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个人股市揭盲心路历程-投资总监的告白

个人股市揭盲心路历程-投资总监的告白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个人探求股市相关知识与规则的心路历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个人股市心路历程第一阶段:追求技巧,高频试错,没有投资理念的阶段。当时中国股市属创建初期,关于股市的书很少,而关于股市基本面分析,或介绍价值投资方面的书籍,近乎绝迹,见不到。投资者持股期短,换手频繁,85%以上的年度换手率超过200%。

个人股市揭盲心路历程-投资总监的告白

语录:

“我认为,没有大量的阅读,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者。”

查理·芒格

经验之谈:

读书的一种境界是折价——你只读懂作者意图的一小部分;读书的另一种境界是溢价——你能领悟作者意图的200%或更多。如果直接读外文,——折价或溢价则加倍。

笔者个人探求股市相关知识与规则的心路历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追求技巧,高频试错,没有投资理念的阶段;第二阶段:转换工具,投靠规范投资理论决策模式;第三阶段:专题研究与积累——转向概率思维模式;第四阶段:转向多元逻辑,确认不确定性决策综合分析框架

个人股市心路历程第一阶段:追求技巧,高频试错,没有投资理念的阶段。

2012年3月在《证券时报》看到李文武先生的文章《论投资无标准》,李先生的总结很精准:“20年前,毕业进入投融资领域,一直希望找到标准的、规范的、全面的项目评估方法,只要输入资料,就可得到结果。20年的结论是投资无标准。我们在任何时点对外在世界的了解是有限的,我们不得不以局部的、暂时的、片面的知识应对问题的整体性。”

笔者1992年在同学与朋友赵建的引领下步入金融行业。1987年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作了5年人口经济就业研究。就业研究经验告知笔者:高等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学习某类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它注重培育人的思维习惯,培育人研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职业转换的适应与调节能力。一旦出现职业转换,你要主动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新的岗位职责要求。笔者转入证券行业之后,即刻启动知识结构自我调节工程。

笔者在进入行业初期,主读技术分析。20世纪90年度初期到中期,当时关于股票书籍不多,能见到的绝大多数书籍都是技术分析指标的简要介绍。当时中国股市属创建初期,关于股市的书很少,而关于股市基本面分析,或介绍价值投资方面的书籍,近乎绝迹,见不到。仅能见到一些技术分析介绍类的书籍。此时的投资者也只能追求技术、技巧,谈不上构建投资理念。看的主要是来自我国台湾的各种版本的乾隆软件技术指标讲解,及一些技术分析书籍,书摊上售卖的有时竟是厚厚的整本书的复印件!当时所读令人印象深刻的书籍是《上海股市乾隆软件讲义》,其分题目包括:细说乾隆致富秘籍;股市自然法则;股市绝学天龙八部。这些充满江湖气语言的书籍,确实描述了一个神奇世界。在这个世界,另有一套语言与符号,似乎谁学会,谁拥有了武功秘籍,就可创造财富天下。那个时期,我所读到的,感觉最好的技术分析书籍是我国台湾张龄松、罗俊先生的《股票操作学》,其后又系统读过的技术分析书籍是约翰·墨菲著、丁圣元翻译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

回头来看,这是投资者成长过程中不可规避的路途之一。不可规避在于:第一,当时基本没有其他类的书籍,没有可替代的选择;第二,投资者必须经历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局的历程。该阶段存在的问题在于:这个阶段是仅追求局部技术、技巧、没有投资理念的阶段。这是与正确的投资原则,即理念重于技巧原则不可避免相悖的阶段——技巧先于理念,技巧重于理念。

早期这个阶段就是读、学、试,试、学、读的不断循环、不断试错的过程。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首先是原有确定性世界的思维模式与股市这个不确定性世界的不适应问题。早期,总追求规律、定理,理性结果;后期,在多次挫折之后,才聚焦不确定性及应对问题,深感教练作用的缺失。股市投资不是理论灌输而是技能培训,名师出高徒,教练的作用会令人少走弯道,直面焦点问题及应对能力;关注焦点问题及解决方案、解决能力,形成专业差别。

