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阿坝州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阿坝州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阿坝州而言,全州经济除成阿工业园区外,基本由13县的县域经济构成。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阿坝州抢抓机遇,创新举措,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阿坝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引领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上了跨越发展之路。

阿坝州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风景胜地——阿坝州若尔盖九曲神韵

为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就阿坝州而言,全州经济除成阿工业园区外,基本由13县的县域经济构成。因此,抓好了县域经济,就抓好了全州经济。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阿坝州抢抓机遇,创新举措,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制约,县域经济总量小、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州情仍未改变,特色产业小而全、小而散、小而弱的问题仍然突出,行政区经济特征仍然十分明显。未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阿坝州不仅面临经济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同步全面小康的巨大压力,也必须面对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外部环境约束增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体制机制障碍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等问题。如何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增添发展措施,促进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推动经济在较长时间内中高速上限运行,对阿坝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一、阿坝州州情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四川省西北部,北和西北与甘肃、青海交界,东和东南与绵阳、德阳、成都市相邻,南和西南与雅安市接壤,西与甘孜州相连,是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辖1市12县、220个乡(镇)、 1 353个行政村,总面积8.42万平方公里,人口92万余人,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阿坝州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中部为山原区,西北部为高原区。气温自东南向西北并随海拔由低到高而相应降低。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湿润,年平均气温0.8℃~4.3 ℃ ;山原地带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气温5.6℃~8.9 ℃;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

阿坝州资源富集,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青藏高原一部分,是中国川西—滇北植物特有现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平原及长江、黄河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和著名的“珍贵生物基因宝库”。境内拥有红豆杉、岷江柏、紫果云杉等珍稀野生植物资源1 500余种;贝母、虫草、黄芪、红景天等大宗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脊椎动物资源553种,有大熊猫金丝猴、梅花鹿、藏羚羊、黑颈鹤、林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3种,小熊猫、黑熊、豺、盘羊、藏原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3种。目前已发现矿种9类54种,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10处,小型矿床36处。优势矿种有金、锂、花岗石、大理石、水泥石灰石、泥炭、矿泉水石榴子石、泥炭、温泉等。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岷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是黄河流经四川唯一的地区,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有溪河530余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 933.4万千瓦,可开发量1400万千瓦,河流落差大,距离负荷中心近,年发电小时长,造价低。境内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极为富集,有自然景区、景点116处,其中自然景观74处,人文景观42处。拥有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3处世界自然遗产。全州有九寨沟、黄龙、汶川特别旅游区3个AAAAA级景区;四姑娘山、达古冰山、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茂县羌乡古寨、金川观音桥、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毕棚沟、叠溪·松坪沟、卓克基嘉绒藏族文化旅游区、若尔盖黄河九曲第一湾等10个AAAA级景区。有米亚罗、九鼎山、牟尼沟、神仙池、卡龙沟、花湖等众多的自然生态旅游景区;还有以小金两河口会议旧址、马尔康卓克基会议旧址、红原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若尔盖巴西会议旧址和松潘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等为代表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景区,以及映秀新城、渔子溪公墓、漩口中学遗址等“5 ·12” 汶川特大地震汇集中华大爱的红色旅游新景点。境内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风能理论蕴藏量1 25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760万千瓦,规划开发容量232万千瓦;太阳能理论蕴藏量324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750万千瓦,规划开发容量553万千瓦。

二、“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成效

1954年建州以来,阿坝州实现了农奴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千年跨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60多年间,县域经济实现了“木头经济”向“产业经济”“生态经济”的历史性蜕变,“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并不断完善,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阿坝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引领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上了跨越发展之路。

(一)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十二五”以来,阿坝州紧紧抓住灾后发展振兴、西部大开发、国家和省支持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等重大机遇,不断丰富“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内涵,强体展翼、聚力跃升,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趋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1.强体——以生态产品、基地建设为重心,做强农牧业主体

一是以“生态元素”强体。以生态产品为核心,大力推动生态安全与特色效益产业有机结合,走以生态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以“产业化经营”强体。以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行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联运模式,最大限度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2.展翼——以水电、旅游为重心,拓展第二、三产业

一是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拓展以水电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以“1+6”产业布局为基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二是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大力拓展以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3.跃升——深挖内部潜力,全面引入外力,大力提升发展速度和质量

一是通过文化扬州提升软实力、民生改善提升凝聚力、科技创新提升驱动力、基础建设提升承载力等措施集聚内力。二是通过承接对口支援、扩大开放合作、拓展市场渠道等方式聚集外力。

