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原本家世显赫,曾祖与祖父出将入相。杜牧自幼住在长安CBD——紧邻中轴线的安仁坊,是京都的黄金地带。
可惜的是,父亲杜从郁早逝,杜牧一家举债度日,CBD的30多间房子一时间也都归了债主。
杜牧忍饥挨饿、暗无天日的生活一直持续到25岁。那年他中了进士。
春风得意马蹄疾,杜牧在京城里流连欢宴。宴间但求美酒佳人,不拘小节的名声很快传开。
醉酒高歌,望空长笑,只以为天下之地无不可去,世间之事无不可为。
杜牧最初的官职是弘文馆校书郎,掌校雠[chóu]典籍,订正讹误。
任上几乎没有什么上得了台面的政绩,却干了一件事——访问前淮西叛将、吴少成之婿董重质,向他打听淮西叛乱,朝廷出兵四年不能剿灭的根由。
由此可见,任校书郎的杜牧,心里记挂的还是军国大事。
风流诗人、小小公务员不好好工作,怎么会激昂慷慨地谈论兵戈之事?这就是杜牧的“斜杠”之处。
虽是诗人、公务员,却喜好谈兵,不仅攻读,甚至还动手注释《孙子兵法》,成为继曹操之后成就最大、影响也最大的注家。
杜牧的青年时代,唐王朝内部的征战杀伐,将他的注意力牢牢吸引。
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岁月,他对军事的兴趣大增,人生走向被现实不动声色地变轨。(https://www.daowen.com)
被战乱造就或曰改变的文人,当然不止杜牧一个。比如颜真卿与高適,都直接成长为一方统领,阵前立功。
杜牧毕竟没有直接遭遇战乱,因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他在京城当了半年官,便应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沈传师的邀请,南下洪州(今江西南昌)出任幕府巡管。
一般而言,唐人都愿意当京官,不愿去藩镇幕府就职。就像现如今的文人,没到北京漂泊一回,都有虚度此生的遗憾。
杜牧可不。沈传师一招手,他便应声前往了。
有人要说,一定是沈传师的35万聘金诱惑了杜牧。
但凡了解杜牧的生平,总会对他有比较缺钱的印象。可假如就此得出他是冲着聘金而去的结论,未免看扁了杜牧。
那等心胸气量,不可能成就如此文名。
他是想要有一番成就的,可在藩镇幕府当幕僚,终究人微言轻,他所提出的军备方案兵法理论,都没有派上用场。
没有正事给他做,杜牧日日醉在酒色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