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生态视域的设计活动新范式探析

基于生态视域的设计活动新范式探析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技术生态学的视野看,可持续设计具有内生态和外生态两个层面。此外,还必须突破传统设计创新的范式。他曾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做过大量的设计工作,堪称“世界公民”。其中尤以《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影响最大,该书已经被翻译成了20多种语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读者最多的设计著作之一。帕帕奈克强烈地批判商业社会中纯以营利为目的的消费设计,主张设计师应该担负其对社会和生态变化的责任。

基于生态视域的设计活动新范式探析

生态技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制定了控制环境的法规,促进了末端技术的产生。经过约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和总结,人们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从末端治理到预防控制的转变。相应地出现了所谓污染预防技术,强调了源头削减,预防是第一位的。

从技术生态学的视野看,可持续设计具有内生态和外生态两个层面。狭义上,可持续设计以可更新资源为主,强调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合。广义上,可持续设计不是单一的遵循线性因果规律的链状结构,而是协同演化的设计与技术网络体系,遵循生态复杂科学的整体原理、协调性原理;不是以某一环节的开发和效益为目标,而是在实现各类功能需求的同时,以整体系统的建构使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最优化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实现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

从循环经济的视野看,可持续设计是在遵循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3R”原则基础上的“源端防止”的造物行为。生态技术系统的建构原则是减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原则、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和优化组合原则。“优化组合原则”所包含的主要思想在于:生态技术不是零散的个别技术,而是技术协同体系。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目前循环经济体系下,亟待开发的生态技术包括短缺资源替代技术、减量投入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资源系统优化配置技术和产品、产业共生链技术、循环经济监测技术和循环经济管理技术等八大类技术。

因此,从纯粹的社会系统(政治、政府组织架构法律道德和理念等)、纯粹的经济系统(企业、产业和区域的经济及管理)和纯粹的自然系统(技术、生产过程等)来开展循环经济都是不合适的或者是低效率的。应该让上述三者构成一个系统的非线性网络,在互动中形成匹配性的相互递进关系。此外,还必须突破传统设计创新范式

传统设计创新追求的目标基本定义在成本降低、附加价值提高和用户满足度的增加,所有这些仍然是根据“工具目的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沿着传统技术发展的路径展开。新的设计创新的范式必须考虑设计创新的目的不仅是利润的增加、用户的更满意,同时必须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降低。如果基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增加而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加,这样的设计不是进步而是倒退。所以设计创新的关键不是设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是合理选择和整合物质资源、技术资源、智力资源等,降低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程度。

【注释】

[1]参见[美]Engene P.Odum,Gray W.Barrett.生态学基础.陆健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英.环境问题与宪法价值取向生态化研究.贵州大学,2008.

[3]刘彦.视域融合与游戏.华东师范大学,2007.

[4]徐四强.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技术创新研究.湖南大学,2005.

[5]谢家平,孔令丞.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向生态性回归的理性融合.经济管理,2005(3).

[6]王晓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与对策研究.软科学,2003,17(1):31-34.

[7]张连国.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社会科学辑刊,2005(3).

[8]张连国.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社会科学辑刊,2005(3).

[9]冯薇.产业集聚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3):51-55.(www.daowen.com)

[10]张连国.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社会科学辑刊,2005(3).

[11]张连国.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社会科学辑刊,2005(3).

[12]冯之浚.论循环经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3]张路,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

[14]张连国,戴建忠.循环经济的生态理性经济人假设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9(9).

[15]传统经济学中认为效率低下的手工加工方式有可能就是循环经济范式中的高效率方式。比如小规模批量化、定制化甚至手工制作的产品设计可能更符合循环经济的特征。设计创新在提升产品价值的同时,在一部分制造环节以人工替代机器,生产灵活又节约资源,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也更能体现劳动价值。笔者注。

[16]张连国.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社会科学辑刊,2005(3).

[17]Victor Papanek.Design for Human Scale.Chicago Press,1984.
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1927—1998)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重要的设计师和设计理论家之一。他曾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做过大量的设计工作,堪称“世界公民”。帕帕奈克勤于著述,他最重要的著作包括《为真实的世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1971,1984)、《为人的尺度设计》(Design for Human Scale,1983)和《绿色律令》(Green Imperative,1995)。其中尤以《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影响最大,该书已经被翻译成了20多种语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读者最多的设计著作之一。帕帕奈克强烈地批判商业社会中纯以营利为目的的消费设计,主张设计师应该担负其对社会和生态变化的责任。笔者注。

[18]张连国.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社会科学辑刊,2005(3).

[19]例如,1992年,美联邦政府还提出了所谓深绿色技术和淡绿色技术,二者类似于末端治理技术和污染预防技术。除此之外,生态技术还包括:环境友善技术、环境优先技术、无公害工艺、绿色技术、环境技术和生态工艺等。笔者注。

[20]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参见尤飞,王传胜.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趋势探讨.中国软科学,2003(3).

[21]Daly Herman E.The economics of the steady state,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74(1):791-804.转引自尤飞,王传胜.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趋势探讨.中国软科学,2003(3).

[22]尤飞,王传胜.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趋势探讨.中国软科学,2003(3).

[23]Kees van der Heijden.Scenarios:The art of stratagic conversation.Chichester England: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6.87-134.转引自尤飞,王传胜.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趋势探讨.中国软科学,200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