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满腹经纶、余音绕梁、络绎不绝解说的艺术魅力

满腹经纶、余音绕梁、络绎不绝解说的艺术魅力

更新时间:2025-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满腹经纶”之“经纶”原意是指整理过的以备丝织之用的蚕丝,引申义为人的才学、本领。从“络绎不绝”“余音绕梁”之“绎”“络”和“绕”即可见一斑。三本书中关于“绎”的解释其实都是一样的,即缫丝时找绪头。从工艺先后顺序上看,成语“络绎不绝”应该是颠倒了工艺的先后顺序,笔者认为一直为人们沿用的“络绎不绝”应该为“绎络不绝”。而“余音绕梁”之“绕”的本意应该与“络”一样,因为《说文解字》中有:“绕,缠也。”

“满腹经纶”之“经纶”原意是指整理过的以备丝织之用的蚕丝,引申义为人的才学、本领。到底怎样整理蚕丝才能用于丝织呢?从“络绎不绝”“余音绕梁”之“绎”“络”和“绕”即可见一斑。

“绎”在古代字典中皆有解释,《说文解字》中“绎,抽绪也”,《方言》中“绎,理也,丝曰绎之”,《三苍》中“绎,抽也”。三本书中关于“绎”的解释其实都是一样的,即缫丝时找绪头。关于“络”的解释,《广雅》释义为:“络,缠也。”络亦可解释为绕丝、绕纱的器具。络丝是指将缫车上脱下的生丝转络到籰子上,这一工艺就是当代纺纱技术的络筒工艺。从工艺先后顺序上看,成语“络绎不绝”应该是颠倒了工艺的先后顺序,笔者认为一直为人们沿用的“络绎不绝”应该为“绎络不绝”。而“余音绕梁”之“绕”的本意应该与“络”一样,因为《说文解字》中有:“绕,缠也。”

126
(https://www.daowen.com)

图11-1绵袍

“络”“绕”操作工艺的变迁与缫丝工艺、器具的演变密切相关。2025年江西贵溪战国时期的崖墓出土了一批纺织工具,其中就有三件“I”形、三件“X”形绕丝架。缫工从水中抽绪后,将蚕茧丝绕在绕丝架上,然后再用纺轮将多个蚕茧的丝合股,因为从《诗经》中可知,春秋晚期还在使用纺轮纺纱,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缫丝工艺可能仍处于分流阶段。到西汉时期出现缫车(纺车的形制),但缫丝仍然是分流的,因为汉画像石中并没有看见缫丝工艺合流的图像信息。从唐诗中笔者发现,唐代出现了手摇缫丝,具体是什么形制不太清楚,因为诗中的信息比较模糊。直到北宋秦观的《蚕书》中才出现缫丝工艺合流的迹象,即出现抽绪和蚕茧丝合股两道工序合流的手摇缫车。南宋梁楷《蚕织图》中绘有一台脚踏缫车,并且抽绪和蚕茧丝合股两道工序明显已经合流。元代以后有关工序合流的缫车记载多且详细,《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天工开物》《豳风广义》都有文字记载和图考,其中既有手摇缫车,也有脚踏缫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