中国股市的初期都属“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入市者的初始决策参照系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有自己前期事业与成败的经历,有个人的既定的知识结构。具有经济学背景的会主要以经济学原理作决策依据,具有物理学背景的会主要以力学动力学原理作决策依据,具有哲学国学背景者也有人用易经作依据。第二,初期多采用定律式、原理式、因果推理思维模式。人天性是“模式化动物”,是事事总要做出归因的动物。凡事都习惯用“规律”、“铁律”来思考问题,解释世界。当时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均限于因果关系线性对应关系、自变量因变量关系的解读。

技术分析,看着容易,实际非常难。从笔者个人近20年的股市经历而言,到目前为止,我没见证过仅靠高超技术分析获得“财富自由”的个人案例,也没见到主要靠技术分析获得长期、稳定超额收益的案例。我相信有这样的成功人士,如果成功概率过低,那就成为难以仿制的小概率事件。国际、国内技术分析的图书众多,但很奇怪,我所领悟到的基本面派对纯技术分析人士的评价始终是一副疯狂旅途中匆匆赶路的、落魄的未成功之前的科学家形象。有一点可以确信:一个多年靠教授投资方法谋生,而未从投资之战中获得职业自由的教授,其专业资质属尚未达标。

在初级阶段采用的方法有一定的特征。投资方法局部、片面,热忱追求各种技术上的投资技巧。投资依据大多是或看图作业,或听消息;总之,充满动物精神——凭感觉投资。思维模式为因果思维、线性思维。

初级阶段常犯的错误是,频繁交易,买低惧高,卖强买弱,盲注交易,不设止损。

常犯错误之一是频繁交易,这也是多数新入市者的通病。据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1月进行的《2011年中国证券投资者综合调查报告》的数据,我国投资者总数中半数以上属2006年以后入市的。其中2006年—2008年牛市期间入市者人数最多,占投资者总数的29.6%,近1/3。投资者持股期短,换手频繁,85%以上的年度换手率超过200%。据2012年年初深圳交易所《2011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65%的投资者通过技术指标形成投资决策,77%的投资者表示自身需要学习投资知识与投资技能。

常犯错误之二是买低惧高。有几位朋友曾循此思路去买港股中的“仙股”,即市价低于1元的股票,有的甚至是几分钱一股。几万元钱就能买数百万股。心理上很享受,坐拥数百万股份,说不准那块云彩下雨,翻个十倍、百倍,也未可知。当然,这种操作实质是买彩票,而不是做投资。彩票的基本原理是以小博大,尽管希望很小,近乎不可能。股价高低都有自己内在的理由,要件在于要熟悉你所关注股票的历史区位、变化区间和近期波动的缘由。

笔者曾一度遵循低价格、低市盈率选股线路,其结果、综合战绩非常一般。这类股通常不会让人犯重大错误,造成难以接受的损失,但也鲜有辉煌的业绩。整体而言,这类股票通常属防御类股票,在熊市下跌的幅度相对小,在牛市上升的幅度也会低于大盘平均水平。

这可能是一种“朴素的价值投资”思维模式,这也是一种简易的因果思维模式:低价的资产应该是好资产,其价格会提升。

数年后笔者才厘清这是个误区。并非所有低价资产都是好资产。股票价格的好坏要件不在于股价高低,也不在静态市盈率高低,而在于股价与企业资产盈利能力高低的匹配程度。高价、低价不是关键,错配才是关键,才是机会。就绝大部分低市盈率股票而言,市场给予低价评估自有市场的标准与理由。第一,静态与动态市盈率高低的区别。它可能包含企业未来业绩低增长或负增长预期。例如,周期股处于周期繁荣阶段的低市盈率股票最具风险,其低市盈率已含下阶段增长率下降、市盈率上升的预期。第二,企业发展基因评估——企业治理与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可能存在诚信或组织智商低下问题。这属于企业治理方面的基因型病灶。组织智商低下在于该组织的治理、管理系统不善于应对自身面对的内外挑战,通常只能在“下下策”区域选择答案。这种长期低效因素通常在股价上也会获得低阶的“评议”。区分造成低价的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至关重要。

常犯错误之三是卖强买弱,或卖强“持弱”。这是全世界投资者都曾不同程度患有的一种流行病。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是存在S形价值函数。投资者对亏损和获利的价值评价不同。其比例一般为2.5:1,即损失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是收益影响的2.5倍。对于相同数额的损失和收益,损失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情绪大于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正面情绪。

