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朝中国移民在暹罗大城王朝的影响

明朝中国移民在暹罗大城王朝的影响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泰国大城王朝建立于中国元朝末期,历经中国的元末、明朝和清朝前期,是泰国有史以来历时最长的王朝,共416年。从素可泰王朝至大城王朝的600多年间,中国人的足迹几乎遍布现在泰国版图内77府。黄衷在《海语》中谈到当时大城王朝首都华人集居区“奶街”。在阿瑜陀耶城访问时,郑和船队受到大城王朝的优待和城内华人的热烈欢迎。

明朝中国移民在暹罗大城王朝的影响

泰国大城王朝建立于中国元朝末期,历经中国的元末、明朝和清朝前期,是泰国有史以来历时最长的王朝,共416年。从素可泰王朝至大城王朝的600多年间,中国人足迹几乎遍布现在泰国版图内77府。

明代黄衷曾任广西参政、云南布政使,终任兵部侍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其编撰的《海语》一书,对于研究16世纪东南亚史地和中国南洋交通关系很有参考价值。黄衷在《海语》中谈到当时大城王朝首都华人集居区“奶街”。《海语》说:“有奶街,为华人迁移者之居。”[6]“奶街”是泰语NAIGAI的汉译。汉字“街”古代读“GAI”,现代广东话仍读“GAI”。“奶街”原是一条小河的名称,后为华人沿河岸构屋而居。

北大年是泰国西南部港口城市,古为马来半岛上一个土邦,现为泰国南部北大年府首府,亦称佛打泥、太泥、大泥或大泥湾。明代张燮所撰《东西洋考》(卷三)“大泥”(今泰国北大年)条载:“华人迁移者甚多,趾相踵也。”还说:“初漳州人张某为哪督,哪督者大酋之一号也。”[7]说明此处汇集许多华人,福建省漳州人张某被当地统治者任命为华人领袖。《明史》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中国著名“海盗”(海商)林道乾率众到北大年寓居,林道乾本人被招为国王女婿,属下亦大都与当地妇女婚配,繁衍子孙。《明史》说,他“扬帆直抵渤泥湾(大泥湾),攘其边地以居,号道乾港”。据考,林道乾来到北大年后,更名林语梁。他被任命为该地关税官吏,曾为大泥国王后铸造大炮。(www.daowen.com)

大城王朝时期的华人主要聚居在京都以及沿海城镇港市,从事航运造船和商业贸易,以及各种手工作坊和小商小贩活动。早期移民泰国的中国人以福建人为多,福建的一些族谱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福建莆田城关林氏族谱载,其先人早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就来暹罗经商寓居。14世纪中叶,虽然已有欧洲人到此,但华人在阿瑜陀耶城有显著的地位,表现为:①居住在阿瑜陀耶的华人数量相当多,他们在城中经营商贸,城内大马路两旁销售布匹绸缎、碗碟、猪肉、鱼类、禽类、糖果以及经营餐饮业。②城中建筑工匠、造船工匠、出海贸易的大帆船船员中,华人数量相当多,且系技术水平较高者。阿瑜陀耶城的宫殿、佛庙等建筑,以及雕刻、绘画、漆金等,不少是华人工匠所建造和完成的。明朝航海家郑和(三保太监)自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在28年间七下西洋,其中他的船队曾两次访问暹罗:1408年访问阿瑜陀耶城,1413年访问泰南洛坤府。在阿瑜陀耶城访问时,郑和船队受到大城王朝的优待和城内华人的热烈欢迎。当地华人尊称郑和为“三保太公”,并建“三保公寺”纪念,数百年香火不断。华人主要居住于阿瑜陀耶城三蒲一带,以及后来所建的三保公寺一带。在这里,华人还创立了泰国历史上第一所华文学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