(二)县域经济发展成效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 2015年达265亿元。县域梯队不断壮大,汶川、理县人均GDP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超过10亿元的县达11个,较2010年增加7个,其中: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金川、小金、黑水7县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阿坝、红原、汶川、九寨沟4县被评为2014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2.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基本形成了以特色农牧业、绿色工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农业占比超30%的壤塘、阿坝、若尔盖、红原等县,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加快农畜产品加工和新能源开发,不断提升工业占比。二是服务业占比50%左右的松潘、九寨、马尔康等县,在发挥旅游及相关服务业既有优势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二产比重呈上升趋势。三是工业占比超60%的汶川、理县、茂县、黑水等县,在巩固工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依托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以鲜销果蔬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以休闲康养为代表的旅游业。

3.投资消费带动有力

一是在灾后恢复重建集中高投入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推动项目落地、加快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保持高位稳定运行。其中:对非重灾县和欠发展地区的投入不断加大,马尔康、金川等5县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对西北片区的投入较“十一五”末上升5.7个百分点,达17.2%;工业领域投资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领域投资逐年上升,三次产业投入更趋合理。二是受旅游拉动、消费环境改善和消费观念改变等因素影响,各县消费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汶川、理县、松潘等8县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造血功能逐渐增强

全州共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46个、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97.03万亩,特色农产品年产量167.05万吨、年销售收入32亿元;建成水电站298个,装机容量达534万千瓦,基本形成了北部、南部和东部电网联动格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6户,较“十一五”末增加19户;建成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0个,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初显端倪,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主要景区年门票收入12.6亿元以上,较“十一五”末年均增长24.6%;公共财政年收入28.6亿元以上,较“十一五”末年均增长14.4%,除茂县外12县财政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

5.城乡居民大幅增收

增长速度看:各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除汶川、理县外的11县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达20%以上,红原、马尔康和汶川3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城乡差距看:全州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同期经济增长水平,城乡收入比由“十一五”末的4.3 ∶1缩小为2.6 ∶1,各县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6.区域发展趋同特征初显

基于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近、民风民俗相通等条件,县域发展逐步呈现串点成片、片域趋同特征。如:草地县(阿坝、红原、若尔盖、壤塘县)农业占比超30%,农牧民收入70%以上来自于农业经营性收入;松潘、九寨沟县服务业占比超40%,农牧民收入45%以上来自于工资性收入;汶川、理县、茂县工业占比超60%等。

三、阿坝州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内外环境约束不断加强

一是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增长点趋于平缓或减弱,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或正在培育,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外部需求明显下滑。二是投资“边缘化”问题凸显,保持高位投入压力较大,各县投资不同程度回落。同时,投资效益“外溢”现象突出,对下游产业拉动作用薄弱。三是居民消费“外溢”现象愈发突出,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消费大幅外流。加之电商等新型消费模式冲击,消费增长明显放缓。四是受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定位影响,既往高载能、高排放等粗放发展模式和路径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空间和方式受到压缩和制约。

(二)同步全面小康压力较大

当前,经济总量小、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仍是阿坝州的最大实际,人均水平与国家和省的差距正逐年拉大。参照全国小康标准,未来6年,全州经济增速需保持在12%以上,金川、小金、阿坝、壤塘等县需达到20%以上;参照接近全省小康标准,未来6年,全州经济增速需保持在9%以上。

(三)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从发展支撑看: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消费和外需拉动不足。从产业结构看:全州产业结构呈现“二产比重逐年上升、三产比重不升反降”的特点,城镇化率仅35.69%,低于全国、全省19.1和10.6个百分点。从产业内部看:农业低水平粗放发展,初级产品占比大,产品附加值低;传统产能过剩,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要素成本上升,企业经营效益下滑,铝、电石、工业硅等载能行业转型困难;受体制机制、人口集聚效应等因素制约,服务业发展缓慢。

(四)基础制约瓶颈依然存在

一是交通体系不尽完善,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电网建设滞后于能源开发需求,高半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河坝沟谷地带。二是要素保障能力弱,土地供应总量不足,信贷资本平调内地现象严重,科技成果引进转化程度低。

(五)区域发展协调性较差

一是在发展战略、空间布局、项目建设、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领域,缺乏全局意识,统筹协调性差,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行政区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受阻。二是区域发展差距不断增大,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片区人均生产总值比由“十一五”末的2.18∶1.38∶1.09∶1调整为2.51∶1.6∶1.23∶1。

