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营造才识、爱才、敬才、用才的工作环境

营造才识、爱才、敬才、用才的工作环境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人才队伍发展目标、改革方案、行动举措,加快形成更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建立学科交叉融合下的人才和学术评价体系,不搞“一刀切”,不用一把尺子衡量,给予跨学科优秀人才公正评价和有效激励,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

营造才识、爱才、敬才、用才的工作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高校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包括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人员聘用制度,设立岗位津贴制度等,对提升教师整体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党和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与学科发展目标的关联不够紧密,教师评聘、考核、待遇等制度设计单一,激励作用不强,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的支持不够多,青年教师成长空间不足等问题。高校要更加注重改革的先导性和突破性作用,持续发力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势。高校要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紧紧牵住改革的“牛鼻子”。完善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制度,根据岗位职责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匹配不同薪酬制度,促进人才各按步伐、共同发展。进一步优化聘任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准聘长聘制度等教师任用管理方式,在全球竞争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为教师安心从事长周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提供制度保障。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人才队伍发展目标、改革方案、行动举措,加快形成更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要坚决破除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坚持“破”“立”并举,构建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体系,将教书育人情况、学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承担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情况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建立学术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评价程序,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探索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建立学科交叉融合下的人才和学术评价体系,不搞“一刀切”,不用一把尺子衡量,给予跨学科优秀人才公正评价和有效激励,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完善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制度,突出以德为先、分类激励的评价导向。改革研究生学位评价标准,不再把“数论文”作为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前提条件,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确立研究生学位评定“破五唯、立质量” 的基本制度框架科学看待社会上各类大学排名,更加注重内部评价的导向作用,以扎扎实实的办学成就,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要增强服务人才意识和保障人才能力,不断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理念,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聚焦高校主责主业,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强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服务职能,优化机构设置,构建完善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和资源配置方式,持续推进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让师生“只推一扇门”,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打通“最后一公里”。建立和完善职工队伍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体系、评价体系、激励体系、发展体系,全方位培育爱校爱岗、敬业奉献、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职工文化,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管理服务队伍。

《求是》(2021年第24期)

★ 拓展阅读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对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和高校党的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其发展方向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履行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校党委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善用“大思政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大思政课”,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把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上云课堂互联互动,让青年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高校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始终践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既做“授业”“解惑”的“经师”,又做“传道”的“人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日常教育体系,搭建思想政治工作交流平台,引导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依托平台开展业务探讨、经验交流,发挥科研、管理、服务等的协同育人效应。

★ 一线观察

练就干事创业过硬本领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家治理对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年轻干部要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必须加强专业训练。当前,广大年轻干部在课堂中学,在实践中学,向群众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增强专业本领,练就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

在教育培训中学用相长,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实践中

元旦刚过,陕西宝鸡市委副书记段小龙就来到岐山县蔡家坡镇唐家岭村,向群众详细了解“厚地堆肥模式”的成效、规模等情况。

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指导部门多方联动……段小龙带队对该技术的推广模式、效益和前景、市场机制等进行了充分评估,研究推动发展的“政策包”。通过农技支持、工艺改进等多种方式,“厚地堆肥模式”得到进一步深化,农村废弃资源实现了循环利用,促进了农业的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多方共赢的城乡善治之路。

“现在工作中的很多方法、思路,都是参加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进修班获得的。”段小龙说。2021年9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进修班”,对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市委副书记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培训。

段小龙正是这次进修班的一员,翻开他密密麻麻的课程表,既有理论学习,讲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市规划、基层党建、战略思维领导力建设等内容;也有外出实践考察,安排了4个小组分赴合肥徐州、丽水、宁波等地调研;还有很多专题讲座,请的都是各方面富有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为学员授课。

“学得有滋味、有收获,这是一次增强工作本领、提升专业素养的集中充电。”段小龙说,通过学习,自己在工作中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攻坚处突、社会治理等本领更强了、信心更足了。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是时代的课题,考验着广大基层干部。“只有时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农业农村工作全过程,把专业训练的成果深化运用到乡村振兴实践中,才能找到抓落实的方法,增强促振兴的本领,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段小龙说。

“通过教育培训,要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副主任刘哲昕说,学院致力于办好办精各类专题研讨班,通过现场教学、情景模拟、访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不断总结与呈现鲜活案例,将感人肺腑的奋斗故事搬上课堂,让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岗位的年轻干部在交流碰撞中彼此借鉴、相互启迪,促进他们不断成长成才。