常犯错误之四是盲注交易或噪声交易。赌场上不看牌而下注,被称为盲注,属纯赌运气,而非技术博弈。如果我们自我审视,会发现初期阶段,无论你是否做过股市功课、个股功课,你所知信息,恐怕不及真实信息的50%。即使老到、成熟的投资者,基于不确定性决策情境所固有的信息缺口,只能依据不完备信息决策,仍有一定程度的盲注交易成分。初级投资者与成熟投资者,在某种意义上讲,也不过是大盲注与小盲注之区分。关键在于牢记存在不同程度的盲注交易这一事实,它能提示我们不要过度自信,不要过度集中投资,不要过度频繁交易,要遵守适应不确定性环境的规则,而非指望环境、事实会受我们的意念、期望指使。

初期阶段频发的错误在于:我们没意识到自己的决策具有盲注成分,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已知或听说的信息都真实、可靠,依据这些能对未来股价推断出确定性结果。

常犯错误之五,不设止损。据《2011年中国证券投资者综合调查报告》的数据,投资者中不设止损的占51.8%,设定止损而未必执行的占19.2%,二者合计为71%。能设定止损且严格执行的占29%。

股市投资出错必然,问题在于不能出大错,不能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在证券市场,不确定是唯一确定的。投资管理要务之一,就是要设保护机制,即止损机制。明确你能承受的风险度。设定与执行止损的一项基本意义,就是能把你算不清、道不明的股市不确定性的风险确定化,划定在你可承受的风险限度内,划定为确定性风险。

该弃牌就弃牌,对前期认错,止损要坚决,不要担心是否认错也会错,股市会再次反向波动。止损会保护你的资金基本盘,等待下一次更明确的机会。止损要设定许可风险,许可风险是指买入价与止损价之间的差额。这是可承受损失的额度。目前,不少私募基金设定下列止损线:下跌7%~8%为一级止损点;资金全盘亏损15%~20%,为强制减仓线;资金亏损30%,为强制清盘线。当然,也有的清盘线设定为资金亏损50%。

止损理由一般有以下几项:

第一,如果经过深思熟虑仍无法作出明确判断,权当面对不可计量风险,尽早弃牌止损。

第二,遭遇突发性黑天鹅事件,引发未来预期的系列性不确定。股市超预期频繁波动,不要轻易断言不可能如何如何。在股市,非线性机制一直在作用,一切皆有可能。

第三,如果股价持续不符预期,如果市场走势与你的判断相反,极可能出现错估或漏算,要重新检验买入及持有理由。不要以买入价做持有或卖出参照,而是以严谨的合理价值,甚至大幅折价估值为参照。不关注短期价格变化,聚焦企业中长期价值变化趋势。

第四,当初买入依据、理由不存在,或公司基本面恶化——负向超预期。要牢记:首次损失是最小的损失,机会判断最重要,不要被已下注(沉没成本)误导。机会不对,就要尽早止损。

个人心路历程的第二阶段:转换工具,投靠规范投资理论决策模式。

技术分析作战效果不如预期,第二阶段把投资方法寻觅方向转向投资类教科书,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规范的投资学,读证券投资理论;把基本买卖规则与合理估值作为专题进行探讨。这一阶段主读主流金融理论与投资管理类的教科书。2004年6月读了彼得L.伯恩斯坦与阿斯瓦斯·达摩达兰1998年编著的《投资管理》。这是本通论性质的书籍,讲述投资一般规则。另外还读了美国1997年出版的《投资组合管理——理论与应用》,由小詹姆斯L.法雷尔和沃尔特J.雷哈特著。该书作者之一法雷尔博士,集科研、理论、实践于一身,身为大学教授、美国定量财务研究所所长、金融机构投资组合经理,有25年的从业资历。该书为当时最高水平的投资组合实践指导书籍。国内几大基金公司用其作为基金经理培训教材。

