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特色小镇建设

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特色小镇建设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建设特色小镇提供有力行动遵循,就要从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方面重要讲话中挖掘其深邃思想,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其生态文明建设核心观点主要表现如下。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把二者形象地比喻为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环境就是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关乎民生生死攸关的问题。

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特色小镇建设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建设特色小镇提供有力行动遵循,就要从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方面重要讲话中挖掘其深邃思想,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其生态文明建设核心观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生态经济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种绿色的厚道的发展观,主要是解决自然与经济从“两难”到“双赢”的问题,最终谋求人与自然、与社会、与经济“三者”互利共生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从“两难”到“双赢”到“三者”互利共生,最主要的是坚持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扬弃。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错误地把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高效率当作经济建设的目标,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把二者形象地比喻为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关于“两山论”最初可追溯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主政时期。2005 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西北部安吉县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并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对“两山”辩证关系做了充分的阐释,他认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他指出浙江省是“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自然环境优势。因此,他主张“如果能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1]以此打造“安吉模式”,建设“绿色浙江”。2013 年9 月7 日,习近平同志又重提此论断,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 年3 月7 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在一定条件下,生态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财富,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两者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对此,习近平提出“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论”,要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和绿色发展容量,建设美丽中国。空气清新、蓝天白云、阳光明媚、青山绿水本身就是社会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可以源源不断带来经济财富,呈现广阔的美好前景。“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特色小镇建设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压力

(二)生态政治观:生态文明也是政治问题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恶化,生态文明问题呈现出日益政治化的趋势。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突出战略位置,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优化经济结构,他明确指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国家社会秩序稳定和长治久安。就此,他在2013 年4 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 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多的政治”。[2]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脱离经济问题的政治问题,而政治问题恰恰是最重要的经济问题。2013 年9 月23 日至25 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针对污染问题又指出,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另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也对国际社会做出了郑重的承诺。中国将继续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推动成果分享与发展,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与任务,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村”。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生态文明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融入政治生活各方面和全过程。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保障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政治保障。当前,就国内外政治形势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执政考验。

党和国家要始终坚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根本国策,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从根本上实现特色小镇建设。

(三)生态民生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

随着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如有人说,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关乎民生生死攸关的问题。2012 年11 月15 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提出了分量颇重的“十个更”,即“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对此,习近平郑重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社会政策要拖底”,那么社会建设不得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民生福祉的重要性。(www.daowen.com)

我们应抓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契机,变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将“制造大国”转变为“创新大国”,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新理念、新动力,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构建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负责任大国形象。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不断为中国国内国际两个格局开拓发展空间、积蓄力量,切实做好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绿色成为中华民族民族底色,特色小镇便是其工作的重要一环。

(四)生态法制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相关制度体系尚未完善,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执行过程相对松弛。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关键在于实行最严密的法治、最严格的制度“两个最严”去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人们普遍认为,生态法制观是指为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推行而设立的各种引导、规范、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各种法治方式和制度管理的总和,其表现形式有正式制度(原则、法律、规章、条例等)和非正式制度(伦理、道德、习俗、惯例等)。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很多方面的根本性、革命性的社会变革,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而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独特特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因此,习近平同志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度进步是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强制度建设将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有力的、持久的支持、推动和保障作用。特色小镇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法制观的保障。

【注释】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