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羊河流域:人文地理概述

石羊河流域:人文地理概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威市以农业发展为主,是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河西地区人口最集中、水资源使用程度最高、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古石羊河时称孤奴河,当属匈奴语地名。

石羊河流域:人文地理概述

二、石羊河流域人文地理概述

石羊河流域东南与甘肃省白银兰州两市相连,西北与甘肃省张掖市毗邻,西南紧靠青海省,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流域行政区划共涉及共4市9县(区),分别为武威市的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金昌市的金川区、永昌县,张掖市的山丹县、肃南县,以及白银市的景泰县。流域总面积4.16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25万亩,现状流域总人口22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人,约为河西平均人口密度的3.4倍。全流域建成1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15座,其中以红崖山、西大河等水库较大。流域内交通方便,物产丰富。金昌市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是河西内陆河流域经济较繁荣的地区。武威市以农业发展为主,是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河西地区人口最集中、水资源使用程度最高、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

在各个历史时期,石羊河水系的变迁,是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相互叠加的结果。

1.先秦时期

远古时期,石羊河流域土地肥沃,河流沿岸生长着繁茂的胡杨林,林中密布着灌木和草本植被。绿洲平原地下水位较高,黄羊、鹿、驼、野马、野驴以及狼、虎等奔跑其中。尾闾湖更是浩渺无际,苍鹭翱翔天空,鲫鱼畅游湖底,一派“水草丰美、宜畜宜牧”的和谐盛景。

商周时期,古石羊河的尾闾湖称猪野、都野。《尚书·夏书·禹贡》记载:“原隰厎绩,至于猪野。”《史记·夏本纪》说:“原隰厎绩,至于都野。”一般认为,上述记载大意是大禹治水到了“猪野”或“都野”这个地方,已经大功告成。后人对《禹贡》注释说,“水所停曰猪”、“水所停止深者曰猪”、“为泽自尔猪”。由此可知,“猪野泽”一名的来源,是指潴水而成的湖沼。也有人说,“猪野”是古部族名,这支民族就生活在今石羊河流域,因以部族名作了地名。总之,古“猪野”、“都野”,无疑是指今武威市民勤县、金昌市金川区这块绿洲。

春秋战国时期,石羊河流域是月氏(或乌孙)民族的驻牧之地。西汉以前,注入猪野泽的河流主要有古石羊河和古金川河。依照更新世湖积层砂质黏土及砂泥质交互层的厚度及分布范围,这一时期的猪野泽为巨大的湖泊,东西长达120公里左右,分为东、西两部分,但水域连成一体。可能狼跑泉山是湖中的岛屿,来伏山、苏武山是湖滨的半岛。猪野泽的南岸,由于古石羊河和古金川河的冲积作用,植被繁茂,河流密布,形成了水草丰美的湖滨三角洲

2.汉魏时期

秦汉之际,匈奴逐走月氏,休屠王部族成为石羊河流域的新主人,取王族名为湖名,将猪野泽称为休屠泽。古石羊河时称孤奴河,当属匈奴语地名。

西汉时期,汉武帝逐走匈奴,河西走廊归属中原王朝管辖。“孤奴”快读可称“谷”,故此石羊大河汉代又称“谷水”、“羌谷水”。《汉书·地理志》曰“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这里的“海”字含义与“泽”类同,所谓“河北得水为河,塞外得水为海”、“边外积水处总曰海”,海即古石羊河、古金川河尾闾湖——休屠泽。《汉书·地理志》“武威县”条下注:“休屠泽在东北,古文以为猪野泽。”《水经》:“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汉置武威县治在今民勤县东北。

魏晋时期,石羊河水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经注》曰:“马城河又东北径武威县故城,东届此水流两分,一水北入休屠泽,俗谓之为西海;一水又东迳百五十里,入潴野。世谓之东海。通谓之都野矣。”据上述记载分析可知,魏晋时期,休屠泽逐渐萎缩,分化为两个互不相属的湖泊。分化后的河流,以来伏山为界,一支北流入休屠泽,俗谓之为西海,主要由古金川河注入;一支东流一百五十里入猪野,俗称东海,主要由古石羊河注入,尾闾湖总称之为都野。西海即明清时期昌宁湖的前身,但范围远大于昌宁湖。文中提及的“马城河”,即石羊河。东晋十六国时期,凉州武兴郡有马城县、休屠县,与之有关。石羊河中上游来水量骤减,究其原因,与人类活动频繁有关。西汉以来,农耕屯田的大规模推广,开荒垦地,修筑城障,中游地区用水量猛增,是以畜牧业为主的上古时期无法比拟的。(www.daowen.com)