下面介绍投资组合理论的意义。1938年,约翰·伯尔·威廉姆斯出版了《投资价值理论》,这是一本阐述如何利用贴现现金流模型进行估价的开创性著作。马克维茨1952年发表了论文《投资组合的选择》。该文使马克维茨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之前,主导投资的理念只是寻求最优、收益最高的股票,不考虑风险与组合。按彼得L.伯恩斯坦的说法:“马克维茨反对威廉姆斯关于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只专注于一个目标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只能将赌注压在看上去‘价格最优’的投资品上。投资者的投资是多样化的,因为投资的多样化是对付投资方差的最佳武器。”此外。彼得L.伯恩斯坦在《投资新革命》前言中这样评价:“在马克维茨1952年发表《投资组合的选择》之前,没有真正的关于投资组合结构上的理论——只有经验和惯例。正是马克维茨将投资定义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赌博,并将风险确定为投资组合管理的核心。”

从教科书及专著,获得证券投资的基本原理、基本金融逻辑,这些也是金融界主流的投资思维与沟通、交流的工具。笔者依据上述原理,与同事合作,2005年前后顺利主持完成了两项混合型基金产品的设计。

此期,开始建立了数个专题,最主要的是估值专题。从经济理论上讲,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从统计学上讲,二者是均值与离差的关系。实战中的投资者作出了这样形象的解释:这是主人与狗外出散步之类的关系,尽管轨迹不重叠,但狗总会追随主人的线路。

然而,现实远比这些理论更复杂。

那股价与价值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对技术派而言,只存在价格,不存在价值。对价值投资者而言,价值则至关重要,它是买卖的基本依据。

美国耶鲁大学希勒教授在《波动论》一书中用实证数据已表明,企业的理论价值与股市的实际价格存在持续性,大幅度偏离、价格对价值出现“过度波动”是常态。在时间上,股票价格处于不能用基本面因素来解释的状态可以持续数个月,半年,甚至数年以上。在幅度上,二者保持10%以上的偏差也属常态。其难度之高,可以说,谁能把握二者的差别,谁是大师。

教科书教导你存在精确的股票估值公式,但实践中不得不面对股价与基本面“常态”不一致问题。这种落差是规范与实证的落差,是理论与实际的落差。这类公式及概念的使用,只有在经验覆盖之下,在深知其有效值域之际,这些主观的、抽象的公式才是绿色的,才是对现实正确的“表征”,才具有生命力。价值公式解读,要采用长期时间框架方有效,至少3~5年。它根本不是短期有意义的指标。此外,还有估值中枢漂移问题、情境与估值匹配问题等。简捷的价值公式,如现金流折现模型、公式,在实战应用中渐行渐远。除了灵魂,几乎找不到形体。如麦吉所言:“我们不能精确预测未来事项,资深专家估计结果也不同。这是一只股票价值不一致的一个原因。”“关于什么是价值这一话题,我们或许可以展开一场为期100年的论战,最终也未必能够得出令人心悦诚服的结论。”[3]估值一般可采用三个基本公式:第一,资产重置价格,这是以资产为核心的估值公式;第二,企业盈利能力评估模式,这是以企业未来价值为中心的估值模式;第三,企业未来现金流折现模式,这是理论、公式都很精准的模式,但获得符合其所需的数据属于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估值专题,雾里进去,雾里出来,全世界不知已耗费了多少心智,不得终解或根本没固定解,存在主观任意度。

关于规范投资理论之收获:在初期,结果令人振奋。在理论上,能令人充分感受到主流金融理论的定理简捷、和谐,逻辑严谨、优美。在这样的视野中,金融是一门和谐、有序、可精确化、可模型化的科学。读罢顿感利器在握,大业可成。然而,数年实践之后,却坠入诗仙李白所吟“行路难”的境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主流理论各种局限、实战遇到的问题可以总结为,陷入逻辑通、行不通的困境——深感陷入理论与实战脱节的困惑。

第一,主流的有效市场理论对证券市场的复杂性、不规则性高度简化。然而,市场对一些关键变量又异乎寻常地敏感,且这些关键变量又随情境漂移。不当简化会造成盲区、雷区,造成恶性事故。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一典型案例。其突出问题之一,是对风险的定义问题。把风险视为收益波动,简化成标准差,把不可计量的及不可预期的不确定性排除在外,结果制造了金融界的泰坦尼克事件。再者像风险溢价这样的概念,诚如行为心理学所批:这个概念有用,但高度模糊,它能成为承载一切未知之筐——“经济学家对他们不知道的因素喜欢给出一个名字:风险回报。”[26]

