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莱州湾沿岸的盐业技术变革:两汉时期的探索和发展

莱州湾沿岸的盐业技术变革:两汉时期的探索和发展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牢盆和青铜煎锅的使用,充分说明西汉时期,莱州湾盐业生产工具的快速提高。东汉时期,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莱州湾沿岸的盐业生产技术亦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由盐业考古得知,莱州湾沿岸地区有相当数量的东周盐业遗址一直延续至汉魏时期。这枚全国罕见的巨印即足东汉时东莱郡“右主盐官”官府为收取盐税和监督私盐发卖时用的封盐大印。

莱州湾沿岸的盐业技术变革:两汉时期的探索和发展

西汉时以烧煮海水之法取盐,即谓煮盐,需用大量海水,故煮盐之器需有较大容量,因盐业官营,煮盐必用“官器”,煮盐之器又为铁器,名曰“牢盆”。

史记·平准书》载:“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司马贞《索隐》引乐产的话说:“牢乃盆名。”对“牢盆”二字的解释,历来存在诸多争议,其中,清代王先谦《汉书补注·食货志下》曰:“此是官与以煮盐器作而定其价值,故曰牢盆”。《盐铁论·复古篇》载:武帝官营盐铁前,“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汉书·吴王濞传》载:吴王“招致天下亡命……东煮海水为盐。”西汉政府招募劳动力建立大型盐场,对操作煮盐的技术工都应按煮盐之盆数付工值。王先谦先生的观点是比较合理的,即盐民使用国家的工具煮盐上交,再由国家发给雇价,故称煮盐之盆为牢盆。

《隶续》一书中记载了两件汉代牢盆的铭文,分别写明了这两件牢盆的重量,一件为“三百五十斤”,另一件为“二十五石”,这是汉代已发现牢盆中形制和重量都比较大的一例。1971 年4 月,在掖县路宿村出土汉代青铜煎锅一口,锅重101.5 千克,口径122 厘米,深14 厘米。据估算,用这种青铜煎锅煎盐,一昼夜可煎6 盘,约得盐200千克。根据《史记》记载,西汉已出现了牢盆,尽管当前还不能确定上述两件牢盆确切属于西汉还是东汉,但可以推知,西汉时期的牢盆比先秦时期的陶罐制盐工具是有巨大进步的。牢盆和青铜煎锅的使用,充分说明西汉时期,莱州湾盐业生产工具的快速提高。同时,由牢盆和青铜煎锅,似乎能够窥视到西汉盐民煎盐的身影动作[21],可以想象西汉盐业生产之兴盛。

西汉末至东汉,盐官屡复屡罢,遂又允许民间自行煮盐出售,制盐成兴旺之势。有关学者考证说,西汉每人每月对食盐的平均消费量当在三升左右,以西汉人口总数五千万来计算,每月需要消费盐一百五十万斛,人口发展推动了盐业生产的发展,所以汉代的许多地方诸侯王和私家商人都把煮盐贩盐看作是生财暴富的有效途径[22]。盐业生产的发展,为朝廷和商人带来巨额财富。《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载:“以东郭成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而桑弘羊贵幸。咸阳,齐之大鬻盐,孔仅,南阳大冶,皆致产累千金。……使仅、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这是说,汉武帝委任山东最大的盐商东郭咸阳和南阳最大的冶铁家孔仅来主管国家盐铁事务,由此可知当时莱州湾海盐产业声名显赫。(www.daowen.com)

东汉时期,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莱州湾沿岸的盐业生产技术亦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1972 年在掖县路旺乡当利古城遗址出土铁釜一件,大口,深腹,口沿下有两道凸棱,双环耳,圃底。口径66 厘米、腹深40 厘米、壁厚2.6 厘米。铁釜不但为铁铸,而且体大、厚重、腹深,容量大,口沿处又设有巨大的环形耳,以便杠抬搬动。考古学者认为,此为东汉时期的牢盆。[23]当利,汉代县名,属东莱郡,地处胶莱河人渤海海口东岸,西北距海5 千米。海滩地势低平,至今仍是规模巨大的盐场,《汉书·地理志》载,汉代时曾设盐官于此。当利故城现有遗址45 000 平方米,汉代文化层厚达1.5 米。此遗址出土众多的陶器、铁器等,其中包括汉代常见的云纹瓦当、“君宜侯王”瓦当、小口大陶瓮及这件铁釜。目前所发现的盐业遗存应是东汉官营的产物。

由盐业考古得知,莱州湾沿岸地区有相当数量的东周盐业遗址一直延续至汉魏时期。2009 至2010 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潍坊昌邑市北部沿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区域调查工作,发现周代盐业遗址110 余处,其中鄑邑故城遗址和廒里遗址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为东周时期该区域制盐管理机构所在地。其中,“鄑邑故城”遗址为东周至汉代制盐官署遗址。“鄑邑故城”,当地村民称为瓦城,长300 米、宽200 米,地表所见主要是板瓦、筒瓦和砖块,时代应是汉魏时期。2012 年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清理面积为2 800 平方米,发现大型建筑遗迹1 座,陶窑22 座,以及灰坑、沟、井等遗迹。出土遗物绝大多数为筒瓦、板瓦、瓦当,另有少量铜钱、陶拍、陶壶、罐等。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些陶窑是专门烧制建筑用材的,汉代窑址应是相当大规模的汉代官府手工业遗址,周围有管理盐务的官署。在遗址西部还暴露出十几座土坑竖穴木椁墓,木板保存完好,填土经过层层夯打,这些墓葬的时代可能属于汉代。

20 世纪80 年代初莱州(掖县)海边的西由街西村出土了一枚重约6.5 千克的特大型铜印,上铸“右盐主官”,研究者根据印面上部的兽像和字体特征,认为其时代为东汉或稍晚。铜印是为海盐封包或直接盖印于盐坨上,以便运销时官方核验,防范私盐私贩。东汉时废盐铁专卖制,而改为收税制,盐税则归少府,“凡郡国出盐多者置盐官,主收税”,郡国盐官铁官“皆属郡县”。这枚全国罕见的巨印即足东汉时东莱郡“右主盐官”官府为收取盐税和监督私盐发卖时用的封盐大印。当时海盐生产均采用煎煮法制取,煎煮出的盐,颗粒散碎细,称为“末盐”,盐官用铜印盖于盐坨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