甘肃石羊河流域沙漠化过程(摘自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

3.唐宋时期

到了唐代,石羊河水系再次发生较大的变迁,都野泽分成许多小湖,湖水变浅,大泽进一步瓦解。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规模的扩大,灌溉用水随之增长,加之气候趋向干旱,人为破坏植被致使风沙壅塞湖区等因素,石羊河水系尾闾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形成的以东海和西海为中心的两大集水区,因来水量减少而逐渐萎缩,分化成若干小湖,尤其是东海。根据宋人的描述,这一时期的东海分化出东西两个湖泊,西面的称白亭海,因“水色洁白”而得名,东面的称达狄回海。据此可推知,白亭海可能是这一时期石羊河下游最大的湖泊。像白亭海、达狄回海这样新出现的湖泊还有许多,只是没有见于记载而已。唐初在石羊河下游设立白亭守捉,天宝年间升为白亭军,命名与之有关。同样的原因,西海(休屠泽)的水域面积也在日渐萎缩。

4.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是石羊河流域沙漠化急速加剧时期。清代的石羊河因来水减少,下游出现了许多岔流,被称为三岔河,又称五涧水等。近代始称石羊大河,传说有石羊在河边饮水,由此得名,沿用至今。17—19世纪,但终因人地矛盾紧张、灌溉用水过多,致使石羊河水系进一步恶化。许多支流从长流水变成季节性的间歇河,有些支流则被改造成灌渠,自然特点基本丧失,东西两海继续萎缩成更多小湖。东海在乾隆朝仍称白亭海,俗名鱼海子,逐渐分化出许多小湖。其中东北部的称东海,为诸水所潴;西北部的为小海子。在白亭海西南40公里处还有青土湖,据乾隆版《镇番县志》记载,“涝则水草茂盛,屯户藉以刍牧,间有垦作屯田处”。青土湖以南正对柳林湖中渠,柳林湖在乾隆年间已开始屯垦。此外,周围还分布着鸭儿湖、天池湖、马营湖、头道湖等小湖或沼泽。清末,由于耕地撂荒,风沙壅阻河道,许多湖泊因水源匮乏而消失。

1924年后,最后一个湖泊——青土湖极少接纳石羊河的下泄水量,勉强维持到1959年完全干涸。随后的古尾闾湖腹地被新月形沙丘侵入,昔日“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景象已成追忆。青土湖畔一块纪念碑记载:“昔日,碧波荡漾,鱼翔鹰飞;今朝,螺贝和植物残骸,随风零落于漫漫黄沙中。”2010年,为改善青土湖区域生态环境,红崖山水库向青土湖下泄生态水量1290万立方米,实际入水860万立方米。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干涸了51年后,终于有了3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面。2011年,红崖山水库再次向青土湖下泄生态用水2160万立方米,使青土湖水域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青土湖依然碧波荡漾,齐腰的芦苇随风摇曳。

5.金川河流域

金川河又称“金水”、“金河”。历史上的金川河,流经永昌城北、金川峡、宁远堡,抵达今天的金川区双湾镇,注入尾闾湖。上古时期与猪野泽(休屠泽)连为一体。魏晋时期,休屠泽一分为二后,西海成为独立的湖泊,古金川河做为西海的主要水源河,实际上已经脱离了石羊河水系。

金川河沿岸植被茂盛,景色优美。清乾隆版《永昌县志》载:“金川河,(永昌)县北二里,危峦夹峙,碧浪中流,村树麦陇,与之曲折,其一副佳山水图也。”清嘉庆版《永昌县志》载:“东水泉之水流入峡口”,“城北海子上下诸泉滥觞而出,齐赴河滩,分东西两口”流入金川峡,“是为金川坝。”清永昌知县李登瀛《金水潺声》诗曰:“双流合抱下金川,烟树朦胧欲暮天;石上忽闻声沥沥,半疑箫管半琴弦。”

明清时期,金川河分解为多个湖泊、沼泽。据《清史稿·卷七八·阿拉善额鲁特部一旗》记载:“有水磨川,一名云川,自永昌城西,东北流,径新城堡北、水磨堡西,永昌城北、宁远堡西,北流出边。经旗界,潴为大泽,蒙古名沙喇鄂模。……沙喇鄂模在休屠泽西。水磨川自宁远堡北出边,注入其中,方广三四十里。有昌宁湖,直永昌东北、宁远堡北四十里,东至镇番界,多水草杨木。明季青把都游牧于此。有长草湖,在宁罗山。北有伯颜湖,直平番东北边外。有双泉,直永昌西北,亦名双井。”据此可知,金川河尾闾在清代还保留着大面积的水域,被称为沙喇鄂模。沙喇鄂模分解为长草湖、伯颜湖、双泉等若干小湖,其中最大的一个湖泊名叫昌凝湖,后称作昌宁湖。清康熙年间,地理学家梁份游历河西,亦亲履昌宁湖。他在《秦边纪略》中记载:“昌宁湖,在凉州永昌卫北。湖周百里,水甘洌清湛,水中鱼大小毕见,春深秋浅,匝岸皆小洲,榆杨荻苇生焉,鸟兽之所依栖。有时青巴都儿据之,蔓延于边山,为甘、凉害。嗣后永昌之人刈刍尧雉兔皆往焉。今南北之夷皆垂涎此地者,水草召之也。”昌宁湖清代晚期萎缩成星星点点的池坑,居民在周边垦荒。民国时期成为湿地,1959年金川峡水库大坝蓄水之后,昌宁湖区彻底干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