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及其在宏观金融决策中的重要性

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及其在宏观金融决策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央行将M 系列划分为M0、M1、M2、M3四个层次,一般按季度公布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检测指标。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便于统计和调控印钞数量及观测经济动向,有利于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供应结构图,使其掌握不同的货币运行态势,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及其在宏观金融决策中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掌握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和其层次划分,能够正确解读不同的货币供应量指标。

【案例引入】

中国2017年3月份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0.6%

一、广义货币增长10.6%,狭义货币增长18.8%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9.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5个和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8.88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2.6个和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86万亿元,同比增长6.1%。一季度净投放现金301亿元。

二、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22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510亿美元

3月末,本外币货款余额1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月末人民币货款余额110.83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2.3个百分点。

一季度人民币货款增加4.22万亿元,同比少增385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货款增加1.85万亿元,其中,短期货款增加3870亿元,中长期货款增加1.4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货款增加2.66万亿元,其中,短期货款增加9637亿元,中长期货款增加2.67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08万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货款减少2813亿元。3月份,人民币货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少增3497亿元。

3月末,外币货款余额8368亿美元,同比增长3.5%。一季度外币货款增加510亿美元,同比多增726亿美元。3月份,外币货款增加65亿美元,同比多增145亿美元。

三、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5.06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592亿美元

3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60.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55.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1个和2.7个百分点。

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5.06万亿元,同比少增350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9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267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64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153亿元。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少增1.25万亿元。

3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16%。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592亿美元,同比多增205亿美元。3月份,外币存款增加196亿美元,同比多增89亿美元。

四、3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62%,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84%

一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67.47万亿元,日均成交2.75万亿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下降7.4%。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4.8%,现券日均成交同比下降22.3%,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下降5.2%。

3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62%,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16个和0.53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84%,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23个和0.74个百分点。

五、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9942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2417亿元

一季度,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7954亿元、1988亿元、641亿元、1776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2011年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注3:自2014年8月开始,转口贸易被调整到货物贸易进行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www.daowen.com)

注4: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货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

【知识准备】

一、货币供应量的概念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运行中总的货币存量,它主要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货币供应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经济因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很大。

二、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

国际上各国对货币供应量层次按照流动性强弱划分成总体的货币供应量结构的指标,用M 系列划分和表示。我国央行将M 系列划分为M0、M1、M2、M3四个层次,一般按季度公布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检测指标。

M0=流通中现金,是流动性最强、最活跃的货币。

M1=M0+可开支票进行支付单位活期存款,又称狭义货币量,能体现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程度,是我们观察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

M2=M1+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是广义货币,流动性偏弱,但能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压力,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这个指标是因应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实际而设置的,我国目前没有纳入测算。

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便于统计和调控印钞数量及观测经济动向,有利于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供应结构图,使其掌握不同的货币运行态势,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每一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有特定的经济活动和商品运动与之对应。如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三、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调控

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它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当货币供应不足时,市场商品价格下跌,生产减少,投资乏力,经济紧缩;当货币供应过量时,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生产扩大,投资强劲,经济繁荣。当然,上述所言不足或过量,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超出了一定限度,那么货币供应量极易成为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的源泉。目前,各国央行为了保持币值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对货币供应量指标进行调控,主要的调控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直接型调控模式

当一个国家对宏观经济采取直接管理体制时,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就只能是运用指标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调控形式,通过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直接控制现金流通量和银行系统的贷款总量,以此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1979 年以前均采用过计划指标控制这种模式。在这种体制下,中央银行在全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各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有很强的依附性。在此情况下运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可以收到预期效果的。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轨的当今世界,这种直接型调控模式暴露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它不利于充分维护广大基层银行的自主权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信贷、利率杠杆有效调节经济的作用;因为管理办法僵死,时而会造成经济的波动和决策的失误。

(二)间接型调控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 年代开始大多采用这种模式。间接型调控的特点是:它所依存的经济体制是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相当规模和发育健全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控制的可能性;比较好地尊重微观金融主体的自主权;较好地起到抑制经济波动的缓冲作用。

(三)过渡型调控模式

货币供应量过渡型调控模式一般指由直接型向间接型过渡的模式。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模式。有些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但因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金融市场不发达,加上财政、外汇赤字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等,还有必要对经济采取一些直接控制手段。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已从传统的直接管理体制过渡到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运行,国家既运用经济手段,也运用计划行政手段。特别在宏观失控的情况下,采用一些直接控制手段会收到较快的成效。但从长远观点看,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央银行采用间接型金融宏观调控模式已是必然趋势。由此,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在宏观经济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