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进行线圈设计?

如何进行线圈设计?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线圈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给出施工用的线圈图样,并据此准确地修正结构图中绕组所占据的空间,以便使绕组与相关的零部件间有合适的间距。同时,也据此给出导线较准确的用量。端部形状可按工厂习惯、线规的大小、绕组端部排列情况确定。当线圈高大于50mm时,可将Xi按表中的相应值分别增加20%。j——线圈鼻端到定子内圆的最短距离。表2-12 j值选取范围4)用做图法求斜边平均长、线圈高及其两边的距离。

如何进行线圈设计?

线圈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给出施工用的线圈图样,并据此准确地修正结构图中绕组所占据的空间,以便使绕组与相关的零部件间有合适的间距。同时,也据此给出导线较准确的用量。

(一)定子散嵌线圈(见表2-2插图)

线圈匝长或半匝长由直线及端部两部分构成,直线部分lB=l+2d1(d1=10~30mm);端部尺寸由线圈形状确定。图2-17为三种散嵌线圈绕线模形状。端部形状可按工厂习惯、线规的大小、绕组端部排列情况确定。若导线较细,端部又不交叉,端部尺寸(即fd)可以适当小些。下面以梭形端部为例计算平均半匝长lc

单层时lc=lB+Kcτy(cm);

双层时lc=lB+2Cs(cm)。其中,Kc为经验值,2极时取1.16;4、6极时取1.2;其他极数时取1.25~1.3。978-7-111-47179-0-Chapter02-48.jpg(cm)。τy=π「Di1+2(hs0+hs1)+hs2+R」β/(2p)。

978-7-111-47179-0-Chapter02-49.jpg

图2-17 散嵌线圈绕线模形状及线圈尺寸

a)梭形 b)梯形 c)圆形

对于单层同心式或交叉式线圈β取平均值。

cosα=(1-sin2α)1/2,sinα=(bs1+2R)/(bs1+2R+2bt1)。

绕线模的工艺圆角在计算匝长时可以忽略不计。

线圈端部投影长fd=Cssin α。其他形状线圈可由线圈展开图(见图2-17)由做图法求出,以上线圈匝长计算中除lB、以外其他尺寸fdCs等也可由做图法求得。

(二)定子成型线圈计算程序

1.需要的已知数据

取自电磁计算功率、电压、极数、定子内径、定子槽数、铁心长l、节距、每槽导体数Ns1、每圈匝数、定子槽形、绝缘规范(见第三章)、线规——a×b(绝缘导线为A×B,见图2-19)每圈匝数Nc1,单层时Nc1=Ns1,双层时Nc1=Ns1/2。

2.线圈尺寸计算(见图2-18~图2-25)1)978-7-111-47179-0-Chapter02-50.jpg

2)设W=Ws+Xi,Ws为端部绝缘后宽度,对半开口槽,为同槽两个线圈端部绝缘后宽度之和再加上0.5mm。

978-7-111-47179-0-Chapter02-51.jpg

图2-18 线圈各部分名称

1—鼻端 2—斜边 3—端部 4—直线部分 5—引线

978-7-111-47179-0-Chapter02-52.jpg

图2-19 绝缘导线截面代号

978-7-111-47179-0-Chapter02-53.jpg

图2-20 线圈端部尺寸图

978-7-111-47179-0-Chapter02-54.jpg

图2-21 线圈端部斜边尺寸图

978-7-111-47179-0-Chapter02-55.jpg

图2-22 线圈端部斜边尺寸图

978-7-111-47179-0-Chapter02-56.jpg

图2-23 梭形示意图

978-7-111-47179-0-Chapter02-57.jpg

图2-24 拉轴示意图

978-7-111-47179-0-Chapter02-58.jpg

图2-25 线圈平均匝长示意图

Xi为相邻两线圈斜边间隙,参照表2-11选取。Xi值选得小,可使fd减小,定子轴向长亦随之减小,并节省铜线。但Xi过小,不利于端部散热及嵌线。当线圈高大于50mm时,可将Xi按表中的相应值分别增加20%。

表2-11 Xi数值

978-7-111-47179-0-Chapter02-59.jpg

3)设φ为一上层线圈斜边部分所张开的角度,则

978-7-111-47179-0-Chapter02-60.jpg

4)用做图法求斜边平均长、线圈高及其两边的距离。

①参考图2-20,确定下列数值。

H——下层线圈的上边到槽口距离。

j——线圈鼻端到定子内圆的最短距离。其数值应使鼻端抬高不小于6~10mm(指放在平台上的成型线圈,鼻端至平台的最小距离),其值可按表2-12选。当线圈与机座之间的空间较充裕时,j值应尽量选得大些,以利于散热及嵌线。