第二,主流金融理论存在思维模式的错误及古典方法论的局限,即均衡、线性因果、线性择优、正态分布之思维误区。它们已被实践证伪:不能映射复杂现实。其最大的问题是理论成立所需要的假设条件与现实不符。

个人心路历程的第三阶段:专题研究与积累——转向概率思维模式。笔者在这一阶段开始专项治理、整顿,建立系列专题“股市迷之追索”,并结合实践及案例研究,向专著求解,只读大师的专著,沉淀理念,建立概率逻辑思维范式。

某次笔者在重读阿斯沃斯·达摩达兰2003年版的《投资原理——成功的策略和成功的投资者》之后,恰好转读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笔者有了两点强烈感受。其一,理解某种投资理念,必须启动原始型思考,最好体验其提炼、形成的特定的心路历程。读《聪明的投资者》,你能感受到价值投资原始创作的力量,原始思维路径能助人更好地理解价值投资的本意。感受价值投资者原生态的力量,对后期价值投资理念的发展能有更好的理解。其二,教科书与专著有区别,学院派与实战派有巨大的区别。实战派与学院派在焦点问题、重点问题上有极大差别。从内容而言,格雷厄姆始终围绕实战焦点问题。达摩达兰则受困于各种既定的理论框架,难有创意,游离实际尖端问题。理论追求逻辑严谨,追求普适,基于这种方法论局限,导致理论必然低估、错估市场的一系列复杂性。问题不在逻辑如何简洁、完美,突出问题在于实证检验上的模型仿真度、有效性问题。(www.daowen.com)

对于大师的专著,你在不同实践阶段反复去读,你的感受、领悟会不断更新。像挖掘稀有金属的矿藏,不时会有惊喜的收获。有些书赏心悦目,如《魔鬼投资学》可一口气读完,快感通透。有些书,读之确是艰苦之旅,尤其是认知心理学+概率+思维模式方面的书,解读过程简直是福尔摩斯解码、破案。例如马克·道格拉斯的《交易心理分析》,笔者初读是在2008年8月,当时有些不知所云,只感觉视角独特,个别论述有些新意,仅此而已。直到2012年,时断时续,4年之间读过不下10遍。每次读都很费神、吃力。第一遍读,大概只理解作者意图的10%,数度把它当成概率思维书籍解读,最后发现,这本书竟然是除《投资者大脑使用手册》之外,自己一直在寻觅的“股市情绪管理规则”类的书籍。笔者思忖也许已理解了70%,或者已被泛化、被理解了150%~200%。总之,读书的一种境界是折价——你只读懂作者意图的一小部分;读书的另一种境界是溢价——你能领悟作者意图的200%或更多。如果直接读外文,折价或溢价则加倍。该书作者原计划用7个月写成此书,可实际花费了7年半的时间完成。作者感叹:“不知写书这么难,要以别人能接受的方式解释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很难。”笔者对此语过目难忘,耿耿于怀。这是本不断被放下,不断被拿起,又不断强迫自己去读的书。

此阶段使笔者的理念、思维模式受冲击最大的一本书是约翰·麦吉的《股市心理博弈》,这本书在不同时期,笔者反复读过不下5遍。最新的感受是,麦吉在几方面都是对股市做多元解读方法论的先驱。

该书出版于1958年,是1948年《股市趋势技术分析》一书的姊妹篇。前者讲述股市技术分析。贝斯蒂在推荐序中评价,自股市出现以来,众多的投资者一直在重复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导致失败的交易。原因在于人的本性与无知。股市是个学校,但学费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核算均属高昂。“通过本书的论述,麦吉与不成熟的行为模式划清了界限,并描绘出了能够确保长期成功所必需的心理状态和方法。”“如果说股市上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那也只会是,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取收益的恰当的心态、恰当的习惯以及恰当的技术。”

《股市心理博弈》反映了麦吉从股市现实到股市符号概括,这一抽象思维推断的过程及中间遇到的问题。作者观察股市纷杂现象,及提炼其本质属性的能力,已经历了50年的时间检验,读者大可感受作者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麦吉强调思维模式、心理定式对股市决策的重要性,并提倡对股市完全不同的视角解读——市场多维性、多解性的解读。这些问题在今日认知心理学及复杂理论的昭示之下,更加醒目。

