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新思维在丹麦基础教育的应用

创新思维在丹麦基础教育的应用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东平认为,丹麦的创新世界领先,基础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丹麦是世界上普及基础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1814年就宣布实行七年义务教育;1973年起,实施九年免费的义务教育。丹麦的基础教育是低评价,甚至不评价的教育,完全不用竞争、考试、排名来评价和压迫儿童。这三个因素的结合使得丹麦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很强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在丹麦基础教育的应用

中国著名的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2018年访问了丹麦,考察丹麦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在访问报告中,他发出感叹:“衣食无忧,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内心愉悦而幸福,创造力能不喷涌爆棚吗?那是为稻粱谋或者用鞭子抽着赶着的状态能比较的吗?”[20]这与丹麦人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如此描述他们的DNA:从小时候起,丹麦人就被告知质疑传统智慧并鼓励他们提出更好的东西,这使创新企业家精神成为丹麦DNA的自然组成部分。

杨东平认为,丹麦的创新世界领先,基础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总结了三点重要的原因。

第一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具有奠基性作用和长远意义。丹麦是世界上普及基础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1814年就宣布实行七年义务教育;1973年起,实施九年免费的义务教育。就创新人才和创造力培养而言,普及教育就是营造每一个人可以生长发展的丰厚土壤,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不至于埋没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瓦特、爱迪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善待每一个学生,直抵现代教育的真谛。在丹麦,有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教育实现方式,即教育的化境:一种不竞争、不比较、低控制、低评价的教育,一种自由宽松、自然生长的教育。在丹麦的幼儿园,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课程,除了玩还是玩。通过游戏、活动和玩乐来保护与涵养儿童的身体和心智,不用过早的知识教育透支儿童的智力。小学同样是轻松快乐低难度的。丹麦的小学除了语文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基本课程,还有视觉艺术、宗教(多元文化教育)等课程,而且十分重视培养动手能力。烹饪课、手工课、缝纫课、木工课贯穿小学的各个年级。丹麦小学的课外作业很少,通常是阅读20分钟课外书籍之类。六年级的学生每天有半小时的作业。教学难度相对也较低,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本,内容是三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法口诀。

第二是教育评价机制。丹麦的基础教育是低评价,甚至不评价的教育,完全不用竞争、考试、排名来评价和压迫儿童。没有三好学生,没有比较和标签,在九年级之前几乎没有考试——其实不是真的没有,只不过学生感受不到。小学生的“成绩单”没有分数,没有排名,也没有老师评语,而是由孩子自己完成。四个格子分别填写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最讨厌的事情”、“最擅长的事情”和“最希望学的事情”。九年级、十年级的科目考试,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采用七年级评分制。丹麦的家长从不将孩子与别人比较,认为孩子的自由成长、个性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丹麦也没有让家长心惊肉跳的“家校通”,天天通报比较孩子的不同表现。(www.daowen.com)

第三是在公平和宽松的环境下,学生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丹麦的教育建立了一种兴趣至上、充分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制度。例如,小学六年级的第一次“分流”有三个选择领域:语言和文化,我们了解世界;自然与科学,我们探索世界;表达,我们推动世界。学校会组织学生到不同方向相关的工作环境参观,与家长一起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讲解和讨论,最终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学生可以选取两个方向体验数周后再加以确认。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可以直接读高中,也可以直接就业。丹麦人不迷信文凭,初中后选择上高中的不足50%,更多学生选择去职业学校或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学生还可以选择读10年级。10年级是丹麦教育的特殊之处,是非强制性的,为有选择困扰的学生提供一个过渡期,帮助他们自我调整,寻找自己的兴趣方向。大约有一半的学生会选择上10年级。此外,丹麦还有一种专门针对8—10年级学生的寄宿学校,课程的重点通常是社会学、体育、音乐、自然或生态等。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未进入社会却难以与家长沟通,寄宿学校成为一个“庇护所”,让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同龄人生活,在朋友之间充分沟通,加上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面对青春期。

这三个因素的结合使得丹麦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很强的创新意识。杨东平认为,这“就是一个热爱手艺的木匠,能够打造出乐高这样的国际大品牌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