U——拉轴直径,低压时选φ 20mm;高压时选φ 30mm。

表2-12 j值选取范围

978-7-111-47179-0-Chapter02-61.jpg

注:外径大、极数少时,选较大的值。

②作图步骤,见图2-20。

(I)以R=Di1/2为半径,做gi。(II)在O点做任意直线978-7-111-47179-0-Chapter02-62.jpg,使其与gi相交于V点。(III)作978-7-111-47179-0-Chapter02-63.jpg两直线,使各与978-7-111-47179-0-Chapter02-64.jpg成α/2角度,并各与gi相交于Q和S点。(IV)在978-7-111-47179-0-Chapter02-65.jpg上,取978-7-111-47179-0-Chapter02-66.jpg值,取978-7-111-47179-0-Chapter02-67.jpg=(未绝缘线圈高度)。在978-7-111-47179-0-Chapter02-68.jpg上,取978-7-111-47179-0-Chapter02-69.jpg值,取978-7-111-47179-0-Chapter02-70.jpg=(未绝缘线圈高度)。再在978-7-111-47179-0-Chapter02-71.jpg上,取978-7-111-47179-0-Chapter02-72.jpg =j值。

(V)连接978-7-111-47179-0-Chapter02-73.jpgK,并做978-7-111-47179-0-Chapter02-74.jpg

(VI)在978-7-111-47179-0-Chapter02-75.jpg上,取978-7-111-47179-0-Chapter02-76.jpg,值,再连接EF,并做978-7-111-47179-0-Chapter02-77.jpg

(VII)以Y为中心,978-7-111-47179-0-Chapter02-78.jpg,使978-7-111-47179-0-Chapter02-79.jpg成10°的角度。

(VIII)连BEB1EEY,并做978-7-111-47179-0-Chapter02-80.jpg978-7-111-47179-0-Chapter02-81.jpg

(IX)测量:B1E——两线圈边间的平均距离。

978-7-111-47179-0-Chapter02-82.jpg——成型后,线圈放在平面上的高度。

978-7-111-47179-0-Chapter02-83.jpg——端线抬高后的最高点到定子内圆的垂直距离。

(X)再量出978-7-111-47179-0-Chapter02-84.jpg978-7-111-47179-0-Chapter02-85.jpg及P值(P值为978-7-111-47179-0-Chapter02-86.jpg与gi间的最短距离)。

5)设斜边全长及其两端弯曲部分的一半的有效伸长(见图2-22)之和为D

978-7-111-47179-0-Chapter02-87.jpg(2、4、6极应以弧长BK带入)

6)斜边延长伸到其两端弯曲部分中点的平均总长度(见图2-22)

978-7-111-47179-0-Chapter02-88.jpg,实际上斜边为一弧形。

7)设斜边两端的弯曲部分的有效伸出长之半为θ/2=(θ12)/4 ,

978-7-111-47179-0-Chapter02-89.jpg

其中,r1、r2为弯曲半径,见图2-22,一般取r1=25;r2=U/2。

978-7-111-47179-0-Chapter02-90.jpg978-7-111-47179-0-Chapter02-91.jpg

8)设978-7-111-47179-0-Chapter02-92.jpg978-7-111-47179-0-Chapter02-93.jpg

978-7-111-47179-0-Chapter02-94.jpg978-7-111-47179-0-Chapter02-95.jpg

式中的θ/I及K/ I之值查表2-13。

9)线圈斜边投影总长:978-7-111-47179-0-Chapter02-96.jpg(线圈如为大鼻子要再加U/2)

Δf般可由表2-14选取。

表2-13 θ/I=f(θ)及K/I=f(θ)

978-7-111-47179-0-Chapter02-97.jpg

表2-14 Δf值 (单位:mm)

978-7-111-47179-0-Chapter02-98.jpg

10)梭长(见图2-23)。

M=2T+l+2d1+(K-2ε)

其中,ε为轴中心线和夹头中间线间的垂直距离(见图2-24)。

如为小鼻子则ε=U/2,中大型2极及高压电机考虑用大鼻子,此时ε=0。d1为直线部分伸出铁心长,其值参考表2-15。

11)设线圈成型后,拉轴中心到直线部分的距离为F(见图2-23),则

978-7-111-47179-0-Chapter02-99.jpg

12)线圈平均半匝长(见图2-25)。

978-7-111-47179-0-Chapter02-100.jpg(www.daowen.com)

13)导线用量。

mcu=ClcNsZ1Ac1Nt1γ×10-5 (kg)

式中C——考虑导线绝缘和引线的系数,可近似取1.1或按实测值;