第一,初入股市者思维模式的适应、调整问题。初入股市期,简而言之,投资者普遍存在心智失常问题,但并不自知。前期在其他领域越成功、越自信的人,越易犯严重的错误,源于过度自信。麦吉引用威勒尔心理学博士的观点:“精神病大夫的工作,就如同教师的工作一样,不仅要致力于教育学生如何来解决问题,更要教会学生去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为自己构建进一步的教育和再教育的方式、方法,以便更现实地对待人们所生活的外界环境。”一方面,正确的看待自己,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适合或然世界的心智模式、思维模式,从确定性、因果性、线性、单元性思维方式,转变为或然性、概率逻辑、非线性、多元性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是认知心理学问题,如何才能正确看待外部世界。“人类必须不断地变革自己,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要求。但是,在你能够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之前,你必须首先能够改变你的观念,尤其是那些自童年时代起便固化在你大脑里、构成你的价值观体系的种种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首先理解这些观念的起源,以及它们如何运作和决定你的行为的机理。”

第二,多元学科、多元解读的先驱。麦吉认为,单元、双元思维存在重大缺陷。“一般而言,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方向,势必将我们引入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以及两分法的逻辑推理之中”。“不是、就是,其实就是一种散漫思维模式下最基本的特征。这种看待事物的态度,实际上把我们的生活简化成了非黑即白的两个极端的状态,这种过于简单化的片面思考方法,必将极大地妨碍我们对事物进行理智的分析”。麦吉主张,要采用三元思维到多元、无穷值系统。“在评价系统中,设置的基准点越多,我们所画出的图形也将越能够精确地描述它所代表的外界客观事物。”当然,多元度、概括度、合适度取决于任务。

第三,认知心理学在股市应用的先驱。麦吉的《股市心理博弈》完成于1958年,而认知心理学确立于1967年。但麦吉已探索了股市中面对的认知心理学基本问题、思维模式与模式识别问题、概念形成问题(概念地图论)等。麦吉特别强调防范“抽象陷阱”,即过度概括、模糊不清、忽视差别、脱离实际。其一,“高度抽象的概念总是模糊不清的。而且,随着抽象层次的上升,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大概轮廓也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其二,“把问题简单化和片面化的思维模式,与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思维抽象的过程休戚相关。我们并不能说它全盘皆错,而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它无比危险。也就是说,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只要稍有不当,便将无可救药地陷入错误的陷阱。”其三,情境模糊、界定不清晰,导致股市判断靠悟性。

在这个阶段,笔者逐步收敛概率思维模式,聚焦于不确定性的决策与分析。通过对难题的解答,引出复杂性分析,其界域已不限于证券投资。对复杂性问题的求解,引出跨学科问题,因为仅在证券投资专科限定范围内找不到答案。

个人心路历程的第四阶段:转向多元逻辑,确认不确定性决策综合分析框架。追索不确定性决策问题,受复杂系统理论、混沌理论的冲击,笔者读书趋于多元化。

笔者在对一些基本原则有所收获的同时也伴随投资实践积累了一系列疑问,且这些疑问在原框架下无解,不得不向其他理论体系求解。

读完马奇所著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一书,笔者把各类专题的焦点转向不确定性情境与决策问题,形成了新的分析框架。

该阶段笔者主读的书籍以不确定决策规则为核心,以复杂系统理论为依托,涉及多元学科,具体包括金融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材,如《股市心理博弈》、《不确定情境与判断》等专著;概率思维规则类书籍,如《黑天鹅》、《随机愚弄》、《概率史》、《交易心理分析》。其后,笔者转向科学哲学、复杂系统适应理论,读了《魔鬼投资学》、《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科学发现的逻辑》、《穷查理宝典》等。总而言之,笔者早期被决定论的思维惯性统治,仅用经济学、金融学原理、规律解读市场,指导决策,遭遇挫折,数年来经过断断续续的专题研讨,才获得目前的阶段性结论——复杂适应理论方为应对股市疑难杂症之基本规则。

