹折钱六千,两浙七千和买六千五百(《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2.金辽铜钱。金侵宋河北后,初时沿用宋币,后乃自铸“隆正通宝”“大定通宝”“泰和重宝”(以一当十),然因金重交钞,故硬币之使用甚少。辽与宋界,初多用宋铸币(苏子由《北使还札子》,见《栾城集》)。太祖天赞时,始自铸铜钱,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诸朝,多续铸[洪遵《泉志》、董悠(逌)《钱谱》著录颇多]。景宗朝,年铸五百贯(《辽史拾遗》),足征其铜产初丰后啬。兴宗重熙时,并铸铁钱。西辽铸钱,有天祐帝之“寿昌元宝”,及感天皇后之“元宝钱”(《续通考》)。

3.元之铜钱。元之货币,全用钞法。至正时,设宝泉提举司,铸“至正钱”,为数极少。武宗至大三年,设钱监铸钱。其钱曰“至大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银钞一厘;曰“大元通宝”者,一文准大通钱一十文(《续通考》)。大钱书蒙古文,小钱书汉文,楷书;行之二年,至大四年,仍废。元属西域诸藩邦,另铸钱币,币品文为汉名,幂为人像或骑马(《新元史·食货志》)。据洪文卿译《蒙古西域诸国钱》所记,凡六百八十七种,蒙古汉钱七种。(https://www.daowen.com)

二、铁钱。先是后唐时,有夹带铅铁钱(见《文献通考》引《后唐天成四年制》)。五代诸国割据,南唐铸铁钱,每十钱,以铁钱六、铜钱四而行。乾德后,只以铁钱贸易,凡十当铜钱一。西川孟昶、湖南马殷、福建延义,皆用铁钱与铅钱及铜钱兼行[参《金石索》、董悠(逌)《钱谱》]。铁钱后更流通于陕西及河东诸路。据神宗时毕仲衍《中书备对》言,铜钱流通区域为京师及其他,凡十三路;铁钱流通区域原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后更推行于两广、两淮、京西及荆襄各路;铜铁钱并行之区域,初为陕西府路、河东路,而四川、福建路后亦铜铁钱并行。铜钱与铁钱之比值,北宋开宝时为一比一,元丰间乃为一比一五。

三、铅锡钱。宋以前之隋唐,民间已有私铸杂铅锡钱流行,但对铅锡钱禁令颇严。徽宗崇宁二年,宋廷因辽、金以中国铁钱为兵器,乃杂以铅锡使脆,铸夹锡铁钱(《文献通考》)。此外,尚铸一种夹锡铜钱,每缗用铜八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宋史·食货志》)。综观上述,金属币财应用之广泛,实为本期金属铸币之特点。

四、银与金。宋时银之用颇为广泛,凡贡献、纳税、赏赐、馈赠,通用银,而金次之。靖康之难,宋括汴京金银送金国,共得金五十七万八千两,铜九百十四万两,宋金和约,宋岁输银于金国二十五万两。银与金之形式各以锭,金人入汴,检视宋库藏有金三百万锭、银八百万锭(见《大金国志·卷三二》)。宋、元时,大锭五十两,中锭半之,小锭又半之(十二两半)(见元胡三省《通鉴注文辨误》)。而后世所称元宝之锭,则始铸于元世祖至元三年(《续通考·国用考》)。锭之外,有铸为金钱与银钱者,惟流通范围甚小。金国亦尝铸银货,称“承安宝货”,章宗承安二年,铸自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金史·食货志》),实为后世银两本位之所自仿。

五、蚆。宋、元时,西南边区尚有以贝为货币者。元时云南行蚆子。蚆者贝也。蚆以一枚为庄,四庄为手(或首),四手为苗(或缗或觅),四苗为索(或作橐),值银一钱,二十索值金一钱(《唐书·地理志》《元史·食货志》《邓川州志》及《滇系》《马可·波罗游记》均记用贝事,惟单位略有出入)。惟所用之蚆限于滇土所出,予考见今滇中民间所藏古地契,其价格均以蚆计,可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