(六)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发展

一方面,受目标导向、资源配置、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不够、创新创造能力不足,存在知与行脱节、言与行背离等现象。另一方面,思想观念滞后,热心上项目,冷遇出政策,对破解发展难题的政策手段思考不足,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可持续发展基础不牢。

四、“十三五”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展望未来,阿坝州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发展承载能力;突出绿色循环导向,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突出新能源取向,积极建设清洁能源生产体系;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同时,要更多思考如何适应新常态,对接国家区域经济布局、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完善体制机制,培育发展新动力。

(一)优化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1.丰富完善片区功能定位

综合区域格局变化,丰富完善“四大片区”功能定位,破除行政壁垒,妥善处理区域分工与合作等关系,找准支撑区域发展的“点”和“极”,合力打造区域“拳头”产品,促进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发展。

(1)西南部片区(包括:马尔康、金川、小金县)属“崛起发展”区域,承担着增量支撑、蓄势突破等功能,应以能源开发、国道317线最美景观大道建设、有机农业精深加工及集散为发展重点,建设水电能源基地、高山峡谷观光探险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西北部片区(包括: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县)属“支持发展”区域,承担着河源保护、北向开放等功能,应以新能源、高原现代农业、湿地保护、安多民俗及宗教文化旅游为发展重点,构建“一园两线三基地四区”格局,建设全国现代草原生态经济示范区。

(3)东南部片区(包括:汶川、理县、茂县和卧龙特区)属“优先发展”区域,承担着带头引领、辐射桥接等功能,应以工业转型升级、交通枢纽建设、商贸物流集散、特色果蔬供给、休闲康养旅游、开放合作为发展重点,构建“一轴三心多点”格局,建设全州生态经济桥头堡和国际羌文化旅游目的地。

(4)东北部片区(包括:松潘、九寨沟、黑水县)属“加快发展”区域,承担着展示推介、领衔交流等功能,应以壮大清洁能源、旅游转型升级、多元文化聚合及传承弘扬为发展重点,构建“一核两轴三极多点”格局,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四川旅游集散地。

2.完善协调发展保障机制

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健全定期会商、轮值会议、联席会议等制度,形成发展共识,协调推进区域重大事项。强化要素保障,对纳入全州总体规划、支撑片区功能定位的重大工程,在项目、资金上优先安排或争取。在法律框架内,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优势,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二)畅通渠道,提升对外知名度和“净流出”水平

由于产销衔接较差、规模化经营需求机制传导受阻,阿坝州文化旅游和农副产品种类多、规模小、分布散等现象突出。新形势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应更多考虑从创新价值营销、畅通产销渠道等环节着手,提升区域产品知名度和“净流出”水平,在生产、销售有效衔接过程中,逐步实现资源要素整合和生产经营能力提升,进而带动区域差异化经营和规模化生产。

1.创新宣传营销,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宣传平台

异地办展台、节庆搞促销等传统营销模式,存在“资源分散化、宣传碎片化”等问题。新形势下,应更好顺应时代潮流、更多发挥自身优势,树立大宣传、大营销理念,整合州县宣传文化、信息公开、旅游营销、招商引资等“条”“块”资源,“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构建区域“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宣传营销平台,讲述好阿坝故事、传播好阿坝声音、展示好阿坝形象,有效提升阿坝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1)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大外宣工作格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统筹协调、各方共同参与的“大外宣”工作格局,形成“一个信息源、一个快通道、一个咨询窗、一个服务台、一个互动壁”宣传体系。

(2)加强全局视野,开展整体策划、宣传。树立整体宣传、系统营销等“一盘棋”宣传意识,从资源禀赋和差异互补性出发,系统梳理区域自然气候、农副产品、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特性,从全州大局、片区角度和县域层面分别赋予相应形象符号、塑造区域名片,从季节时令、资源共性等出发,适时系统营销、宣传推介、输出形象。

(3) “ 线上线下”联动,丰富区域宣传营销平台。集合区域众多优势资源“名片”,用好“线上”网络无处不在和“线下”旅游目的地展示推介等独特优势,丰富社会消费者、潜在投资者直观感知阿坝的渠道与平台。