在干中学、学中干,努力成为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www.daowen.com)

制定年度育种工作方案、讨论规划试验田生产布局、指导农户选购良种……春意渐浓,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水稻品质育种所所长高世伟忙个不停。“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可不敢躲懒偷闲!”高世伟说。

高世伟今年36岁,大学毕业后就来到绥化市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参加工作头几年,最缺的就是实践经验。水稻生长季,我一般提前1小时到试验田,观察记录植株表型性状;秋收过后,又主动申请到海南参与南繁实验。”高世伟认定一个道理:勤能补拙。

不到5年时间,高世伟就从一个科研新兵成长为团队技术骨干。工作10多年,高世伟和团队共选育水稻新品种28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9200万亩,增收稻谷约46.5亿公斤,新增社会效益156亿多元。

从2015年开始,高世伟成为黑龙江省科技厅任命的科技特派员,负责联系水稻种植大县绥滨县。“不只是推广良种,还要根据不同品种,传授不同栽培方式和田间管理知识,让农民选对种、多打粮。”高世伟说。

“生活水平提高了,相对于‘吃得饱’,市场消费更青睐于‘吃得好’。”高世伟敏锐调整育种攻关目标,由注重高产向注重优质转变。2021年,高世伟和团队选育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绥粳309” 通过审定,“小面积生产试验结果显示,‘绥粳309’食味值在85分左右,亩产在1100斤以上,且抗倒伏,适宜机械化收割”。

2021年底,高世伟担任水稻品质育种所所长,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培养年轻科研人员上。“绥化分院组建了青年学术委员会,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座谈,相关领域专家现场答疑解惑,不仅对大家的科研大有裨益,还激发了年轻同志干事创业的激情和闯劲。”高世伟说。

“我们为年轻干部建立成长档案,实行‘轨迹化’管理和‘一帮一’导师帮带制度,传授工作经验办法,让年轻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成为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绥化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杨国宁介绍。

在跨领域交流、多岗位历练中积累经验、补齐短板

“咱再加把劲儿,还有8栋农房、400亩土地,一定要妥善处理,解决好被征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作为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的万世华,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生米街道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统筹推进重大重点项目,其业务能力得到在场干部的肯定。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万世华担任过副镇长,又在司法局、信访局工作过,从基层干部到机关领导,再重回基层担任政府领导,组织让他在不同领域锻炼,积累经验、补齐短板。

“在司法局的工作经历,让我在处理问题时能贯穿法治思维;在信访局的工作经历,让我认识到群众工作要设身处地为群众解难题。”2021年,36岁的万世华调任生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新的岗位带来了新的挑战。

上任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一个剧院项目的征地、拆迁问题。“虽然之前也在其他乡镇工作过,但主要负责旅游方面工作,项目征地拆迁经验不足,能力有短板。”为弥补不足,万世华连日带领干部走访群众,让村民代表共同参与,解决了百姓的后顾之忧。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项目拆迁工作,一年来共完成拆迁15万余平方米,征收土地3000余亩,为一大批省市重点项目的落户保障了用地。

1月17日,生米镇撤镇设街道,曾经被戴上“偏、远、穷”帽子的地方,如今成为南昌市“南延西拓”的核心区域。经过锤炼,万世华逐渐展现出复合型领导的才能。“从贫穷落后走向高速发展,面临着思想解放、改革创新、项目建设等挑战,这要求自己既要带好队伍、做好群众工作,也要抓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万世华说。

万世华的成长轨迹是南昌市加强年轻干部培养的一个缩影。南昌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科科长王加保介绍,从2012年起,南昌市连续10年选派了775名年轻干部奔赴一线和复杂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跨领域交流培养、多岗位历练等方式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帮助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先知先觉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科技发展史已经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和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因此,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人才对于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当今世界,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信息等新技术新产业风起云涌,这些高新科技领域都迫切需要大量专业的高科技人才。唯有充分激发激活他们的创新创造聪明才智,才能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要聚集人才。“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各级党委政府唯有拿出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真心实意招才引智,切实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要用好人才。人才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对他们必须要充分尊重。当前我国科技领域还不同程度存在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不尽合理、人才评价标准不够全面科学等问题,我们要着力改革并完善这些制度规范,打破捆住科学家手脚的繁文缛节,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迎难而上,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