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国创新:协同高效的典范

德国创新:协同高效的典范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创新绩效高。德国以全球1%的人口,产出了全球7%的论文、14%的专利。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德国对“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的资助迅速从不到5亿欧元上升到9亿欧元,增幅达80%。德国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联邦和各州政府等各类主体,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分工合作的模式。

德国创新:协同高效的典范

德国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二战后先后经历了9次大的经济危机,但每次都能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复苏,德国人将其归功于创新体系的协同性、创新链条的完整性和创新主体的均衡性,使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产生强大聚合效应,就像有“德国战车”美誉的德国足球队一样高效强劲。一是创新绩效高。德国以全球1%的人口,产出了全球7%的论文、14%的专利。德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球的12%,略高于美国,是日本的两倍。二是创新主体健全。德国科研机构密集,科研体系健全,产学研各方主体定位清晰,分布均衡,在各类平台上相互协作、深度交融。三是逆周期创新投入大。每次危机中德国政府创新投入都不减反增,尤其重视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德国对“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的资助迅速从不到5亿欧元上升到9亿欧元,增幅达80%。四是企业创新能力强。德国2/3的研发投入和70%科研人员都来自企业,除了一些创新型龙头企业外,40%的中小企业都有专门研发机构,为欧洲最高。五是创新服务体系发达。德国各类专业化创新服务中介十分活跃,包括协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以及市场化的金融、法律等服务型公司,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无死角服务,使德国初创企业保持了较高成活率。例如柏林老鹰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创业公司存活率高达95%。

德国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联邦和各州政府等各类主体,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分工合作的模式。马普学会、赫姆霍兹学会、莱布尼茨联合会、弗劳恩霍夫学会是国际知名的四大研究机构,前三者和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经费90%以上来自政府和社会资助。弗劳恩霍夫学会则是德国产学研合作的旗帜,作为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仅在德国境内就有67个研究所,雇员超过2.4万人,每年承接6000—8000个产业项目,其中70%以上来自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合同研发”,致力解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鸿沟。(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