一是加强“互联网+”技术运用。加快新媒体传播渠道、网上销售渠道建设。通过宣传营销网站整合建设、公众号建设与软文维护、百度地图免费标注、在州旅游故事征文、适时适地信息推送、举办“网上藏羌文化节”等活动,强化用户“粘性”;加强电商平台建设和上游货源管控等工作,避免全民“淘宝”可能带来的“同质化恶性竞争”。二是加强固定展示展销平台建设。发挥旅游的展示、交流、传播功能,在九寨、黄龙等重点景区和国道213线等旅游干线重要节点建设集景观、人文、物产、资源展示为一体的公益性永久固定宣传平台,并为“线上”“线下”供需衔接提供相应“接口”。三是为外界感知阿坝创造便利条件。“借势”重大活动,积极开展对外宣传;用好对口援建方、区域合作方在规模聚集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定期不定期宣传展示;加大信息和政策公开力度;开展全域资源地图绘制,扩大旅游地图销售规模。

2.加强产销衔接,有效联结分散的供给方和需求端

在加强价值营销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流通手段,解决供需脱节等问题。

(1)提升区域农副产品集散能力。整合涉农流通资源,深化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完善乡镇邮政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农副产品集散市场,提升农产品集散能力;配套建设冷链物流设施,拉长农副产品鲜销时间。

(2)加强目标市场开拓。在内地中心城市大型果蔬市场开辟专销窗口,加强农超对接,畅通阿坝物产进入高端市场的销售渠道。(www.daowen.com)

(三)创新驱动,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改革事项,积极跟进改革,加大政策争取力度,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储备,积极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1.创新农业发展机制

加强农业组织化利益链接机制建设,通过设立风险基金,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循环担保和农业保险“买单”等风险化解机制建设,降低企业和个人风险。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创新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试点,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加大金融惠农力度,创新农业发展融资模式。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探索信用等级规范评定机制,适度提高“守信用、有项目、善管理”种养大户或致富带头人授信额度,破解融资难题。创新森工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资源向森工领域延伸,激发系统活力,提升发展能力,盘活森工资源。

2.完善旅游发展机制

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加快市场化进程,促进资产证券化,推动涉旅优质资源上市,搭建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经营平台。整合营销资源,注重整体推介,加强区域联动,丰富营销手段,塑造自然、人文、节庆等区域品牌,提高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3.健全文化发展机制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展示宣传等领域,加强与成都等周边地区合作。加大制作外宣品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对创作具有阿坝特色、影响广泛的文艺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给予经费支持。加强与内地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合作,挖掘地方特色美食,弘扬区域美食文化。

4.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缓解弃风、弃水、弃光问题。按照“国家电网覆盖到县”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电力改革,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构建全州网络协调发展格局。

5.凝聚财政金融合力

打好财政金融“组合拳”,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撬动作用。

(1)加快财政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政府间财政利益分配关系,完善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州县分税制财政体制。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设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落实税收制度改革各项部署,健全公平公正、规范统一的财税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绩效预算管理,强化政府采购监督,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确保财政稳健运行。盘活国有资产,提高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藏区新貌——阿坝州的“首位城市”马尔康市

藏区新貌——阿坝州小金县城

藏区新貌——灾后重建的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

藏区新貌——阿坝州阿坝县麦尔玛乡牧民定居全景

风景胜地——阿坝州松潘古城夜景

风景胜地——阿坝州理县毕棚沟

风景胜地——阿坝州理县古尔沟温泉

风景胜地——阿坝州薰衣草基地天堂香谷

风景胜地——阿坝州黑水县冰山彩林节开幕

产业结构调整——酿酒葡萄套种马铃薯

基础设施——阿坝州第二个机场:红原机场喜迎八方来客

基础设施——阿坝州九黄机场新貌

基础设施——阿坝州第一条高速:都汶高速

基础设施——成兰铁路(阿坝州段)开工誓师大会

基础设施——阿坝州福堂电站恢复后的出线平台

新能源建设——阿坝州光伏电站电力设施

民生福祉——阿坝州藏文中学教学综合楼正面图

民生福祉——阿坝州草原定居点农家书屋

(2)不断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推进担保行业重组改革,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推进保险业发展,规范保险市场秩序,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探索和创新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

(3)打好财政金融“组合拳”。创新财政资金投放方式,激发市场主体经营活力。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力量的撬动作用,扩大信贷资金乘数效应。探索开展银行间直接债务融资,扩大企业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增加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及涉农行业信贷投放。创新担保方式,因地制宜制定银行担保业务准入条件和风险控制要求,拓展抵质押担保物范围。完善银政企对接机制,搭建对接平台、畅通对接渠道。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6.完善人才保障体系

