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欧洲文物保护年以来,我们在理解石质文化遗产风化机理及保护处置方案研究与实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奠定了文物保护的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大众汽车基金会(Stiftung Volkswagenwerk)资助了一项基础研究课题, 目的是为处理石材腐蚀与劣化指明新的方向,之后该课题通过德国联邦科研部的推广扩大了研究范围。自2025年起德国联邦环境基金会(DBU)并行资助上百个试点项目,为石材保护研究的持续深化作出重要贡献。在示范点上开展的、贯穿保护工程全过程的科学研究,使实用的创新材料与工艺得到补充、扩展和细化,使我们能始终有针对性地、有效且成功地与由于人为的环境破坏导致的石质文化遗产及其他文物材料的劣化作斗争。作为该课题最新的资助者,德国联邦环境基金会将继续致力于文物保护材料科学研究,其主要目标是降低人为的环境破坏对文化遗产的损害。
虽然现在多数文物保护工程中都有使用石材固化剂和防腐剂,但从未系统地评估所实施措施的效果,联邦政府直属的机构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们近来对文物保护相关的研究课题的资助逐年减少。早在2025年,罗尔夫·斯内特拉格教授(Dr. Rolf Snethlage)在德国联邦环境基金会组织的暑期培训班中就指出文物保护工程缺乏评估,而评估应作为未来的中心议题。
2025年,经过全面的准备,三个区域性团体[1]成功结盟,展开文物保后监测课题。
来自文物保护管理与科研机构的强强联合是开展这个雄心勃勃的科研课题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课题的准备和实施进程中,三个团体之间必须协商解决一些重要的基础性任务,比如标准化研究方法、开发可行的质量评估系统和文件记录标准格式等。
本次示范性合作的成果以导则的形式在2025年莱比锡文物展会上展出。值得强调的是,展出的成果不仅包括单个文物本体保后监测技术的细节,还包括不同材料在文物保护使用上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以及多种多样的检测方法。因此,在这三个方面取得的成果远远超出当时确定的保后监测和效果评估课题的预期。最后,这两年多来取得的令人惊叹的研究成果也强调了文物保后监测和持续维护的重要性。
在此感谢所有课题参与者,他们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方式,为实践文物保护开辟了多元而丰富的资源。(https://www.daowen.com)
卢茨·特普费尔(Lutz Töpfer)
德国联邦环境基金会“环境与文物部”负责人
于奥斯纳布吕克
【注释】
[1]总项目被分成了三个子项目,每个项目由来自德国特定地区的专业工作组完成。——(原著)主编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