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检测方案及分析

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检测方案及分析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415国际商务决策基本知识检测方案续表表416国际商务决策分析能力检测方案表417国际商务决策专业素质检测方案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检测分析报告① 检测成绩总体分布依据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群核心能力检测方案,在2017—2018学年第2学期和2018—2019学年第1学期共两个学期中,分别对国际商务专业1602B的20名在校生进行了能力检测,具体检测结果如表 418、表 419 和 4110 所示。

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检测方案及分析

(1)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检测方案

依据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群建设内容及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围绕构建“国际商务决策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这一目标,遴选三门课程进行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检测。具体检测方案如表 4−1−5、表 4−1−6 和 4−1−7 所示。

表4−1−5 国际商务决策基本知识检测方案

续表

表4−1−6 国际商务决策分析能力检测方案

表4−1−7 国际商务决策专业素质检测方案

(2)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检测分析报告

① 检测成绩总体分布

依据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群核心能力检测方案,在2017—2018学年第2学期和2018—2019学年第1学期共两个学期中,分别对国际商务专业1602B的20名在校生进行了能力检测,具体检测结果如表 4−1−8、表 4−1−9 和 4−1−10 所示。

表4−1−8 国际商务决策基本知识检测成绩分布表

表4−1−9 国际商务决策分析能力检测成绩分布表

表4−1−10 国际商务决策专业素质检测成绩分布表

② 检测结果分析

课程群绩效考核预期目标:

a. 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学生的测试合格及以上比率达到80%以上,优良率达到20%。

b. 专业能力的掌握水平:学生的测试合格及以上比率达到80%以上,优良率达到20%。

c. 专业素质的达成水平:学生的测试合格及以上比率达到80%以上,优良率达到20%。

检测成绩总体显示:

国际商务决策基本知识检测成绩优良率为45%,高于预期目标20%;合格及以上比率为100%,高于预期目标80%。

国际商务决策分析能力检测成绩优良率为 5%,低于预期目标 20%;合格及以上比率为100%,高于预期目标80%。

国际商务决策专业素质检测成绩优良率为45%,高于预期目标20%;合格及以上比率为100%,高于预期目标80%。

检测成绩说明基于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测评的“国际商务决策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框架下,学生总体达到合格标准,基本形成“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规格要求,达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国际商务决策分析能力测试中,优良率尚未达标,说明学生在应用国际商务决策基本理论、知识、工具、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尚未达到显著良好的预期效果。

③ 存在问题分析(www.daowen.com)

国际商务决策分析能力优良率尚未达标的问题与成因分析如下。

在国际商务课程案例评阅过程中,学生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国际经营环境竞争对手分析缺乏实际资料和数据支撑,对目标投资国家产业环境分析不够详尽,导致失分;国际产业竞争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运用不全面、不清晰,部分学生将内部条件分析与产业竞争环境分析的内容混淆,缺乏案例企业国际经营产业环境分析的明确结论,导致失分;部分学生未能准确进行案例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的对比分析,缺乏多种市场进入战略的对比分析,市场进入战略与竞争战略混淆,导致失分。

在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课程检测过程中,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的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能够理解和识别影响国际经贸的主要因素,但仍然不能灵活恰当地运用,不能够完全正确的分析影响国际经贸的主要因素,存在分析问题不够深入或分析结论有误等问题。

在BOSS经理人经营决策实战竞赛过程中,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不够强,部分学生参与团队拟合的意愿不强、未能积极参与。学生沟通能力不足,导致个别团队因识别和评价自身与合作成员的贡献与影响力问题产生团队冲突,影响了内部沟通效率和效果。部分团队经营决策的合理性、时效性未达标,导致经营决策绩效落后。

④ 改进措施

针对国际商务决策分析能力未达标的原因分析,在课程群具体课程建设方面,提出如下改进措施,如表4−1−11所示。

表4−1−11 课程群具体课程建设改进措施

同时,围绕构建“国际商务决策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解决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形成“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模式,达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课程群学习目标与预期学习成果,在课程群方案设计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学习效能和实践能力提高等方面应做如下改革与创新。

a. 师资建设

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是:教师除了要具有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外,还要精通实践专题和项目运作,从而在指导学生进行国际商务决策分析与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能够落地。因此,加强国际商务课程群师资培训广度和力度,将现有团队成员及有潜力进行该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分期、分批选送到国外或国内院校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和专业课程培训,参与企业脱产及半脱产实习或实践,为教学储备“双师型”师资力量。

b. 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组织与设计过程重视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结合。授课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可设计课堂演讲、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型辩论等多种互动和灵活的教学方式,主题应贴近现实商务世界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如:NBA国际化、宜家经营战略、星巴克对外投资战略、欧盟对我国企业的反倾销案例、耐克的血汗工厂问题等鲜活的主题,讲练结合,提高学生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综合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对于重点章节辅之以真实场景录像资料视听等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商务场景融入感、文化和商务敏感度。

c. 教学资料库建设

教学载体包括教材、辅导资料、课件、案例、习题等,各种资料的总和形成资料库。国际商务课程群相关课程选用的教材,特别是外文原版教材篇幅过长、缺乏本土化案例与习题。因此,聘请国外专家或行业专家参与编写案例和辅导资料,并形成全面的教学资料库,数字立体教材将是课程群资料库未来建设的主要方向。国内引入的国外原版教材或改编教材的版本通常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很难与国外教材实现同步更新。在开展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和跟踪国内外学科理论的最新进展和相关实践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更新教材体系架构和教学内容,努力将最新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时新词汇以及实践技能等传授给学生。

d. 网络教学与团队合作

完善课程群学习网站建设,实现课程大纲、考试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题库、案例库、学习辅导书、参考资料和教学录像、作业样本上网;建成网络互动平台,为教学双方提供开放的交流空间,除进行网上实时答疑、指导外,开设网络课堂专题讨论板块,设计相关专业话题进行实时讨论,及时分享学习心得,取得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同时,可以按照自愿组合、优势互补的原则组织学习小组,每个学期小组成员基本固定,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如案例讨论、课堂演讲、对抗性辩论等。通过团队组建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间对他人互补能力的认识和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知识的分享和交流,激发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e. 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的意义依赖于学的存在,学是教的前提。教学团队授课教师认真准备习题库,课下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提高已学内容,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阅和点评,以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提高准确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表述的能力。同时还应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评估与沟通,定期(期中、期末)或不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小型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面临的主要困难、学习的兴趣、效果和要求,以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f. 聘请国外教师(专家)讲学或讲座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在教学师资培养和交流方面的频度和力度。争取每年引入一位讲授国际商务的专业教师与我们的教学团队合作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案,开发教学案例库,编写辅导教材,并合作授课。同时,每年聘请一位行业客座教授,举办国际商务方面的专题讲座,也可实现专家进课堂。通过国内外师资互通,以及业界专家指导,促进学生达成专业核心能力目标——“具有国际商务决策分析、制定与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国际商务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

g. 拓展课程群实践边界与方式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群教学的主体内容是现代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遵循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管理问题,教学过程中应将国际商务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结合为一体,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将知识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突出“活学活用,以用为主”的原则。着力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程度,采取“企业家进课堂”等形式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弥补课程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同时,课赛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商务决策大赛,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校内课程群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编写实践指导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