目前对复杂系统的解读、描述已获重大成果,涌现出的一系列新的科学方法论,形成一场方法论的革命、创新。虽然多方面尚不成熟,但其本质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解复杂适应理论会遭遇多学科驾驭问题、这在专题整合期表现得日益突出。多学科涉及:经济学、社会学、金融学、投资学、逻辑学、哲学、科学哲学(有时被称为自然辩证法);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概率;混沌理论、复杂适应理论。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世界,因此至少需要读过以上这些学科的基本教材;而在后期,则要聚焦某些学科的某方面专题、专著。这里耗时最多的问题,是理解概率思维模式问题、混沌理论、复杂理论问题、股市中的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问题)。这些核心内容与我们早期所受的教育,直到研究生为止所被灌输的理性世界观相互冲突,甚至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在复杂适应理论方面最为突出。复杂适应理论告诉我们存在一个非线性的“隐秩序”世界,其有序世界的信息强度远比我们习惯思维模式所默认的强度低得多。

专题追索不能过多纠缠于某个学科、某个专题。每个人时间、精力有限。一味刨根问底,会迷失于没有尽头的沼泽;涉猎过少,又不够用,不得其解。只能采取有限理性推理原则——“足够好”即终止的原则。

多元学科最终面对如何整合的问题。现实的金融市场,并非按学科划分,而是面临多学科的整合——在现实层面复杂模式面前的整合。不确定性决策分析框架是良好的整合平台。

第一,就所处学科领域而论,股票决策属应用学科,属应对复杂系统决策的应用学科,判定其方法有效,它必须适应市场实况。股票市场自身的复杂性、多维性,决定了决策方法的综合性。适用于简单系统的,不适用于复杂系统。复杂性需要新方法;多维性决定了多学科知识、概念、规则在决策框架下如何整合的问题,即围绕合理决策之目标整合。单一学科、框架的分析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第二,框架具有导向作用,使注意力集中。不确定性决策分析框架,目标明确,直面不确定性决策这一焦点问题及相关的焦点变量,同时也是把复杂系统问题,尤其是把“复杂适应”与“适应复杂”列为决策分析的核心命题。

第三,该框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不仅能为多学科知识、研究成果解读复杂性提供兼容、整合的分析框架,也能为多种流派的分析方法提供兼容、整合的分析框架。复杂系统问题的应对,需要多学科整合。各学科的知识属合理决策所需支持的素质体系。不确定性决策框架可兼容各类股票投资分析方法。它可综合金融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也可使各学科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同时,该框架也可兼容各类投资分析方法。各类方法各有优劣,但均为实战经验的总结,均属应对不确定性决策的工具,它们各有适用情境,并非相互排斥。

[1]乔纳斯·戴维斯、安东尼·波顿,《安东尼·波顿教你选股》。

[2]安东尼·波顿、乔纳森·戴维斯,《安东尼·波顿教你选股》。

[3]约翰·麦吉,《股市心理博弈》。

[4]消费者物价指数。

[5]詹姆斯·蒙蒂尔,《价值投资——通住理性之路》。

[6]大卫F.史文森,《机构投资者的创新之路》。

[7]马克·道格拉斯,《交易心理分析》。

[8]詹姆斯·蒙蒂尔,《价值投资——通往理性投资之路》。

[9]詹姆斯·瓦伦丁,《证券分析师的最佳实践指南》。

[10]佛雷德里克·科布里克,《大钱》。

[11]史文森,《不落俗套的成功——最好的个人投资方法》

[12]《鹏华杰出投资者文摘》。

[13]范K.撒普,《通向财富自由之路》。

[14]市盈率、市净率。

[15]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16]詹姆斯H.吉普森,《赢得投资博弈》。

[17]查尔斯·艾里斯,《赢得输家的游戏》。

[18]生产者物价指数。

[19]詹姆斯·蒙蒂尔,《价值投资——通往理性之路》。

[20]拉帕波特、莫布森,《预期投资》。

[21]彼得L.伯恩斯坦,《与天为敌》。

[22]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

[23]首次公开募股。

[24]彼得·考夫曼,《穷查理宝典》。

[25]霍华德·马克思,《投资是最重要的事》。

[26]詹姆斯·蒙蒂尔,《行为金融——洞察非理性心理与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