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星星之火,燎原希望

星星之火,燎原希望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语出自明朝张居正的《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文说:“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煽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信。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驻地,给林彪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复信。[5]其中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燎原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语出自明朝张居正的《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文说:“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煽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来比喻一点小的过错,就可能酿成大灾。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却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信。当时,林彪等一部分人对时局过度悲观。主要原因,是大革命失败后出现的一系列挫折,使得党内和红军内始终笼罩着一种悲观情绪。如林彪跟随朱德井冈山不久,他常说些“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之类的牢骚话。同他一起战斗过的萧克回忆说:“在井冈山,林彪曾提出‘井冈山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离开井冈山后,林彪等人的这种悲观情绪一段时间仍然存在。林彪毕竟是一名高级指挥员,这种情绪显然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1930年新年刚过,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收到一封信,信中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力量,认为中国革命高潮未必很快到来。写信人是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林彪。

看了林彪的这封来信后,毛泽东认为林彪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并非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驻地,给林彪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复信。信中,毛泽东精辟地勾画了“以乡村为中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框架,坚定地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预见,他断言:“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情况,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不远了。”[5]其中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时,毛泽东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前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6]这些比喻对当时“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论者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此后的革命事实也完全证实了毛泽东惊人的预见。就短期而言,复信林彪一年多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宣告诞生,恰好应验了毛泽东预见的英明与正确。

“星火燎原”,由弱到强,由劣到优,正是毛泽东辩证地看待分析问题、沉着而深刻分析利弊、扬长避短给予团队成员以信心的真实体现。

当然,今天我们也应正确地来看待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这件事。在党内和军内,一个下级干部或指挥员,向上级领导或首长客观地反映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能提出个人的意见或建议,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提倡的行为。当时,林彪没有隐瞒自己的观点,虽然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他敢于向上级领导反映,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所应采取的态度。

相比较说来,现在有些企事业单位的上下级是“通气”不够的。尤其有的副手,各揣心腹事,对公司里的许多事情,也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一把手怎么说,他就怎么附和。由于上下级“通气”不够,公司运转过程中难免出事,出了事就躲,躲不成就推卸责任。

笔者认为,创办企业“远大目标、不懈努力、聪明才智”,是促使企业团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通过团队力量使企业走向辉煌的不可缺少因素。英国教堂墙上有这样一块碑文,上面写道:“干活如果没有远景,就会枯燥乏味;有远景而没有实干,只是一个空想;有远景再加上实干,就成了世界的希望。”可见,这块碑文的文字真够经典了。

我国民营企业正泰集团是低压电器生产商之一,前身是建于1984年的乐清县求精开关厂。现为董事长兼总裁的南存辉说:“我发现这个行业发展非常快,能够赚钱,而且能够锻炼人,所以我就把修鞋停下来,转而搞起了电器行当。”建厂之初,厂房面积只有50平方米,职工只有8个人,年产值仅1万元,起点非常低。但最初的创业者们并不气馁,而是凭着将厂子做大做强的执著和信念,在柳市低压电器市场中脱颖而出。近四年来,先后有200多位海归博士和外国专家加盟公司建设,不断开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品。

经过不到30年的打拼,该集团已下辖8大专业公司,员工已增加到23000余名,产品畅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多年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十位,年利税总额连续三年名列中国民营企业纳税百强前五名。公司被评为“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南存辉荣获“中国企业十大创业领袖”、“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www.daowen.com)

正泰集团之所以呈“燎原之势”,其秘诀之一,便是诚信经营。1995年夏季,正泰集团下属公司有一批产品,已经装箱待运,出口希腊。这个当口,质检员却突然发现其中的一只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其实,也不严重,就是产品外观色泽上有点差错。交货在即,怎么办?如耽误发货,违约造成的经济尤其是信用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将航运改为空运的话,那么至少增加运费80万元。南存辉得到报告后,立即下令全部开箱检查,并果断作出决定:由航运改为空运。结果光运费就增加了80万。对此,南存辉却认为,为了维护企业的声誉,别说80万,就是800万也值得。诚信第一,气度非凡!

可以说,企业由小做大、做强,不可或缺的是诚信、是产品的质量。这两项不达标,产品不但无法占领国内市场、走不出国门,就是于企业所在地火也“燎”不起来。

一句流传极为广泛的广告——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几乎家喻户晓。这个男装品牌,从曾宪梓亲手制作的第一条金利来领带诞生起,已经走过了44个年头。

曾经分享过毛泽东时代恩惠的、现任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曾宪梓先生,创业过程极为艰辛。他15岁前因家贫都没进过学堂。新中国成立后,他依靠国家提供的助学金读完了中学大学。他曾回忆说,当年“出境时经过罗湖桥,我忍不住回过头望,那时就下定决心:出去以后,一定要努力创造财富,然后尽最大的努力来回报祖国。这个誓言一直鞭策着我”。

1968年,曾宪梓孑然一身来到香港后,靠着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和一腔坚毅的恒心,就这样“一人工厂”诞生了。第一批领带制作出来后,他背着领带盒,四处推销,常常碰壁。但他不气馁,搞市场调查,力求确保产品质量。他从低档领带做起,又向高档领带进军。因为,他心中的目标就是要创世界名牌。在“金利来”打响后,他为保持其名牌地位,经常奔波于世界各地,考察领带生产的新潮流。他经历了一条从苦难和荆棘中走出的创业之路。

曾宪梓是广东梅州人,他凭着客家魂中“刻苦耐劳,面对困难不畏缩,勇往直前,有智慧,肯拼搏”的处事传统和作风,使金利来由最初单一生产领带的家庭式手工作坊,发展至今天的国际性、香港上市公司,并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德国设有附属公司。到2007年年底,曾宪梓先后捐助的项目已超过800项,涉及教育、科技、医疗、公共设施、社会公益等方面,捐款总额超过6.3亿港元。2008年,他被授予“中国企业改革十大杰出人物”。

论语·子路篇》里,记载了孔子教导弟子的一段话——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不要只图快,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图快,则达不到预期目标;只顾眼前利益,则办不成大事。笔者分析上述两家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辉煌的创业史,意在使企业的经营者深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内涵,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了,公司就能逐步发展起来;违背了规律,公司发展就会遭受损失甚或破产。既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也不可本末倒置,不分主次。

有的公司创办者,从公司开张那天起就急于淘到“第一桶金”,淘不到,就像皮球一样泄气了;隔个一年半载的,还淘不到重金,公司就散伙了。不做市场分析、不搞公关、不做流动资金预测,经不起经营中的挫折,怎么能说发财就发财呢?钱要那么好赚,大家就都富裕起来了。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得好:“做事业的人不要妄想发横财,要靠心血和汗水来换取。”生活中,我们耳边也经常会回荡着《真心英雄》那首歌:“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其实,人生就像一盘棋,成败得失会经常遇到。不要因公司办得不顺,就怨天尤人,应多从自身方面找原因,“不是路不平,而是你不行”。即便一时受挫,也要勇敢面对,激发更大的斗志。历史上,司马迁笔下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他们都是不畏挫折、奋发向上的成功典范。就连司马迁本人,也是在遭受了腐刑之后,留下了不朽的巨著《史记》。他们并没有向挫折和磨难低头,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铸就了历史的宏伟篇章。所以,当你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要不屈不挠、坚韧不屈地领略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朝着胜利和成功的目标挺进,相信总有一天你的公司会呈“燎原”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