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远程医疗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远程医疗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程医疗交互涉及从医疗帮助到医疗、教育、科研、重大疾病防控乃至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专业资质管理是远程医疗的基石。远程医疗要考虑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规律与成本分担,建立好“邀请医院”“受邀医院”“运维方”三者之间的合作机制,明确责任认定与角色定位,并制定相应财务协定,促进远程医疗健康合理运行。

远程医疗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远程医疗建设需遵循的管理规范

1.信息技术属性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升级,远程医疗从原来一对一模式(电话、卫星、专线光缆)发展至一对多模式(无线电、互联网)、多对多模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甚至智能模式(融合通信、物联网、量子通信、数据智能)。远程医疗连接从广度和深度都有一个质的提升,现在的连接更为泛在、便捷,远程医疗设备可以放在专科科室,方便专科医师之间随时随地深度的交流协同。远程医疗交互涉及从医疗帮助到医疗、教育、科研、重大疾病防控乃至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

2.行业规范要求

远程医疗的核心业务是医疗照护,辅助业务是健康服务。医疗照护是以科学为主导的主动照护行为,它的属性是为人民服务的非服务性商品,具有法律赋予医疗的所有属性,具有特定的执业资质及行业规范,体现的是公益性。健康服务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引的商业服务行为,它的属性是商业性辅助行为,不需要专业资质限制,它体现的是商业性。专业资质管理是远程医疗的基石。远程医疗辅助业务比如医学咨询、预约诊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支付结算等可由企业互联网平台负责。但是,远程医疗的核心业务——医疗诊疗服务必须是具有执业注册的医师在注册地点实施的诊疗行为,且需要接受医疗监管与质量控制。

(二)国家级远程医疗建设发展历程

1.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建设

中日友好医院是较早开展远程医疗探索的医院,2012年经卫生部批准在中日友好医院设立“卫生部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其建设定位为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国家级的共享平台,把中心建设成为远程医疗协同中心、基层远程医疗指导中心、互联网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构建全国远程医疗示范体系,制定远程医疗医学标准、相关政策制度及质控体系等,培训基层医师临床诊治能力等主要工作。到目前为止,中心网络覆盖32个省市、2 790多家医院、60多个学科领域以及1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中心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达到四级标准。

2.远程医疗运行机制与监管

需要从两个层面加以保障,一方面是对信息技术进行保障,另一方面是对管理流程进行保障。对于很多平台的注册,正是因为实名注册,才能保障患者的隐私安全。这一方面,要加强技术防范,国家在相关的远程医疗平台的安全方面有等级要求,必须经过测试。在管理方面,对所有人员、所有的流程进行备案和有效的培训管理。

远程医疗要考虑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规律与成本分担,建立好“邀请医院”“受邀医院”“运维方”三者之间的合作机制,明确责任认定与角色定位,并制定相应财务协定,促进远程医疗健康合理运行。

成立专业学会与协会,一是中国卫生信息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二是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学会与协会的成立,有助于领衔卫生信息与装备技术行业规范,制定远程医疗技术设备层面国家级标准,发挥行业规范、行业自律、行业协同、学术引领的作用。(www.daowen.com)

3.远程医疗数据综合管理平台

国家远程医疗管理中心建立一个面向全国医师开放注册、开放数据接口,建立区域中心授权管理、统一标准、免费共享的信息平台。通过此平台,不仅实现远程医疗信息互联互通,还具有大数据管理,机构与医师管理,远程医疗流程与质量管理等多项功能。以中日友好医院远程医疗网络为代表的远程医疗协作网,与专科医联体、城市医联体、县城医联体深度对接,形成了低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签约,上至省部级医院、国家医学中心专科医联体的分级诊疗协同体系。促进了分级诊疗的信息化、可及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

(三)国家级远程医疗系统初步成效

1.4个专项运行体系

国家级远程医疗系统的具体功能体现在4个专项体系:①远程诊断体系,它是连接基层与医疗中心专家的,可以远程传输影像、电生理、病理信息的远程诊断中心;②专科专病运行体系,实现专科/专病医联体,并且打通医联体之间的人联、物联与智联;③多学科交叉远程协同体系,可以根据具体疾病构建精准的医疗联盟或康复专家联盟;④重大疾病防控远程协同体系,可以整合慢病临床数据,为临床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2.建立专科医联体

通过建立专科医联体,整合优势资源,起到技术辐射作用,从医、教、研全方位带动基层成员。医疗方面,通过远程医疗+双向转诊方式使患者获得科学、便捷、经济、高效、连续的医疗照护;教学方面,通过专科进修+远程培训,提高基层成员的专业技能;科研方面,通过科研协同+技术推广,培养基层成员的科研素养。据统计,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2016年通过远程会诊各有5 000余例患者。目前,中日友好医院和全国2 000多家医疗机构有合作关系,远程医疗经过几年的发展,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仅是远程会诊,还包括远程培训、教育等。

3.建立远程教育培训体系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可实现多种形式的医疗教学活动,从培训对象分类,有针对临床医生的三基培训;针对临床技师专科检查操作的培训,检查操作的规范性有助于检查结果互认;还包括临床药师、护理、管理等不同人员类别的培训。从培训时间上分类,有需要3年时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1年的专科医师进修体系以及3~12个月的单项技术进修体系。从培训形式上分类,有远程教学查房,专科护理远程会诊+培训等方式。远程教学查房把大型医院的继续教育延伸到基层,专家为基层医院的运行病历教学查房,专家与基层医师互动。目前远程教学查房医院已连接超过100家,以西部地区为主,参加人员超过800人次。

(四)远程医疗发展中的困惑

远程医疗是高度依赖于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由于技术所限,互联网通信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受到网络的限制。同样由于传感器的限制,物联网数据集的广度受到限制,传感器/仪器无法完全替代体格检查。患者除了希望得到快速准确的诊疗,还需要的是人文关怀,远程医疗在文化情感信息、关怀与肢体语言等方面受限于互联网,难以传递。远程医疗平台蕴藏着丰富的医疗大数据资源,医疗大数据经过汇聚、分析、应用可以用于智慧医疗政策支持系统与精细管理等。大数据质量决定人工“智商”,但是当下的机器学习,尚无辨别是非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