γ——导线材料密度(g/cm³),铜为8.9 g/cm³,铝为2.7g/cm³;

Ac1——每根导线截面积(mm²)。

表2-15 直线部分伸出铁心长d1 (单位:mm)

978-7-111-47179-0-Chapter02-101.jpg

(三)插入式转子线圈计算

1.需要的已知数据

取自电磁计算:转子外径、极数、铁心长l、转子槽数Z2、线圈节距、转子槽型、绝缘规范及线规a×b。

2.线圈计算(见图2-26~图2-28)

1)整距线圈:两线圈边所在的槽所跨机械角度的一半

978-7-111-47179-0-Chapter02-102.jpg

式中y2——整跨线圈节距。

相邻两线圈斜边导线间的距离为

W=Ws +Xi

式中 Ws——线圈端部绝缘后宽度;

Xi——相邻两线圈斜边间隙,Xi=1~2mm,极数少、端线长、功率大时选用较大值。

978-7-111-47179-0-Chapter02-103.jpg

图2-26 导线及线圈尺寸

上层线圈端部一边射线之弧长为

978-7-111-47179-0-Chapter02-104.jpg

式中R1——转子圆心至上层线圈端部导线的平均半径。

下层线圈端部一边射线之弧长为

978-7-111-47179-0-Chapter02-105.jpg

式中R2——转子圆心至下层线圈端部导线的平均半径。

上层线圈端部展开时与铁心端面直线所成的平面角度由ΔD1E1F1′(见图2-27)可得

978-7-111-47179-0-Chapter02-106.jpg

式中 978-7-111-47179-0-Chapter02-107.jpg

所以978-7-111-47179-0-Chapter02-108.jpg

978-7-111-47179-0-Chapter02-109.jpg

图2-27 插入式线圈

下层线圈端部展开时与铁心端的直线所成的平面角度

978-7-111-47179-0-Chapter02-110.jpg

上层线圈斜边射线之弧长为

K1=L1-M1

式中978-7-111-47179-0-Chapter02-111.jpg

设r1=r2

所以m1=m1′。式中r1——从直线部分转向斜边的弯曲半径,其值取10mm;

r2——从斜边转向线圈端部的弯曲半径,其值取10mm。

下层线圈斜边射线的弧长为

K2=L2-M2

M2=(2r1+a)(1-sinφ2

a1值系由ΔD1N1O1中求得

978-7-111-47179-0-Chapter02-112.jpg

因为r1=r2所以a1=C1

a2值系由ΔD2N2O2中求得

978-7-111-47179-0-Chapter02-113.jpg

Cx1值系由ΔD1E1F1中求得;

978-7-111-47179-0-Chapter02-114.jpg

Cx2值系由ΔD2E2F2中求得;

Cx2=tanφ2

上层线圈斜边展开长T1由ΔD1E1F1

978-7-111-47179-0-Chapter02-115.jpg

下层线圈斜边展开长T2由ΔD2E2F2

978-7-111-47179-0-Chapter02-116.jpg

上层线圈由于r1所接之弧长为

978-7-111-47179-0-Chapter02-117.jpg

下层线圈由于r1所接之弧长为

978-7-111-47179-0-Chapter02-118.jpg

上层线圈平均长度为

lc1=l+2(d1+T1+2e1+d2

下层线圈平均长度为

lc2=l+2(d1+T2+2e2+d2

式中d1——直线部分伸出铁心长;

d2——接头部分伸出长,d2=(并头套宽度)+(5~10)mm(一般d2取30~35mm)。

导线用量为

mA1、mcu=(lc1+lc2Z2Ac2Nc2γ×10-5(kg)

式中Ac2——每根导线的截面积(mm²);

γ——导线密度,铝为2.7g/cm³,铜为8.9g/cm³。

线圈端部总伸出长=C1+Cx1+a1+d2=C2+Cx2+a2+d2

2)短距线圈:计算方法同1)。

在用两端出线(绕组相首引出线与相尾引出线分别安排在铁心的两端)的绕组接线系统中,为了保持端部线头在圆周上的均匀分布以便于操作,在计算线圈几何尺寸时可采用计算节距(y2-1)。对非成型端端部,仍与整距线圈的非成型端端部完全一样。

3)分数槽线圈:计算方法同1)。应注意绕组前后节距不同,端部展开长度也不一样。

4)跳层线圈(见图2-28):长度l1、l2应参考上层及下层线圈数据决定。

978-7-111-47179-0-Chapter02-119.jpg

图2-28 跳层线圈示意图

(四)转子散嵌线圈计算

转子散嵌线圈的计算与定子的类似,见八(一)。所不同的仅是τy的求法。

978-7-111-47179-0-Chapter02-120.jp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