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强县域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县域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业厅“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三农”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有力推动了全省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江油市、蓬溪县、大竹县、安岳县、犍为县、红原县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平台、抓手和样板。

加强县域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四川省农业

四川省农业厅“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三农”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有力推动了全省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 “十二五”期间,积极落实“米袋子”工程各项建设任务,截至2015年6月底已全面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到2015年6月底,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00亿公斤以上,全面完成《四川新增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规定的新增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2013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38.5亿公斤(新统计口径),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实现了35年来的首次突破。2014年在努力克服秋粮生产期间初夏低温阴雨和盛夏高温少雨等不良气候的影响,粮食产量稳定在337亿公斤以上。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土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575亿公斤以上,通过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亿公斤以上,通过推广普及重大技术措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亿公斤以上,通过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减少粮食损失15亿公斤以上。

【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 “十二五”以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和倾心指导下,我省有成都市、南充市、攀枝花市、广安市、苍溪县、东坡区、泸州市、江油市、蓬溪县、大竹县、安岳县、犍为县、红原县等13个市、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级部门会同示范区政府,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形成了以成都、眉山为代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广安、南充、苍溪为代表的丘区现代农业,以攀枝花市、泸州市为代表的亚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竞相发展格局。江油市、蓬溪县、大竹县、安岳县、犍为县、红原县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平台、抓手和样板。

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和现代农业重点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由零星散状向带状块状集约集聚发展。第二批60个现代农业重点县、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加快建设,成都市等7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安市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和成都市金堂县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内江市等4个现代畜牧业深化试点市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遂宁市蓬溪县等6个地区被农业部新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达13个、万亩亿元示范区达到1 000个,粮经复合产业基地达到640万亩,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2.1万个,新增水产示范基地55个。全省基本形成了川西600万亩“稻菜”“稻药”轮作产业带,川西南300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南100万亩优质柑橘产业带,龙泉山脉100万亩伏季水果产业带,川中100万亩柠檬产业带,攀枝花芒果、会理石榴等特色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和四川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川中丘陵优质禽兔四大优势畜产品生产集中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2011年,省政府发布了《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规划在100个县(市、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 000万亩。据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统计,2011~2014年,全省实施《规划纲要》共新建高标准农田894.4万亩,其中,2011年度建设220.8万亩,2012年度建设217.6万亩,2013年度209.1万亩,2014年度246.9万亩。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达7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以上,耕地地力普遍提高1个等级以上。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跨年度实施的特殊性,201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将于2016年8月底前结束,预计“十二五”可建成高标准农田1 100万亩以上,占目标任务的110%。

深入实施《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在全国率先建立生猪监测预警系统,全省88个生猪基地县中,有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81个,占全国的15%,我省生猪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根据《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规划,在88个生猪基地县实施新增出栏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启动了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到2014年,全省已累计完成新增出栏优质生猪2000万头以上,提前实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下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业的通知》(川办发〔 2014〕 10号)。累计投入优势水产品及保增基地建设等产业发展资金1.5亿元。截至2015年6月底,全省水产品总产量66.26万吨,全省水产养殖面积19.61万公顷,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176.37亿元,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省在2012年扩大试点的基础上,2013年全面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到2014年底,成都市颁证率达99%,其余20个市(州)的55个省级试点县(市、区)已基本完成,全省确权登记颁证完成率达到50%。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截至2015年6月,全省流转土地总面积1 547.2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6.5%;其中,单次流转面积30亩以上的有979.4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3.3%。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基础,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到2015年6月底,改革试点已全面推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选择并指导崇州等12个县(市、区)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安排6 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水稻机插集中育秧、机插作业、机械化烘干、病虫害防治和蔬菜集中繁育优质商品苗、采后商品化处理。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根据农财两部统一部署,完成了全省174个涉农县(市、区)8万余个样点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摸清了全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底数。抓紧推进定位预警监测。利用2015年在全省21个市(州)176个农业县布设的9 385个农产品产地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国控点,重点针对“菜篮子”“米袋子”基地开展监测预警。着力抓好主产区水稻协同监测。根据农业部统一部署,制定了我省主产区水稻协同监测工作方案,安排落实了全省19个市(州)138个水稻主产县(市、区)的协同监测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各级农业部门遵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和四川省委“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入调整农业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作中,主要是突出“四个更加注重”:一是坚持主动融入党政中心工作谋划农业。做到了及早行动,主动作为,把农业工作主动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去谋划,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大局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研究制定大政策、谋划实施大项目,将行业规划上升为党政决策部署,将部门工作上升到主干线去推动,增强了农业部门的工作手段,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二是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上有新突破,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核心区、现代农业重点县、万亩亿元示范区、粮经复合产业基地上有新进展。三是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纳入重要日程,深入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四是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坚持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依靠科技进步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依靠科技调整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节本降耗。下一步,我们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推进农业发展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质增效。

