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财政官制的演变与变革

经济财政官制的演变与变革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宗时,并于三司条例司,并置会计司。同时,对于地方财政之监督,条禁文簿,渐臻密察,诸州通判官到任,皆须躬阅账籍所列官物,吏不得以售其奸,主库吏三年一易。辽制财赋之官,初甚简易,嗣仿宋制设三司使,于五京及长春、辽西、平州置盐铁转运、度支、钱帛诸司,以掌出纳。元代财政,仍掌于户部,隶于中书省。

经济财政官制的演变与变革

宋初,管理财政者为三司,即户部、度支、盐铁是,总名曰“计省”。三司之职,所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太平兴国八年,分置三使;淳化四年,复置使一员,总领三部;又分天下为十道,在京东曰左计,京西曰右计,置使二员分掌。俄又置总计使判、左右计事、左右计使判十道事,凡干涉计度者,三使通议之(《宋史·职官志》)。

1.户部。掌管天下户口、赋税之籍、榷酒工作、衣储之事,以供邦国之用度,其下分五案,即户税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粮案。

2.度支。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度,其下八案,即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

3.盐铁。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市、河渠、军器之事,以资邦国之用度,其下分七案,即兵案、胄案、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设案。(www.daowen.com)

神宗时推行新政,更制置三司条例司,而扩其职权,司马光称之为“中书之外又一中书”,青苗、募役、均输、市易诸法,均由司议定,成立一年零三月而罢,复归中书。神宗以后,三司归并于户部及司农、太府二寺(《宋史·职官志》),户部分四司(即户部、度支、金部与仓部)。此外司农寺掌仓储委积,太府寺掌库藏岁出纳、平准贸易之事。建炎三年,罢司农寺并入仓部,罢太府寺并入金部。南宋时,更设审计院、粮料院(颁廪禄)等六院及四辖,四辖为财务官,一榷货务都茶场,二杂买务杂买场,三文思院(分隶工部及少府,监掌金银、犀玉工及彩绘装钿之饰,供仪物、器物之用,皆属珍贵之品),各置一提辖官以领之。至于地方财务,则有发运使主江南六路供输,转运使掌一路之财赋,领登耗上供经费储积,提举常平使掌一路之救恤,领常平仓水利敛散。宋代计政,较前代有所改进,太宗时一度设立总计司,淳化元年诏三司,每岁具见管金银钱帛储等簿以闻。四年改三司为总计司,左右大计,分掌十道财赋,令京东西南北各以五十州为率,每州军岁计金银钱绘帛刍粟等费,逐路关报总计司,总计司置簿,左右计使通计置裁给,余州亦如之(《宋史·食货志》)。总计司行之未久,即废。神宗时,并于三司条例司,并置会计司。但此制旋随三司同废。南宋宁宗时,设国用司,立考核财赋治,开禧二年改名国用参计所。考宋初三司主计,有度支之目,更有提举账司、磨勘理欠等司。北宋景德、皇祐、治平、熙宁、元丰间之主计者,皆有会计录上之,凡三司所领户籍舆图,收支悉具。苏辙据元丰八年会计实况,作《元祐会计录》(分收支、民赋、课入、储运与经费五目),此诸实录记载八十余年国计出入之要。迄于南宋,则有绍熙、庆元、端平会计录,备载光宗、宁宗、理宗三朝五十年间之会计,均为财政史上有价值之作。同时,对于地方财政之监督,条禁文簿,渐臻密察,诸州通判官到任,皆须躬阅账籍所列官物,吏不得以售其奸,主库吏三年一易(《宋史·食货志》)。观此知宋代会计之法建置,颇有足多。

辽制财赋之官,初甚简易,嗣仿宋制设三司使,于五京及长春、辽西、平州置盐铁转运、度支、钱帛诸司,以掌出纳。金循辽、宋之制,鲜所建树。元代财政,仍掌于户部,隶于中书省。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凡贡赋出纳之经、金币转通之法、府藏委积(缓急)之实、货物贵贱之值、敛散准驳之宜,悉以任之(《元史·百官志》)。其法度粗率,方之于宋,远为不及。成宗大德二年,敕会计每岁出入之数,其详靡记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