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现,缘起中丹文化交流

重现,缘起中丹文化交流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西北方的比斯佩布杰格山有一座著名的格隆维教堂。这座丹麦国家级教堂是为了纪念一个名叫格隆维的人。被称为“丹麦孔子”的格隆维是丹麦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教育改革家、诗人和教士。格隆维出生于牧师家庭,受父亲影响后来也成为一名牧师。格隆维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开启民智,激活民族精神,必须提高民众的公民素质和道德素质,从而奠定民主社会的基础。到1864年,丹麦共成立11所民众高等学校。

重现,缘起中丹文化交流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西北方的比斯佩布杰格山(Bispebjerg Hill)有一座著名的格隆维教堂。教堂的外表正面看起来像一架管风琴,质朴简洁。格隆维教堂由丹麦建筑设计师世家克林特家族祖孙三代于1921—1940年修建。这座丹麦国家级教堂是为了纪念一个名叫格隆维的人。

被称为“丹麦孔子”的格隆维(N.F.S.Grundtvig,1783—1872,也译作葛龙维)是丹麦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教育改革家、诗人和教士。格隆维出生于牧师家庭,受父亲影响后来也成为一名牧师。格隆维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开启民智,激活民族精神,必须提高民众的公民素质和道德素质,从而奠定民主社会的基础。因此,他把工作重点放到启蒙上。他以“自由第一,人人平等”的理念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民谣和赞美诗,被广泛传唱。1820年,37岁的格隆维创作的一首民谣描述了他对平等社会的美好愿景:“也许别人的山里有更多的矿藏,但在丹麦,即使穷人小屋里,面包也不少,这里没有人拥有太多,也没有人一无所有。”他用诗歌滋养着丹麦,唤醒了丹麦的民族意识;他热情鼓吹的民主、平等和公平教育的思想深刻影响丹麦,更新和铺垫现代丹麦文明的底色。

1844年,格隆维创办了丹麦第一所民众高等学校(folk high school)。格隆维视民众高等学校为农民的“生活学校”。民众高等学校的使命是启蒙,是唤醒民众,是使人民“活”起来,发展学生“成人的心灵”,学会“爱自己,爱邻人,爱上帝”,“使他们能了解人生问题,而乐尽国民天职”,从而从农民成为公民。民众高等学校是一种非学历、非职业的教育,没有入学门槛,不设考试限制,可随时入学。学制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主要提供人文教育,而非知识技能教育。学习内容包括丹麦语、历史、社会事务、外交事务、外国语心理学音乐欣赏等,不同学校各有侧重,但是明确把历史、母语和唱歌列为核心课程,使农民了解丹麦的历史和文学,接受文明的洗礼。当时,丹麦的教育机构都采用拉丁语授课,格隆维强调学校应该使用丹麦人“活的语言”丹麦语进行教学,通过讨论、讲演等“生活启导”的方式,帮助丹麦人恢复自信,增强凝聚力,保持丹麦的民族身份和特征。他认为,母语是团结国民最有力的凝聚剂,母语才能与同类的灵魂打成一片。而唱歌使个人与他人之间得到最高的和谐。他相信,美妙的诗歌只有传唱于学校,才能对国民生活有所帮助。格隆维说,必须征服生活,不仅从物质上,而且从精神上都要征服它。民众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是北欧民族,乃至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的积淀者,在他的学生身上浇灌出征服生活的艺术之花,开遍世界。对于青年教师关于“我应该干什么”的提问,民众高等学校导师的答案是:“去找25个关于生活的好故事,记住它们,再讲述它们。然后,你的学生就会彻底改造世界。”因此,北欧神话宗教、传说和民歌这些关于命运、爱情、死亡等一切事情的故事,都是民众高等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冬季,民众高等学校把无聊的农民组织起来,大家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学习唱歌,老师为大家读诗。农民要学会唱歌、讲故事,也学习做奶酪,学习农业技术,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格隆维对农民学员说:“我不是要改变你,只是为你点亮一盏灯。你有你的生活经验,你是与众不同的人。学校只是一个分享经验的地方。学校的作用,是帮助个体完善自己。”

民众高等学校的一个积极后果就是,“活”起来的农民开始自主组织合作社,建立与土地和财产无关的、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成为丹麦建立民主制度的重要实践。他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讨论,聆听,协商,作出决定。到1864年,丹麦共成立11所民众高等学校。1864年之后,学校地位得到法律的认可,办学经费由政府资助,民众高等学校得到快速发展。到1892年,丹麦的民众高等学校发展到75所。同年,丹麦颁布教育改革法,民众高等学校正式成为丹麦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丹麦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和城镇居民进入这类学校学习。这一教育模式重塑了丹麦社会。民主、平等、责任、诚实、尊重、博爱、自由、自信、创造、勤劳、法制、思辨、规则这些概念,逐渐成为现代丹麦人的社会文化基因,成为丹麦社会完好运行的关键。(www.daowen.com)

格隆维的民众教育、乡村教育思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传播到中国,梁漱溟、晏阳初等都深受影响。梁漱溟说:“我因忖思中国经济问题的解决,而注意到农业与农民的合作;因留心农业与农民合作的事,而注意到丹麦这个国家,并听得丹麦农业之发达、合作之隆盛,皆以其教育为原动力。”他赞誉“丹麦民众高等学校不是任何科学的教育理论的产物,亦不与任何严密的教育制度相关。它只是丹麦园地里生长出来的花果。创造它的理想者,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是一个思想的先觉,一个了解丹麦民族精神,而远瞩到民族启明运动的领袖”。梁漱溟认同格隆维对教师“先进文化传承者”和“民主自由斗士”的定义,认识到丹麦教育正是通过少数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去感召、唤醒多数人的过程。他秉持儒生家国天下的情怀,身体力行地感召知识分子下乡,在中国农村开展乡村建设。在两个不同的时空,格隆维的民众教育实践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的使命不谋而合。梁漱溟同样相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文化问题,需要通过教育解决文化失调,使社会和个人在教化中获得良性发展。

格隆维只是丹麦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把基督教新教的理念和教育相结合,在农民中发展和传承丹麦文化,对于塑造丹麦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起到了潜移默化且非常关键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