一是更加注重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保持粮食主产省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破坏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核心是坚守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四川作为粮食主产省,必须坚持省内自求平衡,稳产量、提产能。要打造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根据区域优势、技术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抓好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到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00亿公斤以上。要建设一批粮食生产“示范区”,以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为抓手,以农机作业为保障,以扶持政策作支撑,选择粮食产量2.5亿公斤以上的重点县提质扩面,示范打造一批旱涝保收的稳产区、先进技术的应用区、创新机制的先行区、绿色增产模式的示范区。要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专业队”,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扶持一批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积极推广全程(环节)托管、土地股份合作、职业经理人等运行模式,到2020年全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达到1 000万亩以上。

二是更加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历来是农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培育大产业,统筹谋划农牧渔产业发展。推进“内部优化”向“内外联动”转变,大力延伸产业链条。到2020年,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种植业要继续抓好蔬菜、水稻、茶叶马铃薯、水果、油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发展饲用玉米、人工种草,优化粮经饲结构。到2020年,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畜牧业要巩固和发展“川猪”优势,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牲畜和家禽。到2020年,牛羊兔和家禽的产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改变“一猪独大”状况。水产业要因地制宜发展池塘健康养殖、水库生态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殖,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特色优势水产品养殖。要着力调整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推进“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瞄准市场需求,尊重消费者选择,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满足人们吃得平衡、安全和健康的新要求。到2020年,水稻、蔬菜、水果、茶叶优质产品的比重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深入实施畜禽和水产良种工程,完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夯实品种、品质优化基础。要着力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围绕建设大基地,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和特色品牌,打造优势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继续打造川西300万亩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100万亩红心猕猴桃产业带、成都平原600万亩稻菜轮作产业带和长江上游400万亩晚熟柑橘集中发展区、川中100万亩柠檬集中发展区。畜牧业要发展壮大四川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川中优质禽兔等优势主产区。水产业要加快建设四川盆地优势特色及观赏鱼类养殖区、盆周山区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养殖区、攀西地区热水性冷水性鱼类养殖区和苗种早繁基地。要着力拓展农业功能,树立现代大农业观,发展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到2020年,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达到2000亿元、增长1.7倍,带动2000万农民就业增收。

四川省副省长史哈看宜宾茶叶基地手机拍摄(www.daowen.com)

四川省农工委主任李昌平、副省长史哈、省农业厅领导看茶叶展

四川省政协农委副主任傅志康看蓝莓基地

全省深化现代畜牧业发展现场会

川茶产业发展现场会

蓝莓采摘节开幕式

德昌“中国果桑之乡”授牌仪式

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授牌

“无花果基地之乡”授牌

“中国桑果之乡”授牌

德昌桑果基地

蓝莓基地

三是更加注重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让更多“川字号”农产品走出去。要强化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围着市场转,盯着市场干。在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用好全国农交会等现有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平台,开拓“川字号”农产品市场。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搭建农业“走出去”平台,培育一批“走出去”农业企业。坚持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和大企业支撑大品牌策略,到2020年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都有3~5家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作为排头兵,合力打造大品牌、经营大品牌,依靠品牌占领市场。

四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主要取决于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种养结合,深化“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六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集成推广。到2020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分别提高3个百分点。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近三年年均增长20%左右。要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到2020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的50%以上。要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加强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引领农业品牌打造与产业升级。

五是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建设,重点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将草原保护建设列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水产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建设。要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推广“高效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有机肥料”等模式,建设一批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带动全省农牧业高效循环发展。要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大治土治水力度,适当降低农地开发利用强度,严格控药、控肥、控添加剂,推广节本增效、生态友好技术,净化、修复产地环境。到2020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