按照“需求人才先培养、现有人才再提升”的总体思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干部培训和实践教育,实现专业技能、管理创新水平再提升;培养行业致富“带头人”,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壮大紧缺人才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空编资源,大力选拔生态经济建设急需人才,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等人才使用制度,解决行业用人需求。

(2)加强业务素质提升。改革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构建以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购买服务为依托的职业培训体系,广泛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培训,推动职业教育向森工、旅游、小微企业等领域延伸。

(3)激活干事创业激情。加快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办法,消除人才流通机制障碍,支持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四)双向搬迁, 引导人口合理适度集聚

引导人口适度集聚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推行“双向搬迁”,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流动,要素资源向农村延伸。推进符合条件的县、乡撤县建市和撤乡建镇。将西南片区水电开发库区移民、牧区“减载减畜”、农区高半山生态移民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发挥中心城镇带动作用,引导人口适度集聚。依托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工程,结合牧民定居、大骨节病易地搬迁、灾后恢复重建等成果,在旅游沿线、农业集聚区,适度建设区域旅游服务、农业示范中心。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村社区。

(五)强化统筹,推动长远战略分步实施

促进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发展,既需加强规划编制等长远战略谋划,更需加强制度建设推动规划落实。

1.更加注重对全局性的把握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谋划阿坝州未来发展,不可拘泥于地域行业限制,应登高望远,跳出阿坝看阿坝,站在更高角度想问题、谋发展。

(1)注重大局谋划自身发展定位。置身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川甘青接合部发展等更大格局思考阿坝州未来发展,主动承担河源保护、北向开放等功能,加快接合部发展高地建设,积极发挥四川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梁纽带作用。

(2)注重州内片区分工衔接协调。在区域经济理念下,既要尊重现有基础、又要兼顾未来可能,既有所侧重、又首尾呼应。如:汶理茂片区“桥接辐射”、松九黑片区“展示推介”、草地县片区“河源保护”等不同功能定位。

(3)注重行业发展与片区定位衔接。注重教育、医疗和城乡建设等对川甘青接合部高地建设的支撑,注重项目包装、策划对片区定位的支撑。

(4)注重行业间的相互呼应。注重教育培训、项目布点等资源分配和服务延伸对小微企业、林下产业发展等特殊领域的覆盖。

(5)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有效互动。积极为州内乳业生产、禽蛋养殖等供给端与“中小学生营养餐计划”等需求端“硬接入”创造条件。

(6)注重生态保护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从树种选择、资质准入、产权界定等机制建设入手,为生态保护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创造条件。在国家主导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更多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通过产业发展方式进行生态保护。

2.更加注重对战略前瞻性的把握

密切对接国家顶层发展战略设计,关注重点改革动向、重点政策和资金投向,找准自身发展切入点。

(1)对接国家战略,谋划自身发展。积极对接国家“大健康”“大环保”等“朝阳”需求,结合“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目标,认真谋划生态农业、清洁能源、工业转型、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等发展重点。

(2)前瞻改革大局,思考未来发展。在发展路径与具体举措上,应更多思考体制机制障碍的破解,注重改革思维和创新驱动。

(3)兼顾当前与长远,安排重点工作。在发展重点与建设任务上,应注重区分轻重缓急、兼顾当前与长远, 目标设置和重点工作安排应做到“长、中、短”有机衔接。

(4)政策争取与主观能动相结合。在政策制定与制度设置上,应科学预判国家未来政策支持空间与力度,注重长远争取与发挥自身主观能动相结合,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

3.更加注重对可操作性的把握

制定可量化的目标、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确定可实现的预期、注重规划的有机衔接,是确保规划落地的先决条件。

(1)加强各级规划衔接协调。突出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等原则,在符合产业政策、区域定位等前提下,加大项目安排、资金投向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努力实现规划目标、发展路径和主要工作在行业主管部门间协同一致。

(2)加强支撑项目策划包装。加强对支撑片区功能定位、重大工程项目的包装策划。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策划社会领域建设项目;从社会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向上争取区域经济发展资源;从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策划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域项目;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策划宣传营销领域项目等等。

(3)强调目标导向,注重规划落地。规划编制力求做到“目标尽可能量化、工作尽可能细化”,避免“空对空”、缺乏操作性,为推动规划蓝图变为具体操作创造相应条件。

4.更加注重规划执行落地

州政府根据规划的量化目标、细化的重大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目标责任单位,并制定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州人大常委会、州政协各专门委员会根据监督职能分工,按年度听取、监督重大工作任务推进落实情况。州委、州政府将各重大工作任